很長一段時間,業界早已習慣了中國家電企業併購外資品牌的消息,但近來一起「逆向收購」引起了業內不小「震動」:美國惠而浦公司8月13日宣布,斥資34億人民幣控股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三洋)。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惠而浦此番「大動作」意在快速提升其在中國市場的地位,而合肥三洋也想借道惠而浦拓展國際市場,但效果可能並不太樂觀。
惠而浦斥資34億控股合肥三洋
惠而浦公司稱,通過協議將用約34億人民幣取得合肥三洋51%的股權,成為合肥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同時,通過這次交易,惠而浦的子公司將從三洋電機株式會社和三洋電機(中國)手中收購其持有的全部合肥三洋股份,並通過非公開發行認購其發行的新股。
「惠而浦在中國中、高端產品市場已經取得了強勁的發展,本次併購將使公司能夠進一步建立、完善並擴展其在新興中國市場的地位。」惠而浦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傑夫?費蒂格說,「此外,我們還將結合合肥三洋的技術能力,向其提供投資,進一步提升其研發及產品創新能力。」
儘管惠而浦也謹慎地宣稱,此次交易的完成還受限於其他慣常條件、特定的終止權利、合肥三洋股東大會批准等,並需要得到相關中國政府主管部門的批准,但也樂觀地預計,該項交易將於2014年底前完成,並期望,在合併後的頭12個月便會為惠而浦帶來收益。
作為世界知名家電製造企業和供應商,惠而浦2012年銷售額超過180億美元。而合肥三洋前身為由原榮事達集團公司和現日本松下電器公司旗下的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及三洋電機(中國)共同投資成立的中日合資企業,2012年年度報告收入6.36億美元,旗下主要品牌有三洋、榮事達和帝度,產品種類涵蓋洗衣機、冰箱和微波爐等。
松下旗下的三洋電機也宣布將完全退出中國白色家電市場,三洋在中國設立的合資公司的全部股份將以約220億日元的價格轉賣惠而浦,徹底撤離中國市場。
「但三洋的品牌還將繼續租賃使用,租期至少將到2016年。」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友華說。
「強強聯合」能否實現「共贏」?
鑑於松下「去三洋化」品牌及資產整合理念,榮事達三洋的「品牌風險」存在已久。在合肥三洋的管理層看來,惠而浦和合肥三洋的「聯姻」將是一次「強強聯合」,也一舉化解了「危機」。
「在與三洋的多年合作中,榮事達三洋已經完全消化了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甚至已經有了超越,一旦三洋撤出,榮事達品牌將不足以支撐現有的產品。」金友華說,「因此,必須尋找國際一流的企業和品牌進行長遠的合作。」
顯然,榮事達品牌的持有者,合肥市國資委也並不能解決這一品牌支撐問題,如果與其他國內企業合作,因為是同業競爭者,無論是從可能性還是效果上看都差強人意。而惠而浦作為世界一流的家電企業,不僅能夠為榮事達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品牌支撐,更能夠為其未來的國際化步伐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於惠而浦來說,其優異的國際知名度與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並不相符,產品種類少、品牌認可度低等原因使得惠而浦對大多數中國消費者來說 , 絕 不 算 是 白 電 領 域 內 的 「 強者」,與榮事達的合作等於讓其一躍進入了「第一方陣」。
「榮事達穩定的消費者群體,在國內市場的消費者認知度都是惠而浦看中的,惠而浦也有資金和實力來經營好。」奧維諮詢研究院院長張彥斌分析認為。「事實上,惠而浦覬覦中國市場已經很久了,也和蘇寧、國美等連鎖品牌有合作,但可能在過程中也有摩擦,未能達到惠而浦預期的效果。因此,選擇直接控股一個企業,是為了把握主動權,嘗試用新的合作模式打開通路。」
在他看來,合肥榮事達三洋已經有一套完整、成熟的生產線和相對穩定的市場銷售體系,這比惠而浦自己打造新的完整生產、銷售體系要省事很多。「因此,控股榮事達三洋是一條捷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白電現有格局難改變
儘管白色家電的技術相對固化,市場相對成熟,競爭也已「白熱化」,但其前景依舊被業界認識所普遍看好。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與日益加快的城鎮化進程,給產品的消費升級提供了新的機會,市場依舊潛力巨大。此外,隨著新的節能環保、新能源、網際網路等技術與家電產業的深度融合,家電產業也在進行結構調整,沒有理由對家電產業的前景感到悲觀。」金友華說,惠而浦在控股後,不僅將向榮事達三洋注入先進的技術,其包括研發中心、國際採購等在內的亞太區總部也將落戶合肥。
相對於惠而浦與合肥三洋的樂觀,業界卻對這樁「婚姻」的結果要謹慎得多。有分析人士認為,在海爾、美的這些千億規模的國產白電巨頭面前,這樁合作是否能夠完成合肥三洋與惠而浦的共同期望,依舊存在許多變數。
惠而浦在美國是洗衣機第一品牌,但是其在中國市場屬於「沒落的貴族」,市場知名度越來越小,銷量也非常少。家電產業觀察家劉步塵認為,惠而浦接手合肥三洋的股份是想把中國市場做大,但「目前國內白電領域巨頭較為強勢,第二集團的惠而浦、三星、三洋等公司的產品,市場份額與第一集團差距較大,前者市場份額甚至不足後者的五分之一。」
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洪仕斌認為「合肥三洋被惠而浦收購,肯定比其他家電巨頭企業併購好。原因是,惠而浦在中國市場銷售平平,而合肥三洋對於惠而浦在中國市場,其價值尚在,找個弱一點的企業嫁了,最起碼會擁有一些地位。」不過,洪仕斌表示,這一收購對於中國市場甚至全球市場都不會有太多的影響。因為家電業的競爭已經到了產業鏈與區域環境的競爭,而在這種前提下,全球只有中韓家電企業具備上述優勢。
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前,惠而浦公司曾在中國市場有過幾次類似的收購,但均以失敗告終:1995年,惠而浦首次選擇與當時著名的北京雪花冰箱成立合資公司。然而這個當初註冊資金為2900萬美元的合資公司在次年便累計虧損接近9000萬。這家合資公司最終被惠而浦以2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雪花;同年,惠而浦還與上海水仙合資發展洗衣機業務。然而這個總投資7500萬美元的合資公司也一路虧損,導致惠而浦在2002年以900萬美元的代價收購了中方手中的20%股份,以終結這樁痛苦的「婚姻」。此外,惠而浦在中國的空調和微波爐業務也同樣遭遇滑鐵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