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科技述評] 惠而浦是全球大型家電製造商,曾幾何時,其甚至與中國海爾有一爭高下的實力。但近年來卻每況日下,尤其在中國市場,惠而浦中國的業績非常糟糕。
從財報看,惠而浦公司(WHR.US)在2019年實現了扭虧。1月27日,該公司公布了其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數據顯示,惠而浦2019年銷售額達204.2億美元,同比降低3%;但淨利潤達到11.84億美元,去年同期虧損1.83億美元。
由於利潤大幅增長,惠而浦的這份2019年業績看起來還不錯。不過,釘科技認為,專業人士並不會為這這份財報叫好,因為從財務的角度看,利潤的增減有很多辦法,比如可以減少支出、出售資產等,單純看利潤扭虧並不能說明惠而浦的業績真正向好。
特別是,2019年惠而浦的銷售收入同比下滑了3%,說明這家公司的家電業務已經處於下滑的通道。沒有規模的增長、只有利潤的調節,這對公司的業務發展沒有實際意義,只是在財報表現上,好看一些罷了。
不僅全球市場狀況不佳,惠而浦在中國市場更是糟糕。1月22日,惠而浦(中國)發布2019業績預告稱,經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2019年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出現虧損,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8億元到-4.2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3.0億元到-4.4億元。
這顯然是一份非常糟糕的業績表。要知道,2018年,惠而浦(中國)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還有2.6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681萬元。
對比2018年的業績,用「災難性」的表現來形容2019年的惠而浦(中國)一點都不為過。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惠而浦(中國)如此糟糕的表現呢?
釘科技注意到,在業績預告中,惠而浦(中國)列了三條原因:
一是失去了「三洋」品牌使用權。
在2018年以及之前,國內銷售收入佔惠而浦(中國)銷售收入的50%以上,而三洋品牌在國內收入中又是大頭。失去了三洋,惠而浦(中國)如同斷了一條胳膊。2019年10月三洋品牌使用權到期後,惠而浦(中國)無奈只能用自己的「惠而浦」品牌銷售產品,但品牌切換哪有那麼容易?2019年的巨虧,說明惠而浦品牌無法有效彌補失去三洋品牌後的損失,惠而浦(中國)高估了惠而浦品牌的影響力。
二是品牌宣傳投入較大。
失去了三洋,理論上說要大力宣傳惠而浦品牌,這無疑會導致銷售成本的增加。但略顯諷刺的是,作為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國際大品牌,按理說品牌資產是其最重要的優勢之一,但2014年就進入中國市場的惠而浦,在中國的品牌影響力居然如此弱,品牌知名度、影響力甚至不如三洋。
三是資產減值。
這其實也證明了惠而浦中國家電業務的萎靡。惠而浦中國表示,由於公司經營產生虧損,根據有關會計準則,長期資產有減值跡象,特別是冰箱生產線開工不足,需進行減值測試。據評估,冰箱生產線相關的設備、廠房等固定資產,預計減值幅度不超過2億元。
按照惠而浦(中國)官網的介紹,公司旗下擁有惠而浦、三洋、帝度、榮事達四大品牌,業務遍及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涵蓋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及廚房電器、生活電器等產品線。
如今來看,三洋品牌已經沒有了,榮事達這個品牌由於被過度授權,也沒有多少品牌價值,惠而浦、帝度兩個品牌在家電行業則處於邊緣化的位置,惠而浦(中國)的品牌發展策略整體上並不成功。
惠而浦(中國)業績虧損,看起來失去三洋品牌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本質上則是惠而浦(中國)品牌策略的失敗所致,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反思和調整,這家公司的未來發展前景依然堪憂。(釘科技原創,轉載務必註明「來源:釘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