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 手足口病2008年後被納為丙類傳染病管理, 2010~2016年連續7年成為我國傳染病發病率最高的病種。下面就讓南陽醫專一附院兒科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手足口病的診療流程。
什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一組以柯薩奇A群16,EV71型為主的腸道病毒(enterovirus,EV)引起的一種兒童感染性出疹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足、口腔、臀部、肘部等部位斑丘疹、皰疹,重症病例可出現腦幹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肺水腫、循環衰竭等。
病因和流行病學
病原
EV屬於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引起手足口病的EV主要為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Cox)
(1)A組16,5,7,9和10型,B組2和5型以及EV 71型,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
(2)其中以Cox A16和EV 71最為常見。
(3)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
宿主
人是唯一的宿主。
傳染源
人是已知唯一的傳染源 , 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
(1)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病後一周內傳染性最強。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溢出;病後數周,仍可自從糞便中排出病毒。
(2)散發期間,隱性感染者是主要傳染源。
(3)手足口病隱性感染率高; 隱性感染:顯性感染=100:1
(4)腸道病毒適合在溼、熱的環境下生存,可通過感染者的糞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皰液等廣泛傳播
易感人群
(1)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成人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
(2)不同病原型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人群可反覆感染。
傳染期
(1)四季均可發病,以春夏季4~9月份多見, 南方高峰早於北方。
(2)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且快,在短時間可致大流行, 流行期間,託、幼機構易發生集體感染。
臨床表現
1.臨床特點
(1)潛伏期:2~7d,無明顯前驅症狀。
(2)主要表現
1)急性起病,發熱; 可伴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
2)手足口病
①口腔黏膜:小皰疹常見於舌、頰黏膜、硬顎,也出現在扁桃體、牙齦及咽部等,破潰後形成潰瘍。
②斑丘疹: 手足多見,偶見於軀幹、大腿、上臂等處,斑丘疹很快轉為小皰疹,幾個至數十個不等。
(3)病程:多在一周自愈。
(4)預後: 一般良好,斑丘疹2~3日自行吸收,不留痂。
2.重症
(1)腦幹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肺水腫、循環衰竭等。
(2)臨床分期
· 第1期: 出疹期
· 第2期: 神經系統受累期
· 第3期: 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 第4期: 心肺功能衰竭期
· 第5期: 恢復期
(3)預後
1)併發症預後多良好,1周內痊癒,無後遺症。
2)少數迅速進展累計神經系統,發展為循環衰竭、神經源性肺水腫的病死率高。
3)極少數可出現壞死性腸炎,肝腎、腎上腺嚴重的變性壞死等併發症。
治療
目前無特效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
重在病情的觀察,尤其是病程最初5天。
3歲以下的嬰幼兒的主要觀察指標是精神狀態、心率、呼吸以及神經系統受累,如有無頻繁嘔吐,肢體抖動或無力、軟癱、抽搐、肌陣攣等,媽媽就要注意了。
普通病例的治療
(1)普通病例居家隔離, 避免交叉感染;
(2)適當休息,清淡飲食;
(3)皮膚口腔護理;
(4)積極對症:控制高熱、止驚、嘔吐給予口服液體療法。
重症病例的治療
(1)液體療法
(2)降顱壓
(3)血管活性藥物
(4)丙種球蛋白、糖皮質激素
(5)機械通氣
(6)其他血液淨化;體外生命支持
摘自:@中國兒童醫療之家
通過以上的介紹,希望大家對手足口病能有更全面的認識,一旦發現病症,請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