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不破樓蘭終不還 一首鐵骨錚錚 志比金堅 家國情懷之歌

2021-01-07 學文化人

《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青海長雲暗雪山」是其中第四首。表現的是戰士們為保家衛國志比金堅的家國情懷。

我們還是從了解詩人入手走進這首千古壯詩。說到王昌齡必須要說一下邊塞文學。中國疆域遼闊,自古至今,守疆戍邊是歷朝歷代須臾不可鬆懈的國家任務。伴隨著將士們枕戈待旦,餐風露宿,產生了大量邊塞文學作品。尤其是中國古代的秦漢和大唐,開疆拓土,擊匈奴,逐突厥,崇尚軍功,激發了大量文人投筆從戎,從而創作了大量邊塞詩歌。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這組以邊塞軍旅生活為題材的七絕組詩,便是這類文學作品中的佼佼者。

王昌齡青年時期投筆從戎,西出長安踏上出塞之路,遊歷西北邊疆數載,有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邊塞詩。王昌齡的邊塞詩在對邊疆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緻描寫的同時又能夠捕捉到將士們細膩的內心世界,成為盛唐邊塞詩人的大家。

讓我們跟隨王昌齡的詩句去領略一下蒼茫壯闊,金戈鐵馬的邊塞生活。

第一次讀「青海長雲暗雪山」這首詩時,我是運用看電影的手法去讀的。眼前熒幕上畫面展開:天上是雲捲雲舒。在浩渺無邊的長天之上,雲層倏忽萬變,恣意翻滾。天空下,大地上的一切也隨著雲朵的移動忽明忽暗。雲層下是一片廣袤無邊的高原。鏡頭用一瞬千年的手法,時空穿梭,鬥轉星移,景物交錯變換。時而是藍如玻璃的青海湖,時而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時而是是鬱鬱蔥蔥的沙漠綠洲,時而是茫茫戈壁。鏡頭閃出一大片黃砂礫石,上面孤零零立著一座城池,與他遙相呼應的是連綿起伏的群山。這種畫面讓人的心一下子變得闊大,所有的蠅營狗苟蕩然無存。這種畫面讓人的心一下子熱血沸騰,有一種建功立業的衝動。

鏡頭停了下來,遠處山梁上有一支隊伍正在行進。鏡頭慢慢拉近,戈壁的狂風不時捲起一陣陣黃沙,仿佛在向這支隊伍示威。風沙不斷撕咬著將士們的臉頰、徵衣。沒有人躲閃,隊伍井然有序,繼續靜靜前行,只有此起彼伏的鎧甲摩擦發出的淅索聲。鏡頭進一步拉近,定格在山梁上駐馬遠眺的一位將軍身上,此次出兵經歷大大小小戰鬥已不下百場,肆虐的黃沙已磨穿了身上的鐵甲,但將軍的目光透露著無比的堅毅。仿佛在向遠方喊出他那心底的誓言:「不破樓蘭終不還」。每次在眼前播放這段畫面,我都難掩心頭澎湃。

我想從「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還」字入手闡發此詩。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還」字在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裡份量很足。中國人有強烈的故土情懷。無論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還是「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還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還是「明月何時照我還」。不管是衣錦還鄉也好,葉落歸根也罷。「還鄉」是千百年來萬千遊子共同的夢。但是,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一種「終不還」的聲音。這裡面有「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裡面有「不破樓蘭終不還」。這裡面還有「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是什麼讓有著強烈的故土情懷的遊子發出了「終不還」決絕誓言呢?就是那比故土情懷崇高的家國情懷。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有擔當的華夏兒女,永遠把「時刻準備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放在人生價值的首位。

相關焦點

  • 解讀王昌齡《從軍行其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三年的時間裡,王昌齡寫了大量邊塞詩,《塞下曲》、《從軍行》幾乎首首是精品。這此詩作奠定了王昌齡作為邊塞詩第一人的地位。《從軍行》組詩共七首,描寫了邊關、戰場、戰士,有場景描寫,有心理描寫,是唐朝邊關狀態的真實歷史再現。其中第四首因後兩句而更加著名,成為經典名篇。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這神秘的國度到底在哪
    在古詩中有一個地名叫樓蘭,因為著名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中一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而為人所熟知。除了這句,王昌齡在很多詩中都有提到樓蘭,比如《代扶風主人答》中寫道:「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又比如《從軍行七首》中:「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一西域小國為何讓中原人切齒憎恨?
    李白寫了「願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杜甫寫了「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高適寫了「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辛棄疾寫了「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最有名氣的,當屬王昌齡寫的《從軍行》,一句「不破樓蘭終不還」傳唱至今。「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趙振元 ┃ 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此,曾經創造過燦爛文明的樓蘭古國從歷史上消失了,但曾經繁華的城市,仍然留存下來。後來,塔裡木河中遊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樓蘭終因斷水而被廢棄,後北魏滅鄯善國。除王昌齡外,李白、杜甫等大詩人都寫過樓蘭。李白有詩:「願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杜甫寫過:「屬國當何晚,樓蘭斬未還。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人做了什麼?為何讓中原皇帝如此憎恨?
    王昌齡在《從軍行七首》中曾寫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不破樓蘭終不還,唐詩中的西域樓蘭古城為何湮滅
    唐代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為何會說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中原那麼痛恨?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做了什麼讓中原那麼憎恨? 近年來鬼吹燈、盜墓筆記等探險小說被搬上銀屏大獲好評,也又一次掀開「樓蘭古國」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火爆話題。歷史上,樓蘭是真實存在過的西域三十六古國之一,存續800多年後才悄然消失,變成一片廢墟。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中原人如此憎恨
    這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常見的場景,而這條道路必經的一站地是樓蘭古國,這個國家也曾因絲綢之路所帶來的繁榮驚豔了歷史,雖然其僅僅只存在了800多年,但其不可磨滅的繁榮印象至今保留在人民心中。而關於樓蘭古國,想必我們都聽過那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曾經繁榮一時的古國為何在我國留下了這種與之相關的詩句呢?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歷史上為何非破樓蘭不可?
    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中,曾這樣寫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遭誰惹誰了?為何非把樓蘭破了不可?這還得從2000多年前漢帝國與匈奴創建的遊牧帝國說起。漢朝建國初期,由於四年楚漢戰爭和農民起義致使國力大大衰弱、百姓民不聊生。
  • 用這6句詩,點燃了你的家國情懷?
    在如今中印衝突和中美摩擦加劇的情況下,我覺得很有必要重溫這些點燃家國情懷的古詩詞了。第一首,我想到了宋代詩人陸遊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陸遊的絕筆,也是他的遺囑。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丨讀典
    從軍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 醉夢|王昌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七首(其四)》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築城於此,置神威軍戍守。長云:層層濃雲。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孤城:即邊塞古城。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
  • 10首邊塞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從軍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3、塞上曲二首·其二唐代:戴叔倫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全詩情調激昂,音節嘹亮,是一首激勵人們捨身報國的豪邁詩篇。6、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唐代:岑參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這句傳揚海內的詩,當你在讀時,除了感受到他的豪情壯志、大漠邊塞戰爭的壯烈,是否會想過一個問題——樓蘭到底做了什麼,讓人這麼痛恨,不破不休呢?
  • 10首邊塞詩:感受古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無畏氣概
    02、《從軍行》唐·楊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04、《使至塞上》唐·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 樓蘭一個西域小國,犯了什麼錯,讓人直呼:不破樓蘭終不還
    在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中,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那就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可是我們要知道,樓蘭古國,早在北魏時期就被北魏大軍給攻滅了,從此在世間存在六百餘年的樓蘭就此消散。而王昌齡此時距樓蘭滅亡已經數百年,緣何提到了樓蘭呢?也許是代指,樓蘭泛指周邊眾多的少數民族強敵。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十場: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嘉賓康震點評:為什麼是青海?高適雖然年紀不小,但是高適出道很晚,也沒去過邊塞。所以,王昌齡既是唐朝邊塞詩的開創者,又是「七絕聖手」。壯麗的風光,加上唐朝那種自信的英雄主義精神,一起凝練出這首詩。歡迎關注、點讚、轉發、收藏、評論哦!
  • 新本速遞 |《樓蘭骨》,不破樓蘭終不還!
    說起「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詳。說起張騫、衛青和霍去病這些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應該也都有所認識。但說起那神秘的西域樓蘭,那史上的漠北之戰,大家就不一定完全了解了吧。漠北之戰,是漢武帝為了推進我國北方地區的統一,徹底消滅匈奴,向匈奴發動的進攻。
  • 古詩「不破樓蘭終不還」,神秘的樓蘭拉了啥仇恨?古人追殺好多年
    但是有一個國家除外,它雖然滅亡了,後世的中國文人一提起它卻還是恨得咬牙切齒,這就是樓蘭古國。▲樓蘭古城位置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唐)岑參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