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青海長雲暗雪山」是其中第四首。表現的是戰士們為保家衛國志比金堅的家國情懷。
我們還是從了解詩人入手走進這首千古壯詩。說到王昌齡必須要說一下邊塞文學。中國疆域遼闊,自古至今,守疆戍邊是歷朝歷代須臾不可鬆懈的國家任務。伴隨著將士們枕戈待旦,餐風露宿,產生了大量邊塞文學作品。尤其是中國古代的秦漢和大唐,開疆拓土,擊匈奴,逐突厥,崇尚軍功,激發了大量文人投筆從戎,從而創作了大量邊塞詩歌。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這組以邊塞軍旅生活為題材的七絕組詩,便是這類文學作品中的佼佼者。
王昌齡青年時期投筆從戎,西出長安踏上出塞之路,遊歷西北邊疆數載,有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邊塞詩。王昌齡的邊塞詩在對邊疆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緻描寫的同時又能夠捕捉到將士們細膩的內心世界,成為盛唐邊塞詩人的大家。
讓我們跟隨王昌齡的詩句去領略一下蒼茫壯闊,金戈鐵馬的邊塞生活。
第一次讀「青海長雲暗雪山」這首詩時,我是運用看電影的手法去讀的。眼前熒幕上畫面展開:天上是雲捲雲舒。在浩渺無邊的長天之上,雲層倏忽萬變,恣意翻滾。天空下,大地上的一切也隨著雲朵的移動忽明忽暗。雲層下是一片廣袤無邊的高原。鏡頭用一瞬千年的手法,時空穿梭,鬥轉星移,景物交錯變換。時而是藍如玻璃的青海湖,時而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時而是是鬱鬱蔥蔥的沙漠綠洲,時而是茫茫戈壁。鏡頭閃出一大片黃砂礫石,上面孤零零立著一座城池,與他遙相呼應的是連綿起伏的群山。這種畫面讓人的心一下子變得闊大,所有的蠅營狗苟蕩然無存。這種畫面讓人的心一下子熱血沸騰,有一種建功立業的衝動。
鏡頭停了下來,遠處山梁上有一支隊伍正在行進。鏡頭慢慢拉近,戈壁的狂風不時捲起一陣陣黃沙,仿佛在向這支隊伍示威。風沙不斷撕咬著將士們的臉頰、徵衣。沒有人躲閃,隊伍井然有序,繼續靜靜前行,只有此起彼伏的鎧甲摩擦發出的淅索聲。鏡頭進一步拉近,定格在山梁上駐馬遠眺的一位將軍身上,此次出兵經歷大大小小戰鬥已不下百場,肆虐的黃沙已磨穿了身上的鐵甲,但將軍的目光透露著無比的堅毅。仿佛在向遠方喊出他那心底的誓言:「不破樓蘭終不還」。每次在眼前播放這段畫面,我都難掩心頭澎湃。
我想從「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還」字入手闡發此詩。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還」字在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裡份量很足。中國人有強烈的故土情懷。無論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還是「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還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還是「明月何時照我還」。不管是衣錦還鄉也好,葉落歸根也罷。「還鄉」是千百年來萬千遊子共同的夢。但是,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一種「終不還」的聲音。這裡面有「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裡面有「不破樓蘭終不還」。這裡面還有「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是什麼讓有著強烈的故土情懷的遊子發出了「終不還」決絕誓言呢?就是那比故土情懷崇高的家國情懷。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有擔當的華夏兒女,永遠把「時刻準備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放在人生價值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