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2020-12-23 騰訊網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這句傳揚海內的詩,當你在讀時,除了感受到他的豪情壯志、大漠邊塞戰爭的壯烈,是否會想過一個問題——樓蘭到底做了什麼,讓人這麼痛恨,不破不休呢?

事情的緣由還得從樓蘭的地理位置講起。

漢朝初年,匈奴威汲西域,設僮僕都尉,視諸王國為孩童和奴婢。樓蘭便擠在這堆「小兄弟」之中,為匈奴主人馬首是瞻,稱臣納貢。

公元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中亞阿姆河畔的大月氏,夾擊匈奴。匈奴人得到消息後,發令西域各國予以堵截,樓蘭人不敢息慢。結果,張騫使團被匈奴俘虜。十二年後,張騫逃脫,繼而造訪西域各國,「絲綢之路」隨之開通。

「絲綢之路」從敦煌到達樓蘭後,被分成南、北兩條通道,一條直接向西沿塔裡木河,經庫車、阿克蘇,到達疏勒,再經塔什庫爾幹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中亞、西亞和西南亞地區以及歐洲,稱絲路北道;另一條路由此向西南,經若羌、且末、和田,在疏勒與北道交會,稱絲路南道。

而鑑於樓蘭重要的地理位置,它的東部,便是漢朝的敦煌郡,西南方向去若羌、且末,西北方向則是焉耆、尉犁,也就是說,這是絲綢之路的要道,漢朝要向西擴張、向北打敗匈奴,都必須搞定樓蘭國。

而在相反那一邊,匈奴要控制西域各國,守住樓蘭,便等於是扼住了要害,如果失去了樓蘭,則等於就是向漢朝讓開了西去的大道。

因此,控制樓蘭,意味著控制整個西域的交通要道,也就控制了西域。

所以樓蘭就成了漢匈戰爭的焦點!

大國交戰,殃及樓蘭,樓蘭不得不做了兩面臣、牆頭草。

對於樓蘭而言,最好的結局其實是漢匈和睦相處,這樣一來就不必打仗,和平便可以做生意,而樓蘭古國地理位置恰好處於絲綢之路中轉站,漢朝的商人們必須經過樓蘭才能去往別的國家,西方的商人,也只有通過樓蘭才能去富裕的東方做買賣。

但問題就是:那是一個誰的刀鋒利,誰就說了算的年代。

最初,是張騫通西域,發覺了樓蘭的優勢地理條件,於是漢武帝派出使者,帶著優厚的禮物去找樓蘭國王談話。

結果樓蘭國王就耍橫,不但要你漢朝的錢,還要你漢朝使者的命!

漢武帝便派兵,正經說法是西漢維持和平部隊指揮官趙破奴先生,帶著幾萬部隊威嚇了一下,就把樓蘭王給嚇破膽且活捉了,比較威猛的野史版本則說只需七百條漢子,帶著樓蘭人從未見過的漢制小規模殺傷性武器,就把這事給辦了。

於是樓蘭國便害怕了,說之前是俺們不懂事,現在俺們知道了,你們大漢才是天底下最大最強的國。

可問題是漢兵一退,匈奴騎兵便來了,樓蘭又必須向匈奴認錯,說俺們錯了,匈奴才是草原上最強健的鷹,漢朝就是一弱雞。

結果匈奴一走,漢兵又上門了。

如此反覆幾回,漢朝便覺得你樓蘭出爾反爾不講信義啊,說好做咱的小弟,咋一轉身又投奔匈奴那個草原 土 包子呢?

漢武帝最終改變懷柔拉攏的態度,於元封三年(前109年),派趙破奴率軍數萬人攻破樓蘭都城姑師,俘虜了樓蘭王,這可以視為「一破樓蘭」。

漢武帝本想著此番教訓足夠震懾這個小國,於是將樓蘭王釋放,令其送一樓蘭王子到長安做人質。樓蘭經過這一「劫難」老實了許多,為了避免匈奴發難,也送了個王子給匈奴,表示在漢匈之間保持中立。但沒過多久,樓蘭王再次暗通匈奴,在國內準匈奴人駐軍,武帝再令漢軍兵臨城下,樓蘭王出城謝罪,並答應幫助漢軍監視匈奴動向。

漢朝前往西域往往需要經過樓蘭境內的白龍堆沙漠,樓蘭國也在漢武帝的威懾下,甘願擔任漢使在沙漠中的嚮導。但漢使的優越感,使他們隨心所欲的大罵樓蘭嚮導,樓蘭國也就在武帝去世後拒絕為漢朝提供幫助。

從樓蘭到鄯善,再到滅亡!

到了漢昭帝時期,漢廷就派傅介子暗殺了樓蘭王,這個被暗殺的國王就是曾經派到匈奴為質的樓蘭王子。漢朝的暗殺行動成功後,就將自己國家的樓蘭質子尉屠焉配婚,然後送回樓蘭做了國王,並以保護新國王的名義向樓蘭派駐軍隊,更名樓蘭為鄯善,由此算是佔據了討伐匈奴和溝通西域的主動權。

神爵二年(前60年),隨著匈奴西邊日逐王的投降,西漢掌握了天山以北地區,加之武帝時期逐步對天山以南的控制,西域大部分地區已經歸漢,西漢在此設立西域都護府,是我國第一次切切實實控制新疆地區。

之後從西漢到新莽、再到東漢建立的這段時間,匈奴趁機再次南下,對西域地區進行騷擾,漢地政權由於無暇西顧,鄯善又「復附匈奴」。劉秀對西域諸國復歸匈奴是有責任的,當時這些小國家向東漢朝廷申請重立都護府時,劉秀是以「天下初定,匈奴未服」而拒絕了。

鄯善在歸附匈奴後,也擔心歷史原因會帶來不穩定因素,加之孔雀河改道,和羅布泊萎縮的地裡因素,鄯善王就帶著國民逐漸向南遷移,樓蘭故地才逐漸沉寂在沙漠之中。南北朝時期的高僧法顯,西行取經時路過了樓蘭故地,在他的記錄中,當時的樓蘭已荒無人煙了。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北魏出兵滅掉鄯善,另指派韓拔為鄯善王,將該國視作了漢地的郡縣,也標誌著鄯善的滅亡。

最後說一下,實際上總想破樓蘭的是唐朝!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同時也是繼漢朝之後第二個深度經略西域的王朝。但是,與漢朝相比,唐朝所處的國際環境比較複雜。

漢朝唯一的敵人是匈奴,而自從漢匈戰爭之後,匈奴對漢朝已經構不成威脅,西域諸國自然可以牢牢抱緊漢朝的大腿,避免隨風飄蕩。

反觀唐朝,情況就複雜多了。

唐初,唐朝北面是突厥帝國,當時,突厥帝國強盛,西域各國被迫臣服於突厥,比如高昌等國。而當突厥被消滅之後,吐蕃又崛起於西藏地區,並且也將勢力延伸到了西域諸國之中。

除此之外,由於唐朝的勢力延伸到了蔥嶺以西,和阿拉伯帝國也有了利益衝突,更加深了西域的複雜情況。

就這樣,吐蕃勢力和唐朝不斷地在西域反覆拉鋸,加上阿拉伯帝國搗亂,以及西域各國內部的矛盾。西域成了各大勢力的爭奪點,這一地區在當時的複雜程度堪比今天的中東。

而西域諸國呢?

因為國力弱小,只能反覆倒戈。如此,西域諸國成為了唐朝眼中的反覆小人,必欲破之、斬之,而後快之。因此,很多唐朝詩人借古喻今,將西域諸國形容成了漢朝時的樓蘭,必須要用強硬手段威懾一些國家,以此保證絲路暢通。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才有了以下內容;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唐·王昌齡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唐·李白

揮劍斬樓蘭,彎弓射賢王。——唐·李白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唐·杜甫

盧綰須徵日,樓蘭要斬時——唐·杜甫

功名恥計擒生數,直斬樓蘭報國恩。——唐·張仲素

說到底,這些詩詞中的「樓蘭」,不過是文人騷客寄託壯志的媒介而已!

相關焦點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人做了什麼?為何讓中原皇帝如此憎恨?
    王昌齡在《從軍行七首》中曾寫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中原人如此憎恨
    這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常見的場景,而這條道路必經的一站地是樓蘭古國,這個國家也曾因絲綢之路所帶來的繁榮驚豔了歷史,雖然其僅僅只存在了800多年,但其不可磨滅的繁榮印象至今保留在人民心中。而關於樓蘭古國,想必我們都聽過那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曾經繁榮一時的古國為何在我國留下了這種與之相關的詩句呢?
  • 為何會說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中原那麼痛恨?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做了什麼讓中原那麼憎恨? 近年來鬼吹燈、盜墓筆記等探險小說被搬上銀屏大獲好評,也又一次掀開「樓蘭古國」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火爆話題。歷史上,樓蘭是真實存在過的西域三十六古國之一,存續800多年後才悄然消失,變成一片廢墟。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人到底做了什麼,讓中原人咬牙切齒?
    它們因為面積狹小,「國小言輕」,往往不被後世人所熟知。今天我們要說的樓蘭古國,便是中國西部一個小國。現如今,它早已消失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但是我們還是能從課本中多次看到這個國家,倒不是因為它很特別,而是在諸多古人的詩詞當中,樓蘭時常被提到過,這些詩詞朗朗上口,都很有知名度。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一西域小國為何讓中原人切齒憎恨?
    李白寫了「願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杜甫寫了「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高適寫了「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辛棄疾寫了「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最有名氣的,當屬王昌齡寫的《從軍行》,一句「不破樓蘭終不還」傳唱至今。「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趙振元 ┃ 不破樓蘭終不還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要牢記出發時的誓言,要牢記擔負的重大使命,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吞山河的宏大氣魄,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要有把事情做到底的決心。做事,不能半途而廢;做事,需要全力以赴;做事,需要做到底。
  • 新本速遞 |《樓蘭骨》,不破樓蘭終不還!
    說起「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詳。說起張騫、衛青和霍去病這些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應該也都有所認識。但說起那神秘的西域樓蘭,那史上的漠北之戰,大家就不一定完全了解了吧。漠北之戰,是漢武帝為了推進我國北方地區的統一,徹底消滅匈奴,向匈奴發動的進攻。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歷史上為何非破樓蘭不可?
    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中,曾這樣寫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遭誰惹誰了?為何非把樓蘭破了不可?這還得從2000多年前漢帝國與匈奴創建的遊牧帝國說起。漢朝建國初期,由於四年楚漢戰爭和農民起義致使國力大大衰弱、百姓民不聊生。
  • 不破樓蘭終不還,唐詩中的西域樓蘭古城為何湮滅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代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唐代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猶未了,愁殺樓蘭徵戍兒。唐代高適《東平留贈狄司馬》古人無宿諾,茲道以為難。萬裡赴知己,一言誠可嘆。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這神秘的國度到底在哪
    在古詩中有一個地名叫樓蘭,因為著名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中一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而為人所熟知。除了這句,王昌齡在很多詩中都有提到樓蘭,比如《代扶風主人答》中寫道:「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又比如《從軍行七首》中:「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 樓蘭一個西域小國,犯了什麼錯,讓人直呼:不破樓蘭終不還
    在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中,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那就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可是我們要知道,樓蘭古國,早在北魏時期就被北魏大軍給攻滅了,從此在世間存在六百餘年的樓蘭就此消散。而王昌齡此時距樓蘭滅亡已經數百年,緣何提到了樓蘭呢?也許是代指,樓蘭泛指周邊眾多的少數民族強敵。
  • 古詩「不破樓蘭終不還」,神秘的樓蘭拉了啥仇恨?古人追殺好多年
    ▲樓蘭古城位置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唐)岑參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唐)李白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宋)張元幹這些唐宋時期的詩人一旦燃起報國熱情,肯定會拉出樓蘭來開刀,樓蘭在詩文中的出現頻率比匈奴、突厥這些中原王朝宿敵還要高。那麼,為什麼中原王朝會這麼恨樓蘭呢?它在歷史上到底做過什麼?一、神秘的古國——樓蘭樓蘭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史記》之中。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一篇文章看透樓蘭丨摸摸答
    這首朗朗上口的古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筆下(他真的是男生),最後一句古詩常被用來表現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意志。至於為何叫樓蘭嘛,我想應該是想走一條「中國特色」的命名道路。 眾所周知,上一代樓蘭在國內表現欠佳,全新一代樓蘭肩負著自我革新的重任,最大的目標當然是銷量上翻上個幾十翻。所以說嘛,不破樓蘭終不還。看來,樓蘭要想鹹魚翻身,必須得先革了自己的命。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兩句詩是一個倒裝句,使詩歌畫面的色彩頓時突現,同時,從地理學的角度講,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門關、祁連山和青海湖這三點相聯的千裡邊防線的,這裡一個「遙望」及其所提領的空間距離遙遠的三地呈現於同一幅畫面,既是想像、誇張的手法使之「視通萬裡」,又突現了戍邊將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歷史責任感。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
  • 醉夢|王昌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築城於此,置神威軍戍守。長云:層層濃雲。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孤城:即邊塞古城。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破:一作「斬」。
  • 【致敬最美逆行者·支援湖北日記】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致敬最美逆行者·支援湖北日記】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2020-02-18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唐人動不動就要斬樓蘭,樓蘭到底犯了什麼事,讓唐人如此念念不忘
    前言:說起來很搞笑,一個只存在了八百多年的西域小國,到西魏時期就已經被滅亡了的國家,卻總是讓唐人念念不忘,王昌齡要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走進消失的千年古國,不破樓蘭終不還,是誰給了樓蘭最後一擊?
    戰爭與瘟疫的出現使得樓蘭最終消亡除了這種說法之外,也有人認為樓蘭的消失是源於戰爭的出現。由於樓蘭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這裡也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隨著戰爭的不斷打響,樓蘭人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動蕩不安。對於當時的樓蘭國王來說,雖然他也想化解各個國家之間爭奪樓蘭的矛盾,但樓蘭國的實力畢竟沒有那麼強,他雖然是一個國王,卻也對此無可奈何。在多場戰爭拉鋸的過程中,樓蘭國內的財富也變得越來越少,由於戰爭的出現,導致樓蘭人民也無心進行經濟發展了,正因如此,本來十分繁盛的樓蘭古國此時也逐漸衰落,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丨讀典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譯文: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裡,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注釋:⑴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築城於此,置神威軍戍守。長云:層層濃雲。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 《從軍行》不破樓蘭終不還 一首鐵骨錚錚 志比金堅 家國情懷之歌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青海長雲暗雪山」是其中第四首。表現的是戰士們為保家衛國志比金堅的家國情懷。我們還是從了解詩人入手走進這首千古壯詩。說到王昌齡必須要說一下邊塞文學。中國疆域遼闊,自古至今,守疆戍邊是歷朝歷代須臾不可鬆懈的國家任務。伴隨著將士們枕戈待旦,餐風露宿,產生了大量邊塞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