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人到底做了什麼,讓中原人咬牙切齒?

2021-02-23 蠡縣之家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除了諸多大一統的王朝,還有不計其數偏安一隅的小王朝存在。它們因為面積狹小,「國小言輕」,往往不被後世人所熟知。今天我們要說的樓蘭古國,便是中國西部一個小國。現如今,它早已消失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

但是我們還是能從課本中多次看到這個國家,倒不是因為它很特別,而是在諸多古人的詩詞當中,樓蘭時常被提到過,這些詩詞朗朗上口,都很有知名度。

諸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和「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還有「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和「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先不談論這些詩詞的文學底蘊如何,單純這些詩詞的動詞,「破」、「斬」,每個字都是充滿了極大的恨意。

那歷史上的樓蘭古國到底做了什麼,讓中原百姓對它如此咬牙切齒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與樓蘭的地理位置和樓蘭當時的政治態度有著很大的關係,具體還得從漢朝、樓蘭以及匈奴的牽扯上說起。

樓蘭這個國家,歷史上位於塔裡木盆地的東端,處在漢朝通往西域的要衝之地。不僅如此,它還西南通扞泥、且末、小宛、精絕、于闐等國,北通車師(姑師),西北通焉耆、龜茲等,東當白龍堆,通敦煌。

樓蘭國家因為地處沙漠深處,長年黃沙捲地,可用來耕種的田土也很少,國家人口也才萬餘人,士兵也只有可憐的兩三千。

可別看這個國家面積狹小,對漢朝根本夠不上威脅,但它當年的舉動,確實相當的令人噁心。

樓蘭古國夾雜在漢朝和匈奴兩強國之間。隨便哪一方,只要想讓它滅亡,只是頃刻間的事情。所以他們自己也很糾結,時常是今天歸附了漢朝,明天看匈奴人得勢了,又跑了對方那一邊去了。

樓蘭人的兩面三刀,讓漢朝吃盡了苦頭。

西漢時期,漢帝國的頭號敵人非匈奴人莫屬。秦之前,他們趁著中原地區連年徵戰,無暇顧及北方邊境,時常利用遊牧民族騎兵的優勢,在廣大的北方邊境搶殺掠奪。

後來秦朝統一六國後,騰出精力,在北方邊境修建起了綿延萬裡的長城,充當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阻隔帶。最後再派出大將蒙恬領兵,一鼓作氣將匈奴人驅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在秦朝軍隊的打壓之下,匈奴人元氣大傷,安分了幾十年。

誰知不久,天下大亂,剛統一不久的秦帝國又走向了崩潰。經過多年戰亂,西漢王朝建立。

此時中原王朝的國力已經遠不及當年,匈奴人卻借著秦末天下大亂之際,及時的休養生息,再一次強大起來。

面對新建立起的西漢王朝,因為漢朝國力的衰弱,匈奴人一再挑釁。

劉邦風風雨雨十幾年,大大小小的戰爭也打了不少,自然也是個血氣方剛的漢子,人家直接御駕親徵和匈奴人幹了一仗,只是仗沒打勝,劉邦自己卻被匈奴人包了餃子,差點沒了小命——史稱白登之圍。

既然血拼都幹不過人家,只能和平相處,然而弱國無外交,除非給敵人一點好處,於是「喪權辱國」的和親之策被迫提出。

這種屈辱在漢朝持續了幾代帝王,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漢朝國力得到巨大飛躍,等到漢武帝登基的時候,西漢的國力已經達到頂峰。

再加上漢武帝骨子裡也是個漢子,天生脾氣不好,祖上幾代人已經夠窩囊的了。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說幹就幹,於是漢匈兩國之間進行了連年的戰爭,在這場拉鋸戰中,樓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無論是漢王朝還是匈奴人,都希望將樓蘭納入自己麾下,這是雙方為打通西域各國外交的關鍵所在。

其實想想也真夠難為樓蘭的,夾在兩大強國之間,任何一方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滅了自己。有時候為了生存,可不是牆頭草,風往哪邊吹,它就往哪邊倒。

在漢武帝以為樓蘭人已經歸順自己這邊,已經是自己人,就大方的派遣使者由樓蘭城前去西域。然而,讓人意料不到的是,在明面上對漢朝表示衷心的樓蘭人,為了討好匈奴人,時常把打聽到的有關漢朝的訊息偷偷傳遞給匈奴人。

這使得漢朝在對西域的外交和匈奴人的作戰上,常常被動的很。而且,樓蘭人還時常膽大的截殺漢人的商團。漢武帝在得知樓蘭這個兩面派以後,頓時勃然大怒,立馬集結了漢朝最精銳的士兵準備一舉消滅樓蘭。

結果不用多說,全國上下軍民加一起才一萬出頭的小國,當然不是漢帝國的對手,輕而易舉被漢朝包了餃子。樓蘭國的國王也被生擒,綁到了漢武帝的面前。

見到大漢天子以後,老國王哭的那個慘呀,像個受了極大委屈的孩子。訴說自己夾雜在兩大強國之間,自己誰也得罪不起,不這樣又怎麼辦呢?

漢武帝看在樓蘭國王說的倒也在理,天朝大國也不能和這樣的小國太計較,在樓蘭國同意歸順漢朝以後,漢武帝就放了老國王。可消停的日子沒過多久,匈奴人看到樓蘭人徹底倒向了漢朝人這一邊。於是也出動士兵,對樓蘭進行了猛烈的進攻。

漢朝大匈奴打了幾十年,才能險勝。如此弱小的樓蘭又怎麼可能是匈奴人的對手,三下五除二,樓蘭又被匈奴人打的沒了脾氣。

最後實在沒有辦法,樓蘭這邊偷偷派出兩隊使者,分別前往漢朝和匈奴這邊,向兩邊示好。於是,樓蘭國就這樣在漢匈之間,苟延殘喘,在夾縫中求得一線生機。

後來人算不如天算,匈奴中為質的侍子安歸成為了樓蘭王,並且和匈奴進行聯姻。原先還在搖擺不定的樓蘭徹底投靠在了匈奴人的旗下,樓蘭,至此也成為了漢朝的心腹大患。

很快,樓蘭徹底投靠匈奴的消息傳到中原,中原人對樓蘭人三番五次背信棄義徹底憤怒了。在漢武帝統治的中原王朝,當時正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儒家思想在當時漢人心中已經紮下深根,儒家思想最要的一點就是——取信於人。而樓蘭人的善變,自然使得漢人對其恨之入骨。

所以歷代文人都對樓蘭人的背信棄義表現得極為痛惡,無數次在書文中噁心樓蘭人。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樓蘭當地氣候急劇惡化,迫不得已遷移到別處。直到公元448年,北魏滅了樓蘭。於是,前後經歷600餘年的樓蘭國滅亡。

從樓蘭的前後命運我可以看出,雖然夾在兩大強國之間,確實日子不好過。但總是搖擺不定,不僅沒有起到保護自身安危的目的,反而成為大家都厭棄的對象。

其實,這是樓蘭人缺乏堅定信心的表現,與其飄忽不定,不如孤注一擲,死死依靠在一方,反而可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不缺乏這種搖擺不定,沒有足夠主見的人,他們總是缺乏必要的思考,凡事不經過大腦深層次的思考。總是聽風就是雨,極容易被輿論所影響自己的思考力。

在網際網路極為發達的今天,信息的傳播極為迅速,在獲得信息渠道變得異常簡單的同時,也需要我們認真分辨真假。牆頭草不可怕,可怕的是網絡都充斥著牆頭草,將是極為可怕的。

網絡謠言如同暴力犯罪一樣,在沒經過任何思考,沒有對事件進行及時的分辨,就充當「正義之士」開始口誅筆伐,這是不一種極為不負責任的網絡傷害。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謹言慎行。不要成為''牆頭草」的一員。

這種見風使舵的人是最易遭人痛恨的。他們會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迅速的改變立場,沒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主張,只是會一味的討好別人。這樣的人是沒有骨氣的。他們只是為了明哲保身。實際上違背了做人最起碼的道德行為準則。也是被世人所唾棄的。

相關焦點

  •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這句傳揚海內的詩,當你在讀時,除了感受到他的豪情壯志、大漠邊塞戰爭的壯烈,是否會想過一個問題——樓蘭到底做了什麼,讓人這麼痛恨,不破不休呢?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人做了什麼?為何讓中原皇帝如此憎恨?
    王昌齡在《從軍行七首》中曾寫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中原人如此憎恨
    這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常見的場景,而這條道路必經的一站地是樓蘭古國,這個國家也曾因絲綢之路所帶來的繁榮驚豔了歷史,雖然其僅僅只存在了800多年,但其不可磨滅的繁榮印象至今保留在人民心中。而關於樓蘭古國,想必我們都聽過那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曾經繁榮一時的古國為何在我國留下了這種與之相關的詩句呢?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一西域小國為何讓中原人切齒憎恨?
    李白寫了「願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杜甫寫了「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高適寫了「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辛棄疾寫了「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最有名氣的,當屬王昌齡寫的《從軍行》,一句「不破樓蘭終不還」傳唱至今。「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為何會說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中原那麼痛恨?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做了什麼讓中原那麼憎恨? 近年來鬼吹燈、盜墓筆記等探險小說被搬上銀屏大獲好評,也又一次掀開「樓蘭古國」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火爆話題。歷史上,樓蘭是真實存在過的西域三十六古國之一,存續800多年後才悄然消失,變成一片廢墟。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這神秘的國度到底在哪
    在古詩中有一個地名叫樓蘭,因為著名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中一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而為人所熟知。除了這句,王昌齡在很多詩中都有提到樓蘭,比如《代扶風主人答》中寫道:「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又比如《從軍行七首》中:「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 趙振元 ┃ 不破樓蘭終不還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要牢記出發時的誓言,要牢記擔負的重大使命,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吞山河的宏大氣魄,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要有把事情做到底的決心。做事,不能半途而廢;做事,需要全力以赴;做事,需要做到底。
  • 古詩「不破樓蘭終不還」,神秘的樓蘭拉了啥仇恨?古人追殺好多年
    ▲樓蘭古城位置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唐)岑參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唐)李白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宋)張元幹這些唐宋時期的詩人一旦燃起報國熱情,肯定會拉出樓蘭來開刀,樓蘭在詩文中的出現頻率比匈奴、突厥這些中原王朝宿敵還要高。那麼,為什麼中原王朝會這麼恨樓蘭呢?它在歷史上到底做過什麼?一、神秘的古國——樓蘭樓蘭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史記》之中。
  • 樓蘭一個西域小國,犯了什麼錯,讓人直呼:不破樓蘭終不還
    在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中,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那就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可是我們要知道,樓蘭古國,早在北魏時期就被北魏大軍給攻滅了,從此在世間存在六百餘年的樓蘭就此消散。而王昌齡此時距樓蘭滅亡已經數百年,緣何提到了樓蘭呢?也許是代指,樓蘭泛指周邊眾多的少數民族強敵。
  • 不破樓蘭終不還,唐詩中的西域樓蘭古城為何湮滅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代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唐代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猶未了,愁殺樓蘭徵戍兒。唐代高適《東平留贈狄司馬》古人無宿諾,茲道以為難。萬裡赴知己,一言誠可嘆。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
  • 新本速遞 |《樓蘭骨》,不破樓蘭終不還!
    說起「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詳。說起張騫、衛青和霍去病這些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應該也都有所認識。但說起那神秘的西域樓蘭,那史上的漠北之戰,大家就不一定完全了解了吧。漠北之戰,是漢武帝為了推進我國北方地區的統一,徹底消滅匈奴,向匈奴發動的進攻。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一篇文章看透樓蘭丨摸摸答
    這首朗朗上口的古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筆下(他真的是男生),最後一句古詩常被用來表現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意志。至於為何叫樓蘭嘛,我想應該是想走一條「中國特色」的命名道路。 眾所周知,上一代樓蘭在國內表現欠佳,全新一代樓蘭肩負著自我革新的重任,最大的目標當然是銷量上翻上個幾十翻。所以說嘛,不破樓蘭終不還。看來,樓蘭要想鹹魚翻身,必須得先革了自己的命。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裡既描繪出了邊塞防線的景色,也渲染了戰爭將至的緊張氣氛,飽含著蒼涼悲壯的情調。這兩句詩是一個倒裝句,使詩歌畫面的色彩頓時突現,同時,從地理學的角度講,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門關、祁連山和青海湖這三點相聯的千裡邊防線的,這裡一個「遙望」及其所提領的空間距離遙遠的三地呈現於同一幅畫面,既是想像、誇張的手法使之「視通萬裡」,又突現了戍邊將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歷史責任感。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歷史上為何非破樓蘭不可?
    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中,曾這樣寫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遭誰惹誰了?為何非把樓蘭破了不可?這還得從2000多年前漢帝國與匈奴創建的遊牧帝國說起。漢朝建國初期,由於四年楚漢戰爭和農民起義致使國力大大衰弱、百姓民不聊生。
  • 走進消失的千年古國,不破樓蘭終不還,是誰給了樓蘭最後一擊?
    在樓蘭古國消失後,很多人就開始了對其消失之謎的研究,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說法,關於樓蘭古國最終為什麼會消失,也有很多不同的言論。其中,流傳範圍最廣的消失謎底就是地殼的運動與自然的變化,根據一些專家們分析,在樓蘭古國消失的時候,正值羅布泊地區乾旱的加劇時期,由於樓蘭古國最早是依託羅布泊湖而建立起來的,因此樓蘭人的日常活動也會對羅布泊湖造成一定的破壞。
  • 【致敬最美逆行者·支援湖北日記】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致敬最美逆行者·支援湖北日記】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2020-02-18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疆出土4000年女乾屍,DNA揭開樓蘭美人種之謎,專家:顛覆傳統
    樓蘭曾經是西域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的國家,樓蘭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建國的呢?
  •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確實為既做曾是惡人又做好人的日本拍手叫好,讓兩國的民意團結在這個春天向上生長,風景獨好。正如初唐詩人王勃在詩中所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 但從這次日本捐贈的物質紙箱上的詩句上看,實在讓我們耳目一新,令人十分暖心,且起到了一語雙關的效果。
  • 《從軍行》不破樓蘭終不還 一首鐵骨錚錚 志比金堅 家國情懷之歌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青海長雲暗雪山」是其中第四首。表現的是戰士們為保家衛國志比金堅的家國情懷。我們還是從了解詩人入手走進這首千古壯詩。說到王昌齡必須要說一下邊塞文學。中國疆域遼闊,自古至今,守疆戍邊是歷朝歷代須臾不可鬆懈的國家任務。伴隨著將士們枕戈待旦,餐風露宿,產生了大量邊塞文學作品。
  • 戰疫日記: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發前,諸琳接受增加免疫力藥物注射 記得護理37床一位老年患者時,剛開始,老爺子的情緒很急躁,嘴裡一直嘟囔個不停,還總是把藥推開,我一次又一次耐心地把藥送到他面前,慢慢開導他。漸漸地,他的情緒平和了些,並且小聲用並不標準的普通話對我說:「我知道你是好人,我前幾天那個樣子,就是不願意待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