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西藏:珠穆朗瑪關帝廟向世界徵集楹聯
從東漢末年勇冠三軍的名將,到如今賜與和護佑財富的「財神」,在歷史演進之中,關羽的形象也有不小的「跨界」之變化。那麼,這樣的變化是基於什麼發生的呢?在變化過程中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歷史記載呢?
1、東漢名將「義絕」今古
關羽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武將,早年跟隨劉備,忠心耿耿,徵戰沙場,戰績彪炳。史書《三國志》稱關羽「萬人之敵」「勇而有義」「熊虎之將」「勇冠三軍」,水淹七軍之後,更是「威震華夏」。
而在影響巨大、廣為流傳的《三國演義》中,關羽更是被塑造為忠義無雙、義薄雲天的大丈夫典型,留下了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夜讀春秋、掛印封金、過關斬將、義釋曹操、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膾炙人口的故事。
義是關羽身上最突出的美德,被清代評論家毛宗崗稱為「義絕」。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評說:「歷稽載籍,名將如雲,而絕倫超群者莫如雲長。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則極其英靈。秉燭達旦,人傳其大節;單刀赴會,世服其神威。獨行千裡,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心則趙抃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過之,意則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嚴正過之。是古往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
2、北宋時期始稱「財神」
北宋時期,由於朝廷的褒崇,關羽不僅成為號召人們對抗金兵的忠勇楷模,也開始向求雨祈晴、拯救生靈的護國佑民之神轉化。
當時,佔到朝廷年財政收入六分之一的解州鹽池發生災變。據說,龍虎山張天師推舉關羽討伐蚩尤,「如此五日,方雲收霧散,天晴日朗,鹽池水如故」。鹽池恢復了生產,北宋王朝由此躲過了這場「財政危機」。
對此,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也有記載:池水平若鏡,鹽複課矣。帝召虛靜勞之,曰:「關帥可得見乎?」曰:「可。」俄而見大身克庭,帝懼,拈一崇寧錢投之,曰:「以為信。」明日,封崇寧真君。
從戰蚩尤受封崇寧真君開始,關羽在廣為信仰的「軍神」「戰神」之外,又多了一個「國家經濟財富保護神」的身份,北宋時期「財神」形象初現。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荊州《加封英濟王碑記》記錄了官方認同的關公靈驗事跡:「邦人於王,食焉必祀,事焉必諮。奚求弗獲,奚禱弗應。曰雨而雨,曰陽而陽,王之力也。疫癘不作,饑饉不臻,王之恩也。盜賊屏息,田裡舉安,王之蔭隱也。」
由此,關羽解除旱澇、增進生產、庇佑商旅、保財廣富等「財神」所具有的職能在宋代得到了完善,並延續至明清兩代。
3、商幫助力崇信日隆
唐代末年以江河運輸糧食的船家組成的漕幫,成為類似現代的商會性質的傳統商幫。宋元時期,大運河上最早出現了商旅護佑神祠——關尉神祠。漕幫信奉關羽的義烈神勇、顯聖護民,也極力推崇關羽的忠誠義氣,將關羽視為商幫的行業保護神和商神。這也是漕幫等眾多傳統商幫以及後世的「江湖社會」以商神崇拜祭祀關公的開始。
明清時期,晉商遊走天下,闖蕩江湖,需要彼此照應,共同面對困難,因此就經常仿照關公桃園結義,而結成同鄉會,或異姓兄弟聯盟,將關公忠誠和義氣的美德廣為流傳。由於將關公作為出外行商的精神偶像和保護神,晉商生意做到哪裡,關廟、會館就建到哪裡,並以關廟為中心,設供戲樓、聚集拜祝。
而晉商在商業上的成功,也促使其他地方的生意人紛紛效仿,人們越來越相信,關公是一位能夠保佑財源廣進的財富之神。
胡孚琛主編的《中華道教大辭典》稱:「明清以來,關帝信仰已不囿於教門……關聖帝君既是武神,又是財神,具有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庇護商賈,招財進寶之職能,且法力無邊。」
4、關公信仰助益商道
關公身上所折射出的忠誠信義、義薄雲天等人格精神迎合了商家心理所需,成為他們向世人彰顯商業道德的一面鏡子。只有講誠信講義氣講品格,將人際關係及商業倫理的關係處理好,才能得到財富。關公代表了商業道德最基本的誠信與承諾,代表了商業合作的忠心義氣、相互扶持,也代表了商業道德和商業倫理的最高準則。
同時,在日常的商業交往中,商人們也希望商業合作者能夠堅守誠信,坦誠公道地進行交易,雙方都把關公奉為「財神」,來維護傳統的道德秩序和商業秩序。若有任何一方背信棄義,關公也將作為裁決人,對失信方進行嚴懲,嚴重者將被驅離商會或各種商業平臺,失信方也將失去所有的合作機會而無法翻身。
傳統商幫將關公敬奉為「財神」,有助於培養商人履行良好商業道德的自覺意識,提升商人道德素養,共同營造健康有序的商業倫理新秩序,使商業信譽與品牌發展相得益彰,塑造良好的口碑和形象、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以義取利--武財神!
★為什麼那麼多人拜關公
★關公為何是求財闢邪的最佳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