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圖)

2021-01-09 鳳凰網

臺灣「文化部前部長」龍應臺呼應兩岸雙方應該多傾聽。圖/龍應臺提供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卸任後,重心放在新的寫作、照顧家人和貓咪,近來從美國回臺灣。她推出的新書《傾聽》,集結30年來在全球各地演講中的精華成書。30年前龍應臺的《野火集》轟動社會,她當時認為「為什麼不生氣」,臺灣現在反而太過容易暴怒,需要冷靜傾聽。

龍應臺新書<傾聽>書封。圖/印刻提供

●臺灣的「牆」是不肯冷靜

「傾聽,是建立新的文明價值的第一個起點。」作家龍應臺4月20日發表首部演講文集《傾聽》,書中收錄她30年來的20篇講稿。她表示,這部書是寫給臺灣、大陸、香港、新加坡…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牆」,需要用「傾聽」打破。

「演講就是面對面的溝通,雙向的傾聽和傾訴。」龍應臺自認準備演講很「龜毛」,「準備一場演講的負擔可能遠超過一篇文章的寫作。」她很少答應演講、一年多半只答應一場演講。但30年來,她演講的足跡已踏遍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德國……

去年在香港書展舉辦的演講,是龍應臺卸任「文化部長」後的第一次演講。3000多名聽眾中,8成來自中國大陸。當時正是香港、大陸關係惡化、互相猜忌仇視之際,龍應臺以「傾聽」為主題,告訴臺下聽眾「21世紀的臺灣、香港與中國大陸,應該開啟一個大傾聽的時代。」

她說,現在應該是溫柔傾聽的時刻。「傾聽自己身邊的人,傾聽大海對岸的人,傾聽我們不喜歡、不贊成的人,傾聽前面一個時代殘酷湮滅的記憶。」

●自卑是臺灣另一堵牆

各地的「牆」都不一樣。龍應臺指出,大陸的「牆」是一種「愛國主義的金鐘罩」,是「自覺崛起、心生傲慢的金鐘罩」。隨經濟力的崛起,讓還不習慣深思的民眾,變成「簡單的自大狂」。她想告訴對岸:「若無傾聽能力,永遠無法成為文明大國」。

臺灣的「牆」則是「不肯冷靜」。不久前,龍應臺出版《野火集》30周年紀念版。她驚訝發現,當年書中被她質疑「你為什麼不生氣」的臺灣人,已變成「為什麼永遠在生氣」。她感慨,這十年來,深刻安靜的東西冒不出來,「所有的語言都是激烈的語言,處處充滿激流與漩渦」。

自卑是臺灣的另一堵「牆」,「看著大陸的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龍應臺認為,我們必須面對、傾聽分析自己的自卑。若因看到對岸起高樓而自卑,必須先冷靜想想,「如果建設緩慢是因為人本主義,這是臺灣應該自豪的部分。」

●別在國際封鎖中長大

然而若建設落後是因為政黨鬥爭凌駕於理性,「那自卑是對的」。龍應臺說,「我們必須傾聽自己,不要盲目自卑」。

圍繞臺灣年輕人身邊的,還有一道大牆「缺乏國際觀」。龍應臺表示,國際地位邊緣化、媒體缺乏全球視野,讓臺灣人「在自我封鎖和國際封鎖中長大。」她擔憂,「臺灣承擔不起短視和愚昧」,愈是弱小的政治實體,愈需要傾聽的能力、全力「穿透」身邊的牆。

龍應臺說,如今的中國大陸是一個「舉世無雙的全新現象」,臺灣卻沒有人想好好傾聽、了解芳鄰,「總是在藍的綠的、統的獨的打轉」。

「這是我30年寫作生涯中,花最大力氣整理、過程最痛苦的一本書。」龍應臺表示,沒想到完成此書之際,竟是臺灣第一次政權徹底全面翻轉的時刻。或許這正是此書面世的最好時機,「此刻如果再不傾聽反省,路很難走下去」、「(民進黨)這樣才會從一個拳打腳踢的青少年變成一個負責的大人,兩岸的考驗馬上就來,拳打腳踢沒有用」。

(鳳凰網綜合臺媒報導)

相關焦點

  • 說「臺灣最美的是人」的人,被臺灣人圍攻了
    祖籍大陸的龍應臺,最早憑藉《目送》等散文作品走進大陸讀者的視野,也曾是兩岸文化交流的活躍人物,那句著名的「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也是藉助她的演講一度成了許多大陸人心中對臺灣的最初印象
  • 龍應臺稱臺灣公視董事會難產是臺灣最大醜聞
    中國臺灣網5月22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當局「文化部」成立滿1周年,部長龍應臺今天(22日)表示,她最不滿意臺灣公視董監事難產問題,甚至重話批評,公視董事會難產事件已是臺灣最大的醜聞。龍應臺22日受臺「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之邀參加備詢。
  • 龍應臺回應《我的祖國》被刷屏,網友評論亮了!
    對龍應臺的反應,大陸網友認為有瑕疵!他們用彈(xin)幕(sheng)詮釋了大河是祖國的大河,稻花是飄香祖國大河兩岸的稻花。近幾天,一篇龍應臺港大演講全場合唱《我的祖國》的文章傳遍朋友圈(詳情點→龍應臺港大演講問啟蒙歌,全場高唱《我的祖國》),龍應臺憋不住,出來給自己圓場了!.
  • 臺灣教材現大陸「愛國歌曲」惹議 評論稱政治化
    最近,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在接受某大陸媒體採訪時說,臺灣人自詡在文化的創造上是相當好的,但現在他們發現大陸有那麼大的資本,就發生了一種磁吸效應:寫歌的也去了,做後臺的也去了,做燈光的也去了,做設計的也去了,然後就形成了一種焦慮。她話鋒一轉說,大陸其實也應該焦慮,不可能永遠只靠有資本、有錢,買來和拿來的東西是生不了根的。
  • 電信詐騙:起源於臺灣,崛起於大陸,並向境外擴散
    縱觀中國那些年國內電信詐騙發展路徑,其軌跡可以描述為:臺灣起源—>大陸勢力崛起-->境外擴散。 電信詐騙,最早於上世紀90年代在臺灣出現。
  • 大陸綜藝節目逆襲臺灣 電視人:錢多完勝點子多
    當晚到長沙蹲守報導的媒體多達108家,其中有16家是臺灣媒體。  臺灣媒體也感嘆,這是繼大S三亞婚禮以來,難得的大陸「再聚首」。不過,為的是一檔大陸綜藝節目,臺灣媒體告知大陸同行:「從林志炫參賽開始,我們就一直關注,很多臺灣觀眾通過網絡觀看,把精彩片段放在網絡上,大家一直在討論,何況總決賽7個歌手有4個都是臺灣歌手,所以我們就提出採訪的要求。」
  • 龍應臺:我的「中國夢」(未刪節版)
    二○○六年,上百萬的「紅衫軍」包圍總統府要求陳水扁下臺,臺北的夜空飄著大氣球,一個一個氣球上面分別寫著大字:「禮」,「義」,「廉」,「恥」。我到廣場上去,抬頭乍看這四個字,感覺好像是全臺灣的人到這廣場上來開小學同學會了。看著那四個字,每個人心領神會,心中清晰知道,這個社會在乎的是什麼。   除了價值基座,還有一個基本的「態度」。
  • 公視董事會難產 龍應臺指是「臺灣最大國際醜聞」
    東南網5月23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文化部」成立滿周年,「文化部長」龍應臺昨天上午赴「立法院」報告時坦承,她就任「文化部長」一年來最不滿意的是公視第五屆董事會難產,這是「臺灣最大的國際醜聞國民黨「立委」呂玉玲質詢時問龍應臺,「午夜夢回是否後悔(當部長)?」龍答有:「有。」且自問:「你的人生在做什麼?」龍應臺說:「會一直做到我覺得不值得了。」「綠委」何欣純逼問何為不值得,龍說:「如果我今天早上中風了,那絕對是不值得的事情。」
  •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目送》可能是年紀大了,現在對於親情更加渴望也更加需要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受。龍應臺,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於臺灣高雄,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後, 一度在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臺灣,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2004年,龍應臺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
  • 去美國的臺灣人比到中國大陸更光榮嗎?
    臺灣許多寶可夢玩家聚集北投公園周遭抓寶。圖/臺灣中時電子報作者:林犀(臺灣)最近西方媒體造出了一個詞「脫臺者」,形容離開臺灣選擇在大陸生活的人。這個詞不是憑空出現,是伴隨著大陸大學正成為臺灣高中生一個「正常選擇」的情況出現。
  • 臺灣對大陸疫情的冷血反應是怎麼回事?
    不過,「近親憎惡」固然有歷史上的原因,但近年越形嚴重的,特別是八零後、九零後的臺灣青年,也對中國大陸普遍存在嫌惡感、憎恨感,這到底怎麼解釋?我認為,除了上述歷史積澱下來的意識形態,應該有比較近的原因,「中國崛起」應該是最重要的因素,或者說,對中國崛起的不知所措和心理不平衡,應是最大的因素。
  • 《古墓麗影:崛起》國語對比 大陸配音完勝臺灣腔
    《古墓麗影:崛起》國語對比 大陸配音完勝臺灣腔 2015-11-10 14:
  • 龍應臺北大演講:我的第一個中國夢是什麼?|一刻·思想
    臺灣所有的小學,你一進校門,當頭就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見圖①)進入教室,簡樸的教室裡面,牆壁上也有四個大字:「禮義廉恥」。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萬的「格言」裡找出那個最最基本的價值的基座,大概就是這四個字。  小的時候跟大陸一樣,四周都是標語,只是內容跟大陸的標語不一樣。最常見到的就是小學裡對孩子的解釋:禮,規規矩矩的態度。
  • 真實的臺灣,大陸人大跌眼鏡!
    就在大陸發動「文.化.大.革.命」時,蔣介石針鋒相對地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大力宣揚傳統道德文化,每一間教室都掛上了「禮義廉恥」。可是如果你不那麼詩意化,就會發現這項運動推行了一、二十年之久,臺灣仍舊骯髒不堪,官商勾結、警匪沆瀣一氣。人們互不信任,對公共利益漠不關心。為什麼傳統文化和美德二十年不顯靈,忽就大放異彩?我問過很多臺灣人。
  • 臺灣公視遭指總經理傳內定 龍應臺:不太相信
    中新網10月2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文化元年成員鴻鴻昨天(22日)說,公視總經理傳出內定由現任總經理曠湘霞留任;臺當局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臺說,不太相信會有內定。
  • 臺海局勢丨臺灣青年為何仇視大陸?蘇恆:落魄貴族心理
    哪怕這場疫情裡,中國與美國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是臺灣許多民眾依舊漠視大陸的努力與成就。臺灣有很多人沒有來過大陸,對大陸不了解,在民進黨的引導下產生錯誤的想法,我們無可厚非。但是有一些臺灣青年,哪怕來到了大陸,見到了大陸的發展,但是轉頭回到臺灣又開始抹黑大陸,種種做法讓人無語。
  • 2018年臺灣人赴大陸預計首度超過400萬人次
    中新網12月7日電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2018年1月至10月,臺灣人赴大陸比2017年同期增加超22萬人次,全年預估將首度超過400萬人次。預期2019年臺灣人赴大陸旅遊會繼續火爆,也會有更多臺灣人赴大陸發展,前往大陸的臺灣人數量還會繼續增長。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 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臺灣人喜歡大陸的電視劇電影嗎?
    我看過好幾檔臺灣的娛樂節目,臺灣人很喜歡大陸的節目,僅僅一部《甄嬛傳》在臺灣就播了十幾遍,還有人看。早些年,臺灣古裝劇再大陸很火,譬如《一代女皇武則天》《戲說乾隆》《包青天》等,但是最近一年,情況絕對反轉,大陸的電視劇在臺灣很火。
  • 臺灣人在大陸:迷茫的身份認同,我是誰?
    這也造成了兩岸中國人,在生活習慣、社會風俗,甚至語言文字上形成了讓人有明顯感覺的差異。但我們相信,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續深化,兩岸民間交流將進一步水乳交融,這些差異也將逐漸變小。  臺灣《旺報》17日刊發臺北的簡心怡投稿文章,文章描述了長期生活在大陸的臺灣人與島內臺灣人習慣上的差異,以及當他回到島內感覺到的種種「彆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