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2020-12-10 騰訊網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

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那個時候的兩岸關係,不但經貿交流進展順利、兩岸籤署了20多項協議,兩岸人文交流也非常熱絡。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

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目前,大陸人在臺灣主要是兩部分人,陸配和陸生。陸配是指臺灣人的大陸配偶,其中以大陸新娘為主。陸生是大陸赴臺學習的學生,都是年輕人。年初疫情爆發後,蔡英文當局在對待陸配和陸生方面的做法,讓這些大陸人寒心了。

首先是陸配不但赴臺無門,還造成骨肉分離。一家人,因為是兩岸家庭,戶口不在一個地方,有的在大陸,有的在臺灣,於是不得團圓。其次是陸生無法返臺上課,臺灣有關方面反覆阻撓,大陸這邊,國臺辦持續呼籲,對岸就是不理。這讓赴臺學習還未完成學業的陸生情何以堪。

更讓陸配和陸生難以忍受的,是臺灣民眾尤其是深綠支持者對大陸人的態度。這種態度幾乎可以用「敵視」來形容。

這種敵視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陸生在接受採訪時,都不願意曝光自己的名字。一位化名D的陸生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表示:「面對那些質疑,我不在意。很多在網上批評陸生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來過臺灣或沒去過大陸,但我來了,我相信我看到的、我了解到的,別人說什麼,都沒關係的,不要理會就好了,他們在網上敲碎鍵盤也不會真正傷害到什麼。」

網絡上是洶湧而來的對大陸的敵意,但在現實生活中,當兩岸的學生面對面時,敵意就少了。上述D同學就說:「我身邊的、我所有認識的臺灣同學,他們對陸生都沒有太大的歧視和偏見,不會在意你的身分,不會說因為你是陸生就不跟你來往。」這一點還是令人欣慰的。

既感受到了友好,也感受到了敵意,有的陸生撰寫的文章,題目就是「求學臺灣,半是蜜糖半是傷」。這算是真實寫照吧。

與大陸人在臺灣的遭遇和感受相比,臺灣人在大陸的境況則不一樣。

臺商是臺灣人在大陸最大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基本上已經完全融入了大陸的社會和生活中,某種程度上可以稱得上「同呼吸、同命運」。

11月23日,大陸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標誌著扶貧工作取得決定性勝利。這個成果中,也有臺企和臺商的貢獻。根據國臺辦的介紹,臺企和臺商以直接投資、技術引進、助力就業等形式參與了各地的扶貧攻堅工作。其中的典型是位於「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甘肅省廣河縣。在這個縣的脫貧攻堅中,臺企和臺商在產業、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實施了160多個扶貧項目,投入和捐贈超過6000萬元人民幣。

與耕耘大陸幾十年的臺商相比,西進登陸闖天下的臺灣學生,是一個年輕的群體。這個群體數量雖然不大,但在最近幾年爆發出了強大的能量。就在昨天(12月2日),一位年輕的臺灣學生李偉國獲得了四川省勞動模範的稱號。這個李偉國,以合伙人和總經理的身份經營著一個指導學生創業的平臺華燦工場,在北京、珠海和成都設有創業基地,先後孵化企業700餘家,其中臺企62家。這樣的成績,讓人刮目相看。

筆者在之前的評論中曾經指出,在兩岸關係中,政治對經貿交流的影響是有限的,即使綠營執政、努力阻撓,兩岸經貿交流依然會按照市場規律強勢推進。

上述情況則說明,在臺灣,政治人物雖然無法影響經貿交流,但可以深度影響民意和民心。

他們尤其善於影響年輕人。

即便是這樣,大陸學生赴臺灣求學,依然有其積極意義。

他們是兩岸關係中一股彌足珍貴的、細細的暖流。(經濟觀察報 作者 王義偉)

來源:臺海網

相關焦點

  • 臺海觀瀾|臺灣人在大陸,大陸人在臺灣,冷熱兩重天
    王義偉/文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臺灣人看大陸:大陸寺廟收費多
    臺灣人看大陸:大陸寺廟收費多 2011年07月08日 10: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人看大陸:怎麼物價比臺灣「高」?
    臺灣人看大陸:怎麼物價比臺灣「高」? 2013年02月06日 11: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人發現,臺灣企業都「跑到」了大陸
    導讀:據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沒有任何政策障礙,享受和大陸企業完全一樣的同等待遇。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採取有效措施為臺企在大陸發展營造更有利環境,支持臺企利用大陸資本市場做大做優做強,更好分享大陸發展機遇。
  • 如何從名字辨別臺灣人?從大陸看到臺灣
    ­  臺灣人的名字和大陸人的名字最大的差別就是:臺灣人的名字,絕大部分都是三個字,這個「絕大部分」高達九成。而大陸人名字則是有七成是兩個字。­  例如我吧,我叫王道偉,但我在大陸已經認識了四個王偉。我問其中一個王偉說:你爹媽為什麼不多取一個字?王浩偉,王添偉,王什麼偉的都可以,他說他也不知道,可能是因為懶吧。如果看文章的你知道原因,歡迎告訴我。
  • 臺灣人看大陸:我是如何認識大陸的
    對於大陸的認識,應是小學六年級地理課本開始,當時的課本對於大陸各個地區、省份皆有詳盡的描述。初中時雖然為「一綱多本」,但大陸的地理歷史仍舊存在,透過課本的介紹,再輔以課外讀物,更能了解大陸各省的特色與文化。
  • 【我在大陸看臺灣】如何從名字辨別臺灣人?
    【我在大陸看臺灣】如何從名字辨別臺灣人? 2017年10月12日 15:01:54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 廖信忠:臺灣人眼中的大陸| 鳳凰副刊
    所以可能臺灣是一個島,可能想的事就比較少,很多思維是以自身觀念,就是以跟自己最有關的觀念去想。臺灣人為什麼那麼關心政治?因為臺灣很小,不管是什麼事情其實都是跟自己息息相關的,所以很關心政治。最打動臺灣人的就是大陸的山山水水記得我小時候讀的書裡面都喜歡寫,「帶著金鍊子的臺商」,現在臺灣人在大陸的謀生手段主要是?
  • 你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畢竟臺灣人在大陸的越來越多,所以你可能看過臺灣人的臺胞證,也就是「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地區通行證」,但你應該沒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因為在大陸,我們臺灣人根本沒有機會使用這個玩意兒。
  • 臺灣遊客來大陸旅遊後,這樣形容大陸,為何臺灣人聽後感到懷疑?
    臺灣,相信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它與大陸可是不可分割的,不過這兩個地區之間也存在著很深的誤解與生活水平的差異。比如說,我們之前所提及的茶葉蛋,臺灣人覺得大陸是吃不起茶葉蛋這種食物的,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在大陸茶葉蛋可是隨處可見的小吃,在許多街頭的小店一般都能看見。像這樣如此之深的差異與誤解還有許多許多。這不就有一名臺灣遊客到大陸來旅遊後,發自內心的來形容了大陸一番,臺灣人聽後表示懷疑。
  • 臺灣知名媒體人黃智賢:向臺灣人傳遞對大陸的真實感受
    中新網廣州7月2日電 題:臺灣知名媒體人黃智賢:向臺灣人傳遞對大陸的真實感受中新網記者 郭軍「這是我的一個心願,我要走遍大陸每個地方,以一個臺灣人的視角和理解,去看真實的大陸,並把我的真實感受傳遞給臺灣人。」臺灣知名政論節目主持人黃智賢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
  • 臺灣人喜歡大陸的電視劇電影嗎?
    我看過好幾檔臺灣的娛樂節目,臺灣人很喜歡大陸的節目,僅僅一部《甄嬛傳》在臺灣就播了十幾遍,還有人看。早些年,臺灣古裝劇再大陸很火,譬如《一代女皇武則天》《戲說乾隆》《包青天》等,但是最近一年,情況絕對反轉,大陸的電視劇在臺灣很火。
  • 臺灣人在大陸:臺二代「回去」還是「回來」?
    臺灣人在大陸:臺二代「回去」還是「回來」? 2013年04月26日 08:3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他們是臺灣人,卻從小就跟隨父母來到大陸生活、學習。長大後的他們,回到臺灣卻發現自己「無論是衣著打扮還是言語舉止,甚至是思考方式,都一點一點地和故鄉漸行漸遠」。近日,有「臺二代」投書臺灣媒體,說出了心中的疑惑和糾結。  文章如下:  清明回臺掃墓,從北京到香港轉機去臺北。
  • 大陸人看臺灣:懷念臺灣的真實魅力 感受風土人情
    中新網12月6日電 臺灣《旺報》6日刊發大陸赴臺交換生周雪林的文章稱,之前在雜誌上看到一篇關於臺灣的文章,題目是《臺灣人的溫和善良,令我們自慚形穢》,讀了以後感觸良多。它說:「臺灣真正的魅力在於人,而不在於物。」說出了作者的心聲。  文章摘編如下:  我身邊很多的人都說想去臺灣旅遊,因為最近臺灣陸客減少,旅遊價格變得比較便宜。
  • 臺灣人真的比大陸人過的好?看看臺灣生活支付,你就知道了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樣的功勞自然也有旅遊業發展的一部分在內,現如今,大陸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而且臺灣遊客也是越來越喜歡來到大陸遊玩,觀賞當地的自然風光,還有體驗當地人文文化。而且更方便的是,遊客在玩的過程中,支付方式更加便捷,為旅遊行程節省不少的時間,所以許多臺灣居民紛紛來到大陸遊玩,感受這的便捷生活。在臺灣,還沒有如此便捷的生活方式,這是臺灣羨慕的一點。
  • 綠營名嘴揚言:臺灣不需要大陸,而大陸依賴臺灣
    深綠名嘴鍾年晃說大陸依靠臺灣真的是太搞笑了,真的人一綠都是黑白講顛倒是非,但無奈的就是臺灣民眾都得被繼續愚弄下去,只見更多的臺灣中老年人因為看了這些顛倒是非的節目誤認大陸,無形中對大陸造成許多誤解和醜化,使得兩岸民間之間心更遠,這些電視臺和深綠名嘴必須負百分百責任。
  • 臺媒:大陸客不來臺灣 臺灣人赴陸旅遊卻逐年增加
    中新網7月16日電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2008年開放大陸遊客(陸客)赴臺觀光,今年7月18日將屆滿10年。陸客赴臺從2008年32萬多人次,逐年增加,2015年418萬人次達到最高峰後驟降。相反的,臺灣人赴大陸旅遊卻逐年增加,2016年起已超越赴臺陸客人次。
  • 臺灣人看大陸:遇見臺商巧實力
    臺灣人看大陸:遇見臺商巧實力 2011年01月27日 10:33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載署名遊正田的文章《臺灣人看大陸 遇見臺商巧實力》,作者系臺北海洋學院講師,通過穿梭於兩岸間自身感受,認為「臺商依靠的不僅是軟實力
  • 臺灣金融業者:大陸人買保險注重保自己
    日前舉辦的海西2012兩岸經濟暨金融研討會透露,目前兩岸金融合作滯後於經貿往來,而且大陸金融發展滯後臺灣近十年,如今大陸屢屢出現的「保險誤導」、保險「同質化」,在十年前的臺灣也出現過。會後,記者採訪了富邦財險大陸掌舵人莊子明,他在臺灣金融界從業已有二十多年,對兩岸金融尤其是保險了如指掌。他說兩岸金融觀念差異不小,如臺灣人買車險注重保別人,大陸人卻注重保自己。
  • 臺灣人在大陸:迷茫的身份認同,我是誰?
    這也造成了兩岸中國人,在生活習慣、社會風俗,甚至語言文字上形成了讓人有明顯感覺的差異。但我們相信,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續深化,兩岸民間交流將進一步水乳交融,這些差異也將逐漸變小。  臺灣《旺報》17日刊發臺北的簡心怡投稿文章,文章描述了長期生活在大陸的臺灣人與島內臺灣人習慣上的差異,以及當他回到島內感覺到的種種「彆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