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我是如何認識大陸的

2020-12-12 騰訊網

對於大陸的認識,應是小學六年級地理課本開始,當時的課本對於大陸各個地區、省份皆有詳盡的描述。初中時雖然為「一綱多本」,但大陸的地理歷史仍舊存在,透過課本的介紹,再輔以課外讀物,更能了解大陸各省的特色與文化。

高中時,因選擇社會組,社會科的題目與主軸更必須了解大陸歷史地理,每當談及華東地區時,會仔細地欣賞山東省地圖,原因無他,祖先當時即是從山東家鄉跟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

大學階段因系所與專業科目的因素,對於大陸以學術專業的角度來論,因當時為馬英九「政府」時期,兩岸關係正如火如荼的交流,無論是雙方的會談,或是民間的交流,臺灣與大陸的交流在當時紛紛創下許多成績。

碩士班階段,當時系所因有陸籍學生前來交流,雙方的互動從嚴肅的學科討論,到生活當中的大小事,過程中沒有一絲一毫的政治氣氛,雙方的交流像朋友般的熱絡與熱情,雖然對方早已回大陸,但因留有通訊帳號,至今仍不時地會進行訊息傳遞。

學生時期對於大陸有些認識,但我仍然覺得所學不足,因此畢業後仍積極在閒暇時期關注對岸的新聞,無論是面對大陸經濟發展、社會脈動、甚至是「新冠肺炎」所造成的傷害,皆是我了解大陸的途徑之一。

去年前往金門旅遊,除觀賞島上的軍事遺蹟外,也發現島上居民早年因國共因素加入戰場或是從對岸撤退,對於大陸仍保有記憶。雖然這群人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但論及對岸家鄉仍舊是滿滿回憶,這不但是大時代下兩岸的無奈,也是我們明白早年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史料。

了解大陸的途徑相當多元,隨著兩岸之間的開放,加上科技、文化、影視的傳播,我們越來越能了解兩岸之間的差異與相似性,面對彼此的差異雙方需相互包容,但對於彼此的相似性,我們可以相互發揚光大。舉例而言,目前仍在上映的電影《花木蘭》,在片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岸具有共通性的中華文化代表,諸如:忠、勇、真的意義,以及家庭對每個人所產生的影響。以上的文化與家庭制度亦是了解大陸與維繫兩岸間互動的依據。

嘗試認識大陸時,仍會思考臺灣的下一步該如何走?面對對岸的進步與拼搏精神,不但是反觀自省最重要的教材,我們更可以預見大陸未來是全球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與科研中心,不但會成為帶領全球經貿發展的火車頭之一,更有機會帶領亞洲邁向全球,成為全球最大的區域整合地區。

(作者:宋磊/臺灣文字工作者)

相關焦點

  • 【我在大陸看臺灣】如何從名字辨別臺灣人?
    【我在大陸看臺灣】如何從名字辨別臺灣人? 2017年10月12日 15:01:54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 臺灣人看大陸:電視劇《亮劍》讓我無法自拔
    臺灣人看大陸:電視劇《亮劍》讓我無法自拔     資料圖:澳門一家玩具企業別出心裁推出《亮劍   中新網2月19日電 臺灣《旺報》19日刊登投稿文章說,戲劇具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的穿透力會讓人忘記地域或政治上的界線,一頭栽進劇情裡的世界,跟著劇情心情起伏。臺灣觀眾也借《甄嬛傳》等劇認識了孫儷、陳建斌等大陸知名演員。
  • 臺灣人看大陸:我與大陸交換生——雖在不同地方成長 回憶卻驚人相似
    大學第一年,我像是個留守的人,駐紮在臺灣一所小小的大學,每個學期迎接剛到臺灣的交換生,一學期後,揮揮手,送走他們。這樣的循環,讓我習慣聽見飛機飛過的聲音時,抬頭望向天空,想著每一個從我生命經過的大陸學生(陸生),如今他們在對岸是否過得安好,在繁忙的大城市裡會不會懷念在臺灣的悠閒生活?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 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臺灣人看大陸:大陸寺廟收費多
    臺灣人看大陸:大陸寺廟收費多 2011年07月08日 10: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如何從名字辨別臺灣人?從大陸看到臺灣
    ­  臺灣人的名字和大陸人的名字最大的差別就是:臺灣人的名字,絕大部分都是三個字,這個「絕大部分」高達九成。而大陸人名字則是有七成是兩個字。­  例如我吧,我叫王道偉,但我在大陸已經認識了四個王偉。我問其中一個王偉說:你爹媽為什麼不多取一個字?王浩偉,王添偉,王什麼偉的都可以,他說他也不知道,可能是因為懶吧。如果看文章的你知道原因,歡迎告訴我。
  • 臺灣人:認識很多大陸朋友後 覺得自己真像井底之蛙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下一代年輕人對兩岸的理解與情感已經不同,沒有骨肉分離的傷痕,在不同的交流經驗中,產生了新的認識。2014年赴北京大學作交換生的臺生張緯麒表示,報紙雜誌以及身邊一些親友學長學姐聲稱,大陸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社會,但當你認識很多大陸人時,會覺得自己像井底之蛙。
  • 臺海觀瀾|臺灣人在大陸,大陸人在臺灣,冷熱兩重天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你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畢竟臺灣人在大陸的越來越多,所以你可能看過臺灣人的臺胞證,也就是「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地區通行證」,但你應該沒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因為在大陸,我們臺灣人根本沒有機會使用這個玩意兒。
  • 臺灣人看大陸:怎麼物價比臺灣「高」?
    臺灣人看大陸:怎麼物價比臺灣「高」? 2013年02月06日 11: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人在大陸:迷茫的身份認同,我是誰?
    作者文章中提出,像他這樣「相同命運」的臺灣人的身份究竟該如何認同的問題。不過他自己並沒有回答。  文章摘編如下:  清明返臺掃墓,從北京到香港轉機去臺北。在等待過關的時候,又一次,我早早將自己的兩本綠色證件拿出來,緊緊攥在手中。和往常一樣,在滿是紅色證件的隊伍中,這果然引起了一些人的注目。
  • 臺灣的科技水平如何?跟大陸比怎麼樣?
    也許很多人也是因為華為的晶片事件才了解到臺積電這家企業,實際上不管認識它的人多不多,臺積電一直牛逼著。臺灣電子產業騰飛於上個世紀的90年代,誕生了龐大的電子零部件集成產業鏈,通俗點來講就是代工。好處是通過電子代工,臺灣的崛起非常迅速,壞處是核心技術和器件始終都是掌握在國外大廠手中。
  • 你知道臺灣人不用漢音拼音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人打字是不用漢音拼音的,而是用ㄅㄆㄇㄈ,也就是注音符號。而且它的歷史更久。「ㄅㄆㄇㄈ」很多大陸朋友以為是日文字,看起來很像,但它其實和漢語拼音一模一樣,只是前者是用「符號」,後者是用英文字母。例如ㄅ就是b,ㄆ就是p,ㄇ就是m,ㄈ就是f……全都都有對應的。差別就如此而己,和什麼日本阿拉伯韓國甚至閩南都沒什麼關係。
  • 大陸人看臺灣:懷念臺灣的真實魅力 感受風土人情
    中新網12月6日電 臺灣《旺報》6日刊發大陸赴臺交換生周雪林的文章稱,之前在雜誌上看到一篇關於臺灣的文章,題目是《臺灣人的溫和善良,令我們自慚形穢》,讀了以後感觸良多。它說:「臺灣真正的魅力在於人,而不在於物。」說出了作者的心聲。  文章摘編如下:  我身邊很多的人都說想去臺灣旅遊,因為最近臺灣陸客減少,旅遊價格變得比較便宜。
  • 臺灣青年看大陸:原來我對這座城市充滿了認同和嚮往
    在大學時代就可以提前進入銀行實習,這樣的機會在常人看來分外珍貴,然而郭淑茹在接到學校通知的時候卻有些失落,因為宿遷這個城市對於她這個臺灣青年而言太過陌生,陌生到連這個名字中的簡體字「遷」字都不認識。「我很認真地上網去搜索了,越搜索越失望。當我發現這裡沒有高鐵、火車、飛機場的時候,心裡打起了退堂鼓」。第一次來到大陸的黃心磊也是通過書本進行的「預習」。
  • 大陸人看臺灣 當面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
    寬闊的廣場,高懸的旗幟,祥和的母親與兒童,跟我腦海中的畫面形成了莫名的反差。這時,突然響起了莊嚴但對我完全陌生的音樂,幾名憲兵要來降旗了。廣場上所有的人都自覺地站立在原地,向這面旗幟行注目禮。我們原本是坐在「國父紀念館」門口的臺階上,我被老婆拉著站了起來。我注視著那面旗幟,可是嘴裡卻在跟老婆說,「在我的印象中,這面旗一直是被踩在腳下的。」
  • 臺灣人看大陸:西安帶給我莫大的震撼
    臺灣人看大陸:西安帶給我莫大的震撼   中新網11月26日電 臺灣《旺報》24日刊登一篇讀者的文章,記錄臺灣學生曾乃強3年前遊歷西安的回憶。
  • 臺灣女生在大陸求學五年 回到臺灣後驚呆了
    【觀察者網綜合】11月20日,臺灣聯合報的一篇文章講述了一個臺灣女生的故事。 23歲的謝寧,5年前景美女中畢業時以學測成績申請讀中國人民大學,現就讀北大新媒體研究所。過去每次放假回臺她都很開心,今年她卻首次感到家鄉的人可能因為她在口音或用詞像大陸人,會收起笑意、態度變得較差,讓她非常驚訝且受傷。「我不知道為何我只是去大陸讀書,就好像被當作叛徒?」
  • 臺灣人看大陸:遇見臺商巧實力
    臺灣人看大陸:遇見臺商巧實力 2011年01月27日 10:33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載署名遊正田的文章《臺灣人看大陸 遇見臺商巧實力》,作者系臺北海洋學院講師,通過穿梭於兩岸間自身感受,認為「臺商依靠的不僅是軟實力
  • 臺灣青年在大陸當視頻博主:雙腳丈量大陸 視頻搭起橋梁
    中新網成都1月10日電 題:臺灣青年在大陸當視頻博主:雙腳丈量大陸 視頻搭起橋梁記者 王鵬「這是一封寫給四川的家書,感謝四川給我的養分,讓如今的我有能力用雙腳丈量大陸的土地。」林子均與大陸的緣分始於京劇。他自幼學習京劇,十幾歲開始,每年暑假都要前往北京,去戲曲學院交流學習,也是那時對大陸有了最初的印象,「大陸很大,人們很友善,我也認識了很多兄弟姐妹。」林子均在雲南玉龍雪山。受訪者供圖 王鵬 攝在臺灣畢業後,林子均進入傳媒行業,做節目編導,但兩三年後即進入瓶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