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公務員考試筆試內容包括:行政職業能力測試以及申論,對於申論而言,主要是以4道題為主,3道客觀題,1道大作文,掌握的內容在於平時的積累,比如申論熱點、申論範文,接下來甘肅中公教育將會為大家持續更新申論技巧,望大家及時查看並積累,下面是2021年甘肅申論技巧:綜合分析需要具備多角度分析能力。
綜合分析題,一直以來是申論考試的高頻考點,不論是國考、地方省考,甚至是一些事業單位招考都會注重考查綜合分析題,很多考生也把綜合分析題當成是一道非常困難的題目,甚至有畏難情緒,導致練習較少,反而在綜合分析上失去不少分數。本文中公教育專家就帶各位考生重點學習綜合分析如何多角度分析。
一、如何使用綜合概括
多角度分析含義:針對材料中的某個事件,從多方面,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比如說:從現狀層面、原因層面、從影響層面等等,而不是單一的只看到原因或是只看到影響。國考在2019年市地有道非常典型的題目,題幹是:「給定資料4」中的座談會上,主持人說:「如果不能打破這種種『遮蔽』,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請談談你對「種種『遮蔽』」的理解。這道題大家在分析的過程中很容易忽視掉影響,會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遮蔽」的具體表現上,導致分析過於單一,過於簡短,而對策卻異常冗長,根源在於未認識到綜合分析的核心就在於多角度分析,而非是提出對策,因此,重心要放在分析上。
通過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我們在遇到綜合分析時不需畏難,而是從他的抓住綜合分析的核心,以多角度的眼光看待材料,這樣才能真正找全要點,拿到高分。
二、歸納概括演示
【2019年市地】第四題
1.「給定資料4」中的座談會上,主持人說:「如果不能打破這種種『遮蔽』,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請談談你對「種種『遮蔽』」的理解。(15分)
要求:(1)觀點明確,緊扣材料,準確全面;(2)不超過200字
為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某地市委宣傳部組織文藝工作者到基層採風,體驗生活。在活動結束的座談會上,大家交流了參加此次採風活動的心得體會。以下是部分與會人員的發言記錄:
甲:我創作歷史劇的目的是,用藝術的手法對歷史進行重新包裝,通過故事喚起人們認識歷史的興趣。可是,【轉折】有些作品為迎合當下的「娛樂精神」,將現代元素摻雜進歷史,剝離具體的歷史語境肆意發揮。雖然, 讓觀眾看著新鮮稀奇、招人眼目,收到了娛樂效果,但是,這種混淆現實與歷史的做法,牽強附會、譁眾取寵,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遮蔽:混淆現實與歷史——作品
——結果:對歷史不尊重
——對策:作品要具有歷史感——才能創作出時代作品
我正在創作一部反映改革開放40周年的作品。如何真實反映時代,塑造時代典型,通過人物命運變遷折射出整個時代的圖景,是我常思考的問題。所有的人都是時代裡的人,都有他的時代性,而追究時代性,就不能沒有歷史感,正是因為歷史才造就了時代。歲月能滋養人的心性與才華。我們這一代人出生在改革開放開始的時候,到了這個年齡,有了一定的能力,有責任創作出富有新時代氣息的作品來。
乙:我是鄉村出來的80後。我的文字大多從兒童、女性視角入手,展現基層百姓的生活狀態、普通人家的人生故事。我自己曾以一個鄉村媳婦的身份在認真地生活,和鄉村裡那些小媳婦一樣流汗流淚、上山下田、柴米油鹽、家長裡短。後來我進了城,但幼小多病的兒子只能暫時寄養在婆婆家裡,成為「留守兒童」。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注意「留守兒童」,每當看到他們膽怯而憂鬱的目光,我心裡就有一種疼痛在撕扯。從此,我有空就往附近村莊跑,了解情況,搜尋故事,捕捉細節。我的寫作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乙創作方式:跑村莊、了解、搜尋、捕捉
——遮蔽:只停留私人性經驗,僅僅滿足於自我傾述——作品只表達自己
——結果:難以回應時代提問,體現百姓真情實感
——對策:不僅要表達自己,還要書寫他人
我認為,創作不僅要表達自己,還要善於書寫他人。如果我們的創作只停留在私人性的經驗上,僅僅滿足於自我傾述的需要,那麼作品就難以回應時代的提問,體現老百姓的真情實感。
丙:我寫網絡小說快十年了,在網上發表了不少作品。我們這一代人,在網際網路的影響中建立和重構自己的精神世界。創作時我總是喜歡把自己投射到一個具體的情景中,在一個自我編織的虛幻氛圍裡,想像故事的情節然後記錄下來,寫成文字。有時需要寫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背景情節,只要坐在家裡,上網搜索素材,我就能繼續寫。
——創作方式:想像+上網搜索素材
這幾年,我在網上寫連載賺到了錢,但是沒有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感到現在的創作動力也沒有之前那麼強烈了。認真想來,手機、網絡這些現代技術方便了創作,加上經濟刺激【高產原因】,造就了我的「高產」。但是技術和金錢,在更深的層面上給創作造成了某種「遮蔽」,讓我感受不到陽光的溫度,忘記了創作的初心。
——遮蔽:技術和金錢
——影響:忘記創作初心,喪失創作動力
——對策:堅守初心
丁:我的新作是脫貧致富的故事。上個月,我走進大山深處的一處村落,才感到生活的落差太大了。城市經濟發達、生活便利,很難想像為了供一個孩子上學,偏遠地區的貧窮家庭要經歷什麼樣的苦難。我感到,只有繼續深入下去,進一步了解農村的生存狀況和精神世界,對政策在基層執行有更多角度的觀察,才能明白國家精準扶貧是多麼偉大而艱巨的任務。現在我要把以前想像的人物情節全部推翻,重新創作。
——丁創作方式:想像
——遮蔽:生活背景不用造成城鄉隔閡深,不了解農村具體狀況以及政策執行情況
——影響:加劇城鄉隔閡;難以理解國家扶貧政策
——對策:深入基層,了解基層、觀察政策執行情況
這次採風讓我感到,多走多看多聊實在太有用處了。「行走」要成為我們文藝工作者的生活常態,既要行走在書本中,更要行走在現實生活裡,依靠「行走」才有可能打破鄉間田野和城市高樓之間的隔閡。
……
主持人:我們組織這次採風活動,就是希望【對策詞】大家能夠更多地深入基層,到老百姓中間去走一走,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來反映我們所處的這個新時代。今天大家的發言都很精彩,也談到了當前文藝創作中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特別是,丙使用的「遮蔽」這個詞很形象。如果不能打破這種種「遮蔽」,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創作的力量只可能來自於我們腳下的大地和身邊的人民。我們只有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才能創作出那些有時代精神、有思想深度、有生活溫度的故事。
要點梳理:
這句話是指:如果不能解決文藝創作中存在的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會拿不出有分量的作品。
遮蔽的表現:4個
甲→迎合娛樂精神,現代元素摻雜歷史,剝離歷史語境肆意發揮;
乙→停留在私人性的經驗上,滿足自我傾述;
丙→技術和金錢
丁→生活背景環境的不同造成理解的隔閡,鄉村田野與城市高樓的隔閡;
危害:4個
甲→牽強附會、譁眾取寵,對歷史不尊重;
乙→難以回應時代的提問,體現老百姓的真情實感;
丙→創作動力不強;感受不到陽光的溫度,忘記初心;
丁→人們難以相互理解,不能準確反映生活的真實情況;
對策:5個
甲→追究時代性,具有歷史感;
乙→深入基層,書寫他人;
丙→深入生活(基層、百姓),保持初心;
丁→「行走」,走入基層,百姓;不僅要多讀書,更要從現實中,從身邊發現素材;
主持人→深入基層到百姓當中去;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答案參考:
這句話指:如果不能解決文藝創作中存在的的問題,就拿不出有優秀作品。遮蔽有:迎合娛樂,現代摻雜歷史,剝離歷史語境;停留私人經驗,滿足自我傾述;技術和金錢;生活背景不同造成理解的隔閡。危害是:混淆現實與歷史,不尊重歷史;無法回應時代提問,體現百姓真情;創作動力不強,忘記初心;人們互不理解,不能準確反映生活;對策:具有歷史感;多走入基層,深入百姓,書寫他人,保持初心;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