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後人提起嶽飛,腦海中總會浮想起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中「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的豪邁沖天的赤膽忠魂形象,卻很少有人會將他與李清照那種「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小家碧玉的婉約風派聯繫到一起。然而撫琴恨無知音賞,英雄遲暮,縱少年乎?作為一代名將,空有一腔"士為知己者死」的熱血胸襟,卻無法施展建功立業的愛國抱負,心中的苦悶,憤恨無處傾訴,只好將自己的滿腔落寞寄托在了這首詞作《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中。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宋代——嶽飛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裡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詞文翻譯:
昨晚窸窣不止的蟋蟀聲將我從遙遠的夢境中驚醒,已是深夜三更時分。我起身獨自圍著臺階踱行。院子四周靜悄悄沒有人聲,簾外一輪朦月格外明朗。
為了建功立業,白髮已蒼老。家鄉山上的松竹已長大變老,卻因為戰事阻斷了我的歸程,只好把滿腹心事付與這一曲瑤琴。天涯難覓知音,縱然琴弦彈斷,也無一人來聽。
詞文鑑賞: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裡夢,已三更。」昨天夜裡三更時分,窸窣不止的蟋蟀聲將作者從遙遠的夢境中驚醒。「寒蛩」點明深秋,這既是對山河遲暮,人間忽冷,國家殘破的真實現狀的描述,也是作者對自身漸入遲暮,戰局走向,國家命運的擔憂。嶽飛將「精忠報國」四個字刻在心中,無時無刻無地都在為國事憂慮,一代赤膽忠魂形象躍然紙上。後三句「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作者在半夜夢醒之後,因為擔憂國事而毫無睡意,所以獨自在庭院踱步,明月孤懸高空,四處皆寂寥無聲。此處以景襯情,外界的「明」與戰局的「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襯託出作者內心對國事不明的隱憂。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此處三句,是嶽飛兵戈鐵馬一生的概述。作者在此處慨嘆歲月如流,英雄漸入遲暮,而還我河山的抱負久未實現。勝利的歸期亦遙遙無望。嶽飛在此處用含蓄的表現手法,隱喻朝政的渾濁,心中的憤懣不滿之情。後三句「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更是道盡嶽飛撫琴恨無知音賞的無奈處境。自古高山流水逢知音,「士為知己者死,於悅己者容。」作者在此處隱晦婉約表達出自己的國事主張,難以被君王認可。嶽飛一改此前雄渾沖天的豪放風格,轉而用婉約曲折的含蓄意境更襯託出自己內心的苦恨憤懣之境。作為嶽飛最落寞的一首詩,詞中寫盡了英雄遲暮,山河未明的愛國擔憂,歷來為後世所稱頌。
圖片源自網絡,文中觀點為作者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