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使至塞上》與柳永《八聲甘州》

2020-12-15 騰訊網

每日一首詩,領略詩詞之美;

每天一首詞,品味詞曲韻律。

每日詩歌分享

《使至塞上》

唐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作者簡介

王維,字摩詰,唐玄宗開元九年進士,為大樂丞。後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牽連,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為相時,擢為右拾遺,轉監察御史。最後官至尚書右丞,因而世稱王右丞。

王維早年在政治上接近張九齡,傾向於積極進步。但安史之亂後,心志便逐漸消沉,後半生在輞川隱居,徘徊於仕隱之間,過著恬靜悠閒的生活。

王維精通禪理,不僅是優秀的詩人,還是傑出的畫家,又擅長音律,能以繪畫、音樂之理通於詩。善於運用自然精煉、準確和富有特徵性的語言,塑造出完美的藝術形象。往往著墨較多,而意境高遠,宋代蘇軾評價:

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作品賞析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從軍赴涼州,居河西節度使幕中,這首詩是創作於出塞途中。

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問邊」,到邊疆去查看;「屬國過居延」是「過居延屬國」的倒文,正確的語序應是「過居延屬國」。「屬國」,漢時已經歸附的少數民族,稱其地區為屬國。《漢書·衛青傳》顏師古註:

不改其本國之俗,而屬於漢,故號屬國。

頷聯,「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徵蓬」,被風捲起的蓬草,這裡詩人代指自己一路由唐入漢的蹤跡,「漢塞」,唐人常以漢喻唐,故言;

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詩描寫了沙漠地區的獨特景象,不管是「筆直的孤煙」還是「渾圓的落日」,都是由於當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而產生的自然景觀;

尾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蕭關」是關中通往塞北的交通要塞,「候騎」,是擔任偵查、通訊的騎兵。「都護」,漢宣帝時,始設西域都護,都護是都護府的最高長官。「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國境內的杭愛山,後漢車騎將軍竇憲擊匈奴,破北單于,曾至燕然山,勒石記功而還。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到邊疆都護府的過程和路途中的所見之景,抒發了詩人渴望報國殺敵、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這首詩廣為流傳,其中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完美地詮釋了何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歷來為人所稱道。

每日詞曲分享

《八聲甘州》

宋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作者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福建省崇安縣)人。為舉子時,流連於坊間詞曲,為樂工伎女撰寫歌辭,屢舉不第。後於宋仁宗景佑元年考取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史載,曾有人向宗仁宗推薦柳永,仁宗因不滿柳永之詞,「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便回復「且去填詞」,柳永也因此自號「奉旨填詞柳三變」。

柳永精通音律,善於鋪敘和使用俚俗語言,其所作之詞大多為慢詞,很好地推動了詞的發展。他的詞,反映當時中下層市民生活,抒發自己身世窮愁之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但也有不少迎合世俗、粉飾太平的作品,著有《樂章集》。

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下卷記載:

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作品賞析

這首詞《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是柳永創作的一首慢詞,此詞是詞人思念家鄉所作,反映了主人公羈旅失意的苦悶心情。《詞譜》卷二十五:

按此調前後段八韻,故名八聲,乃慢詞也。

詞的上闕,主要是景物描寫,詞中的意象,不管是「暮雨」、「霜風」,還是「殘照」、「關河」,都是悽清苦楚的意象,很好地映襯了詞人此時的心境,空對長江,不由地感嘆韶華不再;

下闕是詞人情感的直接抒發,詞人直抒胸臆,「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又借用「閨中怨婦望君歸」之意,使得不得歸鄉的惆悵失望之情更為深切。

end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柳永|八聲甘州
  • 宋詞三百首|八聲甘州
    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為何會被譽為「詞史豐碑」?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1.《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賞析「八聲甘州」又名「甘州」、「瀟瀟雨」、「宴瑤池」,是一種源於唐代邊塞曲,後經宋代詞人改編而成詞牌名。在眾多以「八聲甘州」為名的宋詞中,唯以柳永所作《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最具知名度。「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傍晚時分下了一場綿延不絕的細雨。詞人站在江邊樓閣之上,面對著雨天相接的情景。不禁感受到了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悲涼氣氛。「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 張炎-八聲甘州
    八聲甘州  宋·張炎
  • 沈祖棻:柳永《八聲甘州》賞析
    八聲甘州柳  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 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 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 詩詞鑑賞王維《使至塞上》
    王維,唐代詩人,他的詩以山水田園詩為主。唐朝早期對外徵戰頻繁,也產生了一個唐詩的風格流派「邊塞詩」。今天試鑑賞一首王維的《使至塞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使至塞上》算是王維所作的「邊塞詩」。
  • 《使至塞上》|| 王維:詩佛的豪情
    中華經典資源庫之王維《使至塞上》《閱讀中國》之王維《使至塞上》《經典詠流傳》之王維《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學而時習之,不亦為說乎?
  • 塞上雄渾——王維《使至塞上》賞析
    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武威市一帶,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 河西節度使判官,這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使至塞上 (唐)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問候騎,都護在燕然。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宋詞,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覺涼風忽至,其氣悽然而遒勁,直令衣單之遊子,有不可禁當之勢。一「緊」字,又用上聲,氣氛聲韻寫盡悲秋之氣。再下一「冷」字,上聲,層層逼緊。而「悽緊」「冷落」,又皆雙聲疊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量,緊接一句「殘照當樓」,境界全出。這一句精彩處「當樓」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氣一起襲來。「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 長調自以周邦彥、柳永、蘇軾、辛棄疾為最工
    若屯田之《八聲甘州》④,東坡之《水調歌頭》⑤,則佇興⑥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也。注釋①周、柳、蘇、辛:周邦彥、柳永、蘇軾、辛棄疾。②《浪淘沙慢》周邦彥晝陰重,霜凋岸草,霧隱城堞。南陌脂車待發,東門帳飲乍闋。正拂面、垂楊堪攬結,掩紅淚、玉手親折。念漢浦,離鴻去何許?經時信音絕。
  • 宋詞三百首丨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覺涼風忽至,其氣悽然而遒勁,直令衣單之遊子,有不可禁當之勢。一「緊」字,又用上聲,氣氛聲韻寫盡悲秋之氣。再下一「冷」字,上聲,層層逼緊。而「悽緊」「冷落」,又皆雙聲疊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量,緊接一句「殘照當樓」,境界全出。這一句精彩處「當樓」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氣一起襲來。「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 每日一首古詩詞丨《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丨宋詞三百首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薰陶,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其天性浪漫,極具音樂天賦,適逢北宋安定統一,城市繁華,開封歌樓妓館林林總總,被流行歌曲吸引,樂與伶工、歌妓為伍。初入仕,竟因譜寫俗曲歌詞,遭致當權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於是浪跡天涯,用詞抒寫羈旅之志和懷才不遇的痛苦憤懣。《八聲甘州》即此類詞的代表作。被蘇軾稱讚其佳句為「不減唐人高處」。
  • 使至塞上原文、翻譯及賞析(唐代:王維)
    使至塞上唐代 • 王維
  • 宋代柳永《佳人醉·暮景蕭蕭雨霽》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柳永成年後離開家鄉福建崇安縣,雖寓居京都汴梁,但生活一直比較動蕩。 柳永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
  • 覽一 · 詩文 | 王維邊塞詩二首《使至塞上》《觀獵》
    《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 《使至塞上》
    曾孝濂·一支筆,一輩子《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
  • 柳永是詞壇上卓越的開拓者和革新家,拓展了宋詞的表現領域
    可以說,柳永的誕生是歷史的選擇,是市民文藝需要的選擇。當貴族文人還在邁著蹣跚的步履時,柳永帶著民間文學的熱情和奔放來到市民中間,贏得了歡聲與笑語,他的歌聲代表的是另一種聲音,代表的是另一種審美意識。詞這種年輕的藝術,在柳永的手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它需要有熱情、有開拓精神的詞人,因此,詞體也選擇了柳永。就是在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下,北宋詞壇第一位富有改革精神的詞人——柳永應時而生了。
  • 柳永的「三俗」問題:寫於勾欄,內容香膩,柳詞遭主流文人群嘲
    柳永是他那個時代最聲名顯赫的天王巨星,地位大致相當於華語樂壇的林夕+羅大佑+周杰倫……在北宋仁宗朝,或許有人不知道官家姓趙,但無人不會吟唱柳永的詞作。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的驚豔詞作,即便到了今日也是傳唱不衰的經典。但是,柳永的詞美則美矣,卻始終擺脫不了一個「俗」字。柳詞風格香膩,語言直白,主要描寫對象是風花雪月和兒女情長。用最通俗的語言書寫人們最喜聞樂見的內容,比如他的巔峰之作《雨霖鈴》就是寫給青樓情人的分別之詞。
  •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永《鶴沖天》是曠達還是失意?
    柳永是宋詞世界中大名鼎鼎的人物,婉約派詞人的傑出代表。他的名作《雨霖鈴·寒蟬悽切》、《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望海潮·東南形勝》以及《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可謂是金句迭出、廣為傳頌。這首作品是柳永科考落第之後寫下的,準確來說這是他第三次科考落第。全篇從字面上來看,柳永似乎是豪情滿懷風流不羈,他恃才傲物覺得自己未能登第只是運氣不佳並自詡為遺賢,並且不屑浮名醉情煙花樂在其中好不快活。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 脫胎換骨後的蘇軾,體現在其兩首詞《定風波》與《八聲甘州》中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有情風萬裡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