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首詩,領略詩詞之美;
每天一首詞,品味詞曲韻律。
每日詩歌分享
《使至塞上》
唐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作者簡介
王維,字摩詰,唐玄宗開元九年進士,為大樂丞。後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牽連,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為相時,擢為右拾遺,轉監察御史。最後官至尚書右丞,因而世稱王右丞。
王維早年在政治上接近張九齡,傾向於積極進步。但安史之亂後,心志便逐漸消沉,後半生在輞川隱居,徘徊於仕隱之間,過著恬靜悠閒的生活。
王維精通禪理,不僅是優秀的詩人,還是傑出的畫家,又擅長音律,能以繪畫、音樂之理通於詩。善於運用自然精煉、準確和富有特徵性的語言,塑造出完美的藝術形象。往往著墨較多,而意境高遠,宋代蘇軾評價:
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作品賞析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從軍赴涼州,居河西節度使幕中,這首詩是創作於出塞途中。
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問邊」,到邊疆去查看;「屬國過居延」是「過居延屬國」的倒文,正確的語序應是「過居延屬國」。「屬國」,漢時已經歸附的少數民族,稱其地區為屬國。《漢書·衛青傳》顏師古註:
不改其本國之俗,而屬於漢,故號屬國。
頷聯,「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徵蓬」,被風捲起的蓬草,這裡詩人代指自己一路由唐入漢的蹤跡,「漢塞」,唐人常以漢喻唐,故言;
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詩描寫了沙漠地區的獨特景象,不管是「筆直的孤煙」還是「渾圓的落日」,都是由於當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而產生的自然景觀;
尾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蕭關」是關中通往塞北的交通要塞,「候騎」,是擔任偵查、通訊的騎兵。「都護」,漢宣帝時,始設西域都護,都護是都護府的最高長官。「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國境內的杭愛山,後漢車騎將軍竇憲擊匈奴,破北單于,曾至燕然山,勒石記功而還。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到邊疆都護府的過程和路途中的所見之景,抒發了詩人渴望報國殺敵、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這首詩廣為流傳,其中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完美地詮釋了何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歷來為人所稱道。
每日詞曲分享
《八聲甘州》
宋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作者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福建省崇安縣)人。為舉子時,流連於坊間詞曲,為樂工伎女撰寫歌辭,屢舉不第。後於宋仁宗景佑元年考取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史載,曾有人向宗仁宗推薦柳永,仁宗因不滿柳永之詞,「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便回復「且去填詞」,柳永也因此自號「奉旨填詞柳三變」。
柳永精通音律,善於鋪敘和使用俚俗語言,其所作之詞大多為慢詞,很好地推動了詞的發展。他的詞,反映當時中下層市民生活,抒發自己身世窮愁之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但也有不少迎合世俗、粉飾太平的作品,著有《樂章集》。
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下卷記載:
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作品賞析
這首詞《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是柳永創作的一首慢詞,此詞是詞人思念家鄉所作,反映了主人公羈旅失意的苦悶心情。《詞譜》卷二十五:
按此調前後段八韻,故名八聲,乃慢詞也。
詞的上闕,主要是景物描寫,詞中的意象,不管是「暮雨」、「霜風」,還是「殘照」、「關河」,都是悽清苦楚的意象,很好地映襯了詞人此時的心境,空對長江,不由地感嘆韶華不再;
下闕是詞人情感的直接抒發,詞人直抒胸臆,「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又借用「閨中怨婦望君歸」之意,使得不得歸鄉的惆悵失望之情更為深切。
end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