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風颳在身上,讓人直打哆嗦。73歲的沈志斌,站在一片崇明香酥芋田前,凝望不語。眼前的這片香酥芋田,被塑料薄膜覆蓋著——沈志斌決定將這些已經過了上市期的芋艿籽全部留種。
崇明香酥芋(紅梗芋艿)是崇明特產,取得我國地理標誌產品已有十多年。無論燒湯、幹燒、蒸煮都口感極佳。在崇明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下生長,崇明香酥芋獨具風味,口感香、酥、松、粉,明顯區別於其他地區的同類品種。
如何判定崇明香酥芋正宗與否?目前並沒有「指標性」的數據。即便是沈志斌這樣從農校畢業的「老農業」,也只能採取最直接的「土辦法」——試吃。「不僅芋艿籽,整個芋艿老頭都要香、酥、松、粉,純正的香酥芋應該有粉感且幹香。退化後的香酥芋粉感變少,甚至沒有幹香,而且口感變軟。」
沈志斌在試吃的過程中發現,有部分農戶的芋艿種性已退化,口感和正宗崇明香酥芋有差距。「究其原因是因為,近年來,崇明多數農戶種植的芋艿是自吃、自留、自銷,沒有注意擇優留種。如果不堅持提純復壯,種子退化是自然規律,培育新的芋艿種已迫在眉睫。」他坦言。
「在芋艿上市的9-12月,一些早熟的外地紅梗芋品種進入市場。想買正宗崇明香酥芋的消費者,有時候買到的可能是『客香芋艿』或『高產芋艿』。」沈志斌說,資深的香酥芋食客,或許能從外觀分辨出外地品種和本地品種的差別。但是本地退化的香酥芋品種,從外觀上看,和正宗崇明香酥芋幾無差別。真正的崇明香酥芋,由於種植少、成熟略晚,在市場上不成氣候,這令不少顧客在購買時摸不著頭腦。
沈志斌家位於堡鎮桃源村,4年前,他從6畝地開始,嘗試種植崇明香酥芋。他到老百姓家裡,挨家挨戶收集香酥芋種,種了80多棵芋頭,每棵都親自品嘗過,全力「求其純」。經過4年的培育,沈志斌力挺自己選育芋艿種的「正統地位」。
對崇明香酥芋有著特殊情感的沈志斌,對其種性的退化心存擔憂。如今,他年事已高,卻初心不改,定期去田裡選種育種。沈志斌種的崇明香酥芋,在朋友圈裡總是供不應求,市區的朋友來他家,常常光吃芋艿不吃飯。像往年一樣,朋友們半年前就開始向沈士斌預定香酥芋,這回卻被他一口回絕。
他看著眼前準備留種的芋艿田,期待著3月的到來,把芋頭下種,他有著更大的夢想,「我們有最好的土地,最好的環境,如果能建立高質量的種子繁育基地和科學試驗基地,得到科研院所、專家學者的指導和幫助,成立芋艿行業協會,將崇明香酥芋統一品牌商標、統一包裝銷售,一定能把崇明香酥芋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餐桌。」他說,崇明香酥芋可以成為像法國波爾多紅酒一樣的世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