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這個人種了香酥芋,卻一顆也不賣,有大招?

2021-02-27 上海崇明

冬季的風颳在身上,讓人直打哆嗦。73歲的沈志斌,站在一片崇明香酥芋田前,凝望不語。眼前的這片香酥芋田,被塑料薄膜覆蓋著——沈志斌決定將這些已經過了上市期的芋艿籽全部留種。

崇明香酥芋(紅梗芋艿)是崇明特產,取得我國地理標誌產品已有十多年。無論燒湯、幹燒、蒸煮都口感極佳。在崇明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下生長,崇明香酥芋獨具風味,口感香、酥、松、粉,明顯區別於其他地區的同類品種。

如何判定崇明香酥芋正宗與否?目前並沒有「指標性」的數據。即便是沈志斌這樣從農校畢業的「老農業」,也只能採取最直接的「土辦法」——試吃。「不僅芋艿籽,整個芋艿老頭都要香、酥、松、粉,純正的香酥芋應該有粉感且幹香。退化後的香酥芋粉感變少,甚至沒有幹香,而且口感變軟。」

沈志斌在試吃的過程中發現,有部分農戶的芋艿種性已退化,口感和正宗崇明香酥芋有差距。「究其原因是因為,近年來,崇明多數農戶種植的芋艿是自吃、自留、自銷,沒有注意擇優留種。如果不堅持提純復壯,種子退化是自然規律,培育新的芋艿種已迫在眉睫。」他坦言。

「在芋艿上市的9-12月,一些早熟的外地紅梗芋品種進入市場。想買正宗崇明香酥芋的消費者,有時候買到的可能是『客香芋艿』或『高產芋艿』。」沈志斌說,資深的香酥芋食客,或許能從外觀分辨出外地品種和本地品種的差別。但是本地退化的香酥芋品種,從外觀上看,和正宗崇明香酥芋幾無差別。真正的崇明香酥芋,由於種植少、成熟略晚,在市場上不成氣候,這令不少顧客在購買時摸不著頭腦。

沈志斌家位於堡鎮桃源村,4年前,他從6畝地開始,嘗試種植崇明香酥芋。他到老百姓家裡,挨家挨戶收集香酥芋種,種了80多棵芋頭,每棵都親自品嘗過,全力「求其純」。經過4年的培育,沈志斌力挺自己選育芋艿種的「正統地位」。

對崇明香酥芋有著特殊情感的沈志斌,對其種性的退化心存擔憂。如今,他年事已高,卻初心不改,定期去田裡選種育種。沈志斌種的崇明香酥芋,在朋友圈裡總是供不應求,市區的朋友來他家,常常光吃芋艿不吃飯。像往年一樣,朋友們半年前就開始向沈士斌預定香酥芋,這回卻被他一口回絕。

他看著眼前準備留種的芋艿田,期待著3月的到來,把芋頭下種,他有著更大的夢想,「我們有最好的土地,最好的環境,如果能建立高質量的種子繁育基地和科學試驗基地,得到科研院所、專家學者的指導和幫助,成立芋艿行業協會,將崇明香酥芋統一品牌商標、統一包裝銷售,一定能把崇明香酥芋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餐桌。」他說,崇明香酥芋可以成為像法國波爾多紅酒一樣的世界品牌。

相關焦點

  • 【吃在崇明】香酥芋艿飄香
    眼下,正是崇明酥糯且香的香酥芋艿成熟時。
  • 廈門八市芋包店、芋泥香酥鴨、真的美味
    說道海鮮,自然繞不過當地歷史最悠久、品類最豐富的市場八市,在八市的美食江湖中,每一種食物都有自己的人設,而芋包王就是其中低調奢華有內涵的代表,這個皺著眉頭指點江山的男子名叫王志傑,芋包店的第三代傳人,別看他體型偏瘦
  • 千山萬水踏過,最念還是這崇明滋味
    既然說起地道的崇明菜,那就順便提一提還有哪些崇明的特色美食。比如被稱作「一清二白」的崇明三件寶——白山羊、老白酒,和清水蟹,當然,還有一味也不得不說——崇明糕。崇明白山羊,是崇明縣特定水土條件下孕育而成的特產,被國家農業部批准命名為「長江三角洲白山羊」。
  • 崇明童年記憶丨寒冬裡吃講聚
    「吃講聚」好像有約定俗成,它都以吃羊肉和老白酒為主。羊是有名的崇明白山羊。隊裡會有幾個男人湊在一起,到東到西打探,誰家有養得肥肥壯壯的羊要賣,相中了便買回來,放到生產隊的畜牧場上宰殺。  人們或把它煮熟後冷切,那潔白凝脂的羔片蘸上甜麵醬,引得人口水直流。肥而不膩的白切羊肉何止一塊二塊能解得了饞?
  • 天冷喝湯好推薦,崇明這些冬日裡的暖湯總有一款適合您~
    寒風起,羊肉肥,每到冬季,是崇明品嘗羊肉的好時節。崇明白山羊肉質鮮美,燉一碗羊湯獨具特色,口味醇正、鮮而不羶。 崇明羊肉有個特色就是帶皮吃,經過燉煮的羊皮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真是人間美味。燉羊肉的湯,下點白菜、青菜或者芋艿、白蘿蔔,味道真是一絕。崇明因自然的饋贈,食材新鮮優質,食材滋補,味醇鮮美。來自崇明明珠湖的魚頭湯鮮美至極,喝一口超滿足。
  • 過去用它製作味精,如今很少有人種,做成粉條20元1斤
    導讀:過去用它製作味精,如今很少有人種,做成粉條20元1斤以前在農村常見到一種叫做「美人蕉」的植物,葉片十分寬大,開的花非常鮮豔漂亮,小時候經常把它的花心抽下來吸一吸,裡面有甜絲絲的花蜜。美人蕉的塊莖又叫蕉芋、旱藕,它的產量很高,在過去,糧食比較珍貴,工廠製作味精用的澱粉就包括蕉芋澱粉。現在不缺糧食了,做味精大多使用小麥澱粉、玉米澱粉,所以蕉芋澱粉又有了新的用途,那就是做粉條。很多種類的澱粉都能製作粉條,例如紅薯澱粉、土豆澱粉都是比較好的材料,其實這蕉芋澱粉也很不錯,它的品質好,顏色似水晶,久煮不爛,是廣西、雲南等地的知名山貨土特產。
  • 崇明小囡當「主播」,快來看看賣的啥
    孩子們用質樸的語言試播推廣崇明地產黃桃。富安村假日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幾年電商平臺快速發展,村裡的合作社通過快手、抖音等直播平臺賣農產品,銷量十分可觀,成為農戶銷售農產品的新選擇,給農村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生機,這種方式能真正促進農民增收。此次組織「小小網紅直播體驗課」,是希望未成年人也能體驗這種農村電商銷售新模式,在介紹家鄉農產品、展示家鄉特色的同時,更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成為家鄉的代言人。
  • 【鄉村美食】:黃鰍炆芋頭和芋包子
    記得去年冬天,我的一個老戰友在我面前「吐槽」說:在菜市場的魚攤上常看見鮮活的泥鰍,經不住對泥鰍美味的嚮往就買些回家,但不知道是現在生活生平好了大魚大肉吃多吃膩了。買回來的黃鰍不管你如何烹煮,卻怎麼也煮不出兒時所吃泥鰍的那種鮮味來。看來,兒時那挖黃鰍的樂趣和吃泥鰍的快感,都只能成為永遠的美好記憶了。這是真的,現在的田地裡,哪裡還有黃鰍的存在呢?集市裡賣的黃鰍,全都是人工養殖的呢。
  • 黃漢亮|崇明人話「崇明蟹」
    先得說明一下,崇明方言裡,「蟹」念成「哈」 (ha,下同) ,「啥」同樣念成「哈」(下同),「什麼事」崇明方言說成「哈事體」,「什麼東西」崇明方言說成「哈麼事」。崇明的螃蟹類動物,有清水蟹、蟛蜞、蛸蜞、遮糾(招潮蟹)等,始有崇明,它們就和崇明島的溝河、灘涂休戚與共、唇齒相依了,崇明島成了它們的發源地。
  • 美食 | 介紹一種日本美食——「大學芋」,其實就是中國的......
    而日本的「芋」,很多食物的名字裡都有。比如芋頭叫作——裡芋(sato imo)、山藥叫作——長芋(naga imo)、馬鈴薯叫作——じゃがいも(jyaga  imo),關於馬鈴薯的日語語源有很多說法。為什麼到了日本叫這個名字呢?又和「大學」有什麼關係呢?有關這個語源有兩種說法。
  • 吳德正專欄 | 北山的芋
    怪不得清末優貢北山名賢杜師預在他的《憶北山故居》詩中,就把芋著實讚美了一番。詩曰:北山山北是吾家,橫抱村頭一水斜。井上舊栽陳仲李,牆蔭新種邵平瓜。春初竹筍煎香玉,秋老楓林豔晚霞。更愛冬來風味好,黃芽白菜芋紅花。這首詩把北山重要景色和美食都概括了。北山芋有旱芋和水芋兩大類。
  • 邂逅崇明之在崇明島必去的景點
    地址:上海市崇明區堡湖路588號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9月19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公園雄踞於萬裡長江的入海口,南與嘉定、寶山隔江相望,北與江蘇海門、啟東一衣帶水,猶如蘊含於長江巨龍口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
  • 好吃的「香酥雞」,惹禍的「香酥肉」
    看到國人,特別是年輕人大吃那外國風味兒的「肯德基」炸雞腿兒;看到那「肯德基」炸雞系列食品佔領我國飲食市場,而幾乎很少看到有國內餐館賣香酥雞或香酥肉,當然也就沒有國人或年輕人吃這兩種食品了,不知為什麼,心裡總覺得不是滋味兒。
  • 崇明這個籃球隊拿了冠軍,還被新華社報導
    「在我們崇明這個地方有一個歷史悠久的民間聯賽,到明年是第60屆了,2016年的時候我們去參加這個聯賽,最後打決賽輸了以後很生氣,我覺得臨時湊的一個隊不行,後來就乾脆花點錢成立一個球隊自己弄。」陸宇崗說。上海崇明YM俱樂部全家福俱樂部隊拉起來以後,陸宇崗帶隊參加上海和全國的業餘比賽。
  • 元旦不知道怎麼過?開啟崇明狂歡計劃
    那麼不要糾結,聽悠悠的 來崇明,把這些事情都做一遍 這個假期也就圓滿了 精選崇明的當季綠色鮮蔬,原生態江河鮮,用本土食材打造健康美味的元旦大餐,有沒有讓你的口水嗒嗒滴。而吃羊肉大概是每個崇明人一到冬季必做的事情吧,崇明白山羊肉質鮮嫩,每年這個季節各地的遊客都會聚集來到崇明,就是想吃上一口地道的崇明羊肉。
  • 崇明大叔抖音直播,一夜賣出8000斤蘆稷
    不過,你可別以為這是年輕人的專利,這不,45歲的崇明大叔龔劍飛就做起了專賣崇明農產品的主播,一夜之間賣掉蘆穄8000斤。 龔劍飛是上海捷農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近兩年他試驗種植大棚蘆穄取得成功,不僅蘆穄品質更高,上市期還可延長至12月。可如何把這些高品質的崇明農產品銷售出去,是不止龔劍飛一個人的困擾。
  • 崇明土布,一個永遠的鄉愁
    英國的皇家使用後十分喜歡,指令在華的英國機構,要他們尋覓金陵的紫花揩面布,後來一打聽,它產於崇明,僅僅是經過金陵出口而已。可惜的是,紫花棉花的種植在崇明現在已經絕跡。現在如果有哪位要看紫花揩面布的話,可到向化的灶文化博物館內一見它的真容。至於蘆扉花布,崇明人大都用來做褲子。上世紀二十年代,偉人毛澤東在廣州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
  • 那些年,在崇明過年是多麼隆重而神聖
    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是會想起小時候在家鄉崇明過年的情景,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些過年的細節變得越來越清晰。我是在上海的郊區——崇明島上土生土長大的,在上大學前,從來沒有離開過海島一步。後來,大學畢業留在市區工作,平時回家的次數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