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一過,天氣一天冷似一天。地裡的莊稼登場了,農活空閒了,在這樣的日子裡,生產隊裡的男人們便醞釀著要「吃講聚」了。
「吃講聚」是當年崇明農村裡老百姓在農活閒暇時的一種聚餐方式。它其實和上海人所說的「劈硬柴」一樣,幾個人聚在一起,撮上一頓,花費由各人分擔。之所以叫吃講聚,是因為崇明島上原來就把吃得好叫「吃講」。聚在一起「吃講」自然就叫「吃講聚」。
「吃講聚」好像有約定俗成,它都以吃羊肉和老白酒為主。羊是有名的崇明白山羊。隊裡會有幾個男人湊在一起,到東到西打探,誰家有養得肥肥壯壯的羊要賣,相中了便買回來,放到生產隊的畜牧場上宰殺。把羊皮剝下來,把羊油掏出來,把羊腸拎出來,賣給供銷社的土畜產品的收購部。所換得的錢,大概已能抵上大半隻羊的價錢。把羊肉羊雜碎放在一起,燴熟後再添入矮腳青菜,尺八大鑊子裡燒上滿滿的一大鍋。紅燒羊肉的赤醬伴著青菜的翠綠,讓人一筷一筷欲罷不能……人們大呼小叫地開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了。酒當然是崇明老白酒,燙得暖暖的,泛著細細的泡沫。據說這樣吃過幾次講聚,一整個冬天開河做岸、挑泥掘溝都不怕寒冷。
現在,生產隊早已解散,當年那種聚在一起吃講聚的場景,已和我們漸行漸遠了。
其實,崇明白山羊也有其它考究的吃法。
人們或把它煮熟後冷切,那潔白凝脂的羔片蘸上甜麵醬,引得人口水直流。肥而不膩的白切羊肉何止一塊二塊能解得了饞?
人們或把它清炒,那脆嫩爽口的羊肝伴著青青蒜葉,惹得人滿口生津。慢悠悠地倒上一碗老白酒,就著這清炒羊肝,可一飲大半天。
人們或把它煲湯,那活色生香的羊骨和著崇明香酥芋,攪得人直咽口水。一調羹一調羹地喝著這湯,數九寒天裡也會渾身冒汗。
或許還有人喜歡以羊肉清湯為底,下著麵條來吃。一筷一筷地吃,既美味又飽腹,會樂得人讚不絕口。
如果在節假日裡,有人無法抵禦美味的誘惑,吃得多了,過量了,那麼,可以燒上一碗羊血豆腐湯,這紅白間雜的湯,可是清洗腸胃的最好佳品。
當然這些吃法在「吃講聚」時就不太可能做到,那麼精緻,那麼細膩,那麼講究……
「吃講聚」圖的是一種氣氛,是一份熱鬧,是一個場面……
聽說過冬吃羊肉賽人參的民諺嗎?
羊肉既是一款美食,也是一味補食。明朝的大醫學家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中說,羊肉具有「暖中補虛,開胃健力,滋腎氣,養肝明目,健脾健胃、補肺助氣」等功效。冬天吃羊肉既能滿足口腹之慾,又可滋養補身。
崇明的白山羊肉可以製成羊肉羹。先將羊肉剔筋去膜後洗淨,汆入沸水鍋內去除血水。撈出漂淨,切成1釐米左右的小塊。再拿一個蘿蔔洗淨切成片,和少許陳皮用紗布袋裝好扎口,把它們和羊肉同置鍋中,注入清水,放入蔥姜,用旺火燒沸後撇去浮沫,移小火上煨2—3個小時,至肉熟爛,撈去紗袋,除去蔥姜,加入胡椒和其他調味品即可食用。這羊肉羹對平時脾胃虛寒、患有脘腹冷痛、腹瀉等症的病人有很好的食補效果。
崇明的白山羊肉也可製成蜜棗羊肉。它的用料比較考究。除羊肉外,還需蜜棗、橘餅、蓮子、白糖、蜂蜜等食材。先得把蜜棗去核,填入橘餅;再將淨羊肉切塊,蓮子掰成兩瓣。羊肉塊焯水、瀝乾,放入八成熱的油鍋中過油、撈出。蓮子擺在盆內,周圍圍上蜜棗,上面放置羊肉,撒白糖後上籠蒸。三個小時後端出,將熬過的蜂蜜淋上即成。這蜜棗羊肉潤腸通便,可讓人們在大飽口福之餘得到食補的療效。
崇明的白山羊肉還可以熬粥。將羊肉洗淨,切成碎末備用。粥以崇明當年所產的新粳米淘淨入鍋,加適量水煮為好。至米半熟時,放入羊肉末,攪勻,粥熟後稍稍燜半個小時即可食用。羊肉粥早晚溫服,能起到溫補腎陽,補血調經的功效。
你會燒羊肉嗎?
點擊本文左下角「閱讀原文」,
可查看百年羊肉的秘方哦~
跟隨冬天的腳步,來崇明吃羊肉吧~
交一個工作生活的幫手,開一扇了解崇明的窗口,多一條喜歡小島的理由
美圖、美文投稿請發送至郵箱:cmxwb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