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莉,崇明建設鎮人,1963年生,1978之前一直在崇明建設富民就讀,1979年考入建設中學,後來借讀於崇明凌雲中學,1981年考入上海師範大學本科,1985分配至上海技術師範學院(現在就是上海師範大學奉賢校區)任教,1994調入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1997年和上海機械學院合併為上海理工大學,直至退休。喜歡文學和音樂,也喜歡文玩,有關玉器錢幣之類可以鑑定和參考。喜歡文學和音樂,也喜歡文玩,有關玉器錢幣之類可以鑑定和參考。喜歡文學和音樂,也喜歡文玩,有關玉器錢幣之類可以鑑定和參考。本文經授權後發表,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編輯授權(微信:anxinlu)。
蝴蝶結一個很普遍的頭飾,對當代的女孩來說真是不屑一顧,各種顏色、材質、款式真是琳琅滿目,有國產的、有進口的,有手工的、有機械的,上下有幾百種。最經典算是hello—kitty的那個蝴蝶結了,就是那個粉粉的蝴蝶結,讓千千萬萬的小女孩成了它的鐵粉,甚至金粉。但是出生在60年代的女孩就不那麼幸運了,能有一個漂亮的蝴蝶結那就是一種奢望,如有一對自己的蝴蝶結,那就如電影《白毛女》中喜兒得到紅頭繩一樣的歡喜。一個頭飾蝴蝶結打開我記憶的閘門,我又回到了兒時蝴蝶結的夢,蝴蝶結的情懷中。
我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農村家庭,父母都是農民,雖然父親讀過書,有文化,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只能在家務農。我們家裡有五個孩子,三個哥哥,一個姐姐,我是最小阿五頭,也叫奶末頭,所以父母也最寶貝最寵。在我的記憶中,家裡有點好事:如喝喜酒、吃小孩滿十二日酒和一周歲酒、跑親戚、到外婆家去等,基本上都帶我去的。每次要出遠門,都是媽媽給我紮好二個小辮子,身上穿得乾乾淨淨出去了。那時雖然沒有新衣服穿,沒有漂亮的蝴蝶結戴,但我母親都會把我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由於我母親的薰陶和教育,我也養成良好的習慣,決不邋裡邋遢出門,從小就是愛臭美、愛漂亮的小姑娘。
記得在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們班上有一個女同學叫施嫣,有一天頭上戴了一個粉色的蝴蝶結,聽說是她爸爸從上海買回來的,我們班上所有的女同學都眼睛睜得如桂圓一樣大,那叫一個羨慕啊!我心裡想:我也有這樣的蝴蝶結多好啊!多美啊!正在美滋滋的遐想,突然我的課桌上一陣敲打聲,把我的夢想中敲醒,原來我的語文老師看到我上課走神,敲敲我的課桌要我站起來讀課文。我一下子又回到了現實中來,我在上課,我的家庭條件不允許有這麼漂亮的蝴蝶結,我自己有蝴蝶結這夢就到這裡嘎然為止,就這樣邊讀書邊無憂無慮過了一個多月。
一個偶然的聽說,自己也可以做蝴蝶結的,一下子把我拉入了蝴蝶結的創作中。有一種塑料薄膜是白色的,它可以通過紅粉筆的浸泡變成紅色,然後可以扎在小辮子上,既飄逸又好看。心中有了目標,馬上動手,首先要有材料(塑料薄膜和紅粉筆),我偷偷地把我們家的塑料薄膜(那時的塑料薄膜都用在莊稼上的),剪成一長條一長條,然後用老師不能用的紅粉筆頭帶回家,(說明一下第一次是拿學校的老師用剩的粉筆,後來都是自己買的,因為大家都做了,就沒有那麼多紅粉筆頭了),開始了實現製作蝴蝶結的夢想。我把紅粉筆捻成粉末,加一點冷水,然後把塑料薄膜放入,悄悄的放在床底下,因為不能給父母親大人看到,他們看到了要罵死的,甚至要打的,因為害怕,所以戰戰兢兢的過了一二天,還時時刻刻地到床底下看幾次,有沒有紅,一天,二天,時間過得真慢,到了第三天還沒有紅,心裡有點急了,就問做過有經驗的其他同學,一問才知道,過程錯了,不能放冷水,要放熱水,這樣才能染色。於是我又偷偷摸摸剪了家裡的塑料薄膜,居然二次都沒有被母親發現。第二次成功了,二對紅色的塑料薄膜蝴蝶結終於出爐了,那心情真是比過新年還開心。那年正是1972年的春天,我正好虛10歲。後來這塑料蝴蝶結陪伴我愉快地度過三年級的上半學期,學校也一下子流行了塑料薄膜的蝴蝶結將近一年半。
隨著時代的變遷,蝴蝶結的用途遠遠超過了簡單的頭飾,還要服飾、帽飾、禮品飾、酒飾、剪彩用的剪刀飾等等,千變萬化。年少的蝴蝶結夢想,年老的情懷回憶。一個頭飾—蝴蝶結, 一段親歷的故事,講述了不同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心語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發布,任何媒體及個人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授權,並在轉載時標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