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尖,地處崇明中部南北向的張網港和白鑰港之間,坐落於官尖河北沿,東有蟠龍鎮和長興鎮,東北有浜鎮,西北有下三星鎮,西南距縣城七公裡左右,現在屬於崇明建設鎮富安村官尖九組範圍。
官尖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比較熟悉。熟悉的原因,一是我家居住在蟠龍鎮西市稍,官尖河北沿,官尖河與蟠龍河相連,波光粼粼、蘆葦青青,我家的水橋就建在官尖河上,沒有水井的時候,吃用水都是官尖河水。小辰光,夏天汰冷水浴(遊泳)嬉水、撈魚摸蟹也在官尖河裡……可以說,我家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官尖河。二是小辰光走親戚,跟著母親沿著官尖河邊的路向西行走,經過順化小學,穿過張網港橋,路過長興鎮,再往西二裡許,就是官尖。那時的官尖已經沒有集市,只有一所官尖小學,小學課堂不多,大概也是初小複式班吧,隔窗可見學生們在聚精會神地聽講。由官尖小學向北300米,就到了我的姑媽家。說起姑媽,1911年出生於灣港,二十歲嫁到了官尖北張家,姑父在上海飲食店工作。當我記得姑媽的時候,她已經四十開外了,正在當生產隊長。姑媽沒有文化,身材驕小,但能明辨是非、處事公道,群眾選她當生產隊長的時間還不短呢!見到我們,她總是面帶笑容,說一句「你們來啦!」然後千方百計準備午飯,招待我們。記得第一次吃精白麵粉~富強粉,還是在姑媽家吃到的。這麵粉是姑父從上海帶回來的,用於招待親戚。那天,姑媽用它加工成麥麵條,雪白的顏色、滑爽的口感,使我這個吃慣了粗糧的小阿侄煞了一個饞頭(飽了一次口福)。還有一次,在我即將當兵離家之前,去姑媽家打個招呼、告個別,「姑媽,我要去當兵了」我說。「你要去當兵啦!」姑媽邊說邊轉身去房間拿了一張嶄新的貳元人民幣遞給我,我不要,她堅持塞給我,我只好收下。那個時候,送貳元錢真是不容易,相當於農村一個全勞力二三天的勞動收入呢。當然,姑媽塞給我的不只是簡單的鈔票,而是她對我的希望、鼓勵和鞭策,使我終生難忘。姑媽一生養育了四個兒子,都繼承了姑媽姑父的好品德、好傳統,成為有用之材。姑媽有一副好骨杖,九十多歲時還喜歡喝一點崇明老白酒,她在兒子兒媳的精心照料下安度晚年,於2006年仙逝,高壽96歲。我經常懷念我的姑媽,每當我想起姑媽的時候,就會想起官尖,想起那條通往姑媽家的官尖河邊的彎彎曲曲的泥土路。
▲官尖河段
官尖這個名字,我感到很奇特,也很不解,在其它地方同樣叫「官尖」的實屬罕見。據有關資料記載,南北向的白鑰港與西北東南向的官尖河(自老滧河、高石橋通往蟠龍鎮)以及東西向的闊橫溝形成夾角地帶,似重陽旗角(三角旗)狀,俗稱「重陽旗角」。清代崇明某知縣經過此地,正逢花紅水綠,又見農戶集中,且又有一條通沙要道橫貫重陽旗角,地勢優美,心情甚好,便將該地取名「官尖」,即上品官仕之意,寄希望於此地日後能出冒尖的官仕。看到這段資料後,我才恍然大悟。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真實史料,我想總算能給人予一個圓滿的解釋了吧。
另外,官尖名稱始見清乾隆《崇明縣誌》卷三《建置志二.津梁.濟民墩附》「續增濟民墩九座,一在官尖,離海十五裡。」有關史料還顯示,該地曾有濟民墩,曾形成官尖鎮。近代該地仍有幾家小店。崇明《張氏宗譜》「士榮派、廷玉公、大儒後」的一支,25世茂臣、性和、玉和、金玉、居住「官尖鎮」;「亮公士建後」的一支,大全,居住「官尖鎮東北」。看來,官尖這個地名不但寓意獨特,而且由來已久。寒暑交替,年復一年。後來,官尖這個地方已經見不到「重陽旗角」的地形和集市了,只能看到官尖小學被拆的舊址、官尖小學橋、草港公路上南堡二線的官尖公交站和建設公路上南東專線的官尖公交站,官尖所在的村被命名為官尖村。
▲官尖小學拆除後的遺址
▲官尖小學公交車站
▲官尖小學橋
歷史上,官尖地區冒出個國家級或省部級官員,我倒還真沒有聽說過。不過,官尖出了個民間訟師,他的名字聞名遐邇,倒是真的。這個人的大名叫楊瑟嚴。他的名字在報利雜誌上眾說不一,「瑟」字又作「舜」字的,「嚴」字又作「巖」或「年」字的。但我仔細辨聽當地百姓發音後,確切地說,應該是「楊舜巖」(崇明口音)。好了,現在官方稱之為「楊瑟嚴」,就「楊瑟嚴」吧。
說起「楊瑟嚴」,在江浙滬一帶,或者說講吳語的地區,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楊瑟嚴是清康熙、乾隆年間(距今240年之前)的秀才,科舉時代,他屢試不中,仕途受阻,就當起了民間訟師。他同情百姓,仗義執言,為民伸冤,揚善懲惡,在那個時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全憑他的豐富經驗、足智多謀和人格魅力。蒙冤百姓連連勝訴,惡人屢遭懲罰,弄得官府時有為難。老百姓說他黠詐(聰明),「劉伯溫一步起三謀,楊瑟嚴三步起一謀」,稍遜於劉伯溫。惡人和官府對楊瑟嚴恨之入骨,說「楊瑟嚴是世界上最壞的壞人,因此斷了子嗣」。這就是社會上對楊瑟嚴褒貶不一的來源。現在,群眾中發生口角,指責對方「比楊瑟嚴還壞」,真要哀其不知事實真相,嘆其不分青紅皂白。
▲楊瑟嚴塑像
值得告慰楊大訟師的是,《崇明縣誌(1989版)》對他進行了公正的、實事求是的評價:楊瑟嚴,是本縣民間傳說中幾乎家喻戶曉的一位機智人物,傳說他有「揮筆成文,出口成章,閉目起一智」的才智。他不畏權勢,愛打抱不平,經常巧施計謀,懲罰惡人,伸張正義;常在訴訟中,智作訴狀,詰難官府,仗義執言。但有時也愛報復,對老百姓惡作劇。近幾十年來,當地政府為傳承優秀文化遺產,做了大量工作,編排劇目,出版故事書籍……「楊瑟嚴的故事」被通過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述、講述其故事的佼佼者柴燾熊、袁祖銘兩位老師被譽為「楊瑟嚴故事」的傳承人。建設鎮文廣中心門前落成了楊瑟嚴塑像,建立了「楊瑟嚴的故事」陳列館,成為與崇明國家東平森林公園毗鄰的文化旅遊的新景點。
▲楊瑟嚴的故事陳列館
時間進入21世紀,為適應形勢需要,崇明基層行政組織重組,官尖地區的富安、官尖兩村合併,合併後,村名到底沿用「富安」呢?還是「官尖」?莫衷一是。後來經過村民的鄭重討論決定:還是沿用「富安」村名。因為「官尖」呢,雖然歷史悠久,希望當地出個頂兒尖兒的大官,造福一方,但是,我們懂得,新社會了,中國共產黨、人民政府就是我們英明、正確、偉大的最高領導,她始終堅持為全國人民謀福祉,用不到某個個人去謀官謀權。「富安」呢,就是人民生活富裕平安,就是黨和政府帶領我們不屈不撓、奮力拼搏,爭取實現的共同理想。老百姓講實在,村名就沿用「富安」村吧。考慮到歷史原因,原來的官尖村被冠於「富安村官尖」的名字。心語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發布,任何媒體及個人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授權,並在轉載時標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
本文作者:黃漢亮
圖片拍攝:袁祖銘
-END-
——
黃漢亮
作者簡介
黃漢亮上海市崇明人,早年就讀於崇明大同中學,在職中央農業廣播學校畢業。曾經在中國人民解放軍83302部隊服役。長期在家鄉農村工作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