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建設鎮的「官尖」記憶

2020-12-22 騰訊網

官尖,地處崇明中部南北向的張網港和白鑰港之間,坐落於官尖河北沿,東有蟠龍鎮和長興鎮,東北有浜鎮,西北有下三星鎮,西南距縣城七公裡左右,現在屬於崇明建設鎮富安村官尖九組範圍。

官尖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比較熟悉。熟悉的原因,一是我家居住在蟠龍鎮西市稍,官尖河北沿,官尖河與蟠龍河相連,波光粼粼、蘆葦青青,我家的水橋就建在官尖河上,沒有水井的時候,吃用水都是官尖河水。小辰光,夏天汰冷水浴(遊泳)嬉水、撈魚摸蟹也在官尖河裡……可以說,我家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官尖河。二是小辰光走親戚,跟著母親沿著官尖河邊的路向西行走,經過順化小學,穿過張網港橋,路過長興鎮,再往西二裡許,就是官尖。那時的官尖已經沒有集市,只有一所官尖小學,小學課堂不多,大概也是初小複式班吧,隔窗可見學生們在聚精會神地聽講。由官尖小學向北300米,就到了我的姑媽家。說起姑媽,1911年出生於灣港,二十歲嫁到了官尖北張家,姑父在上海飲食店工作。當我記得姑媽的時候,她已經四十開外了,正在當生產隊長。姑媽沒有文化,身材驕小,但能明辨是非、處事公道,群眾選她當生產隊長的時間還不短呢!見到我們,她總是面帶笑容,說一句「你們來啦!」然後千方百計準備午飯,招待我們。記得第一次吃精白麵粉~富強粉,還是在姑媽家吃到的。這麵粉是姑父從上海帶回來的,用於招待親戚。那天,姑媽用它加工成麥麵條,雪白的顏色、滑爽的口感,使我這個吃慣了粗糧的小阿侄煞了一個饞頭(飽了一次口福)。還有一次,在我即將當兵離家之前,去姑媽家打個招呼、告個別,「姑媽,我要去當兵了」我說。「你要去當兵啦!」姑媽邊說邊轉身去房間拿了一張嶄新的貳元人民幣遞給我,我不要,她堅持塞給我,我只好收下。那個時候,送貳元錢真是不容易,相當於農村一個全勞力二三天的勞動收入呢。當然,姑媽塞給我的不只是簡單的鈔票,而是她對我的希望、鼓勵和鞭策,使我終生難忘。姑媽一生養育了四個兒子,都繼承了姑媽姑父的好品德、好傳統,成為有用之材。姑媽有一副好骨杖,九十多歲時還喜歡喝一點崇明老白酒,她在兒子兒媳的精心照料下安度晚年,於2006年仙逝,高壽96歲。我經常懷念我的姑媽,每當我想起姑媽的時候,就會想起官尖,想起那條通往姑媽家的官尖河邊的彎彎曲曲的泥土路。

▲官尖河段

官尖這個名字,我感到很奇特,也很不解,在其它地方同樣叫「官尖」的實屬罕見。據有關資料記載,南北向的白鑰港與西北東南向的官尖河(自老滧河、高石橋通往蟠龍鎮)以及東西向的闊橫溝形成夾角地帶,似重陽旗角(三角旗)狀,俗稱「重陽旗角」。清代崇明某知縣經過此地,正逢花紅水綠,又見農戶集中,且又有一條通沙要道橫貫重陽旗角,地勢優美,心情甚好,便將該地取名「官尖」,即上品官仕之意,寄希望於此地日後能出冒尖的官仕。看到這段資料後,我才恍然大悟。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真實史料,我想總算能給人予一個圓滿的解釋了吧。

另外,官尖名稱始見清乾隆《崇明縣誌》卷三《建置志二.津梁.濟民墩附》「續增濟民墩九座,一在官尖,離海十五裡。」有關史料還顯示,該地曾有濟民墩,曾形成官尖鎮。近代該地仍有幾家小店。崇明《張氏宗譜》「士榮派、廷玉公、大儒後」的一支,25世茂臣、性和、玉和、金玉、居住「官尖鎮」;「亮公士建後」的一支,大全,居住「官尖鎮東北」。看來,官尖這個地名不但寓意獨特,而且由來已久。寒暑交替,年復一年。後來,官尖這個地方已經見不到「重陽旗角」的地形和集市了,只能看到官尖小學被拆的舊址、官尖小學橋、草港公路上南堡二線的官尖公交站和建設公路上南東專線的官尖公交站,官尖所在的村被命名為官尖村。

▲官尖小學拆除後的遺址

▲官尖小學公交車站

▲官尖小學橋

歷史上,官尖地區冒出個國家級或省部級官員,我倒還真沒有聽說過。不過,官尖出了個民間訟師,他的名字聞名遐邇,倒是真的。這個人的大名叫楊瑟嚴。他的名字在報利雜誌上眾說不一,「瑟」字又作「舜」字的,「嚴」字又作「巖」或「年」字的。但我仔細辨聽當地百姓發音後,確切地說,應該是「楊舜巖」(崇明口音)。好了,現在官方稱之為「楊瑟嚴」,就「楊瑟嚴」吧。

說起「楊瑟嚴」,在江浙滬一帶,或者說講吳語的地區,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楊瑟嚴是清康熙、乾隆年間(距今240年之前)的秀才,科舉時代,他屢試不中,仕途受阻,就當起了民間訟師。他同情百姓,仗義執言,為民伸冤,揚善懲惡,在那個時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全憑他的豐富經驗、足智多謀和人格魅力。蒙冤百姓連連勝訴,惡人屢遭懲罰,弄得官府時有為難。老百姓說他黠詐(聰明),「劉伯溫一步起三謀,楊瑟嚴三步起一謀」,稍遜於劉伯溫。惡人和官府對楊瑟嚴恨之入骨,說「楊瑟嚴是世界上最壞的壞人,因此斷了子嗣」。這就是社會上對楊瑟嚴褒貶不一的來源。現在,群眾中發生口角,指責對方「比楊瑟嚴還壞」,真要哀其不知事實真相,嘆其不分青紅皂白。

▲楊瑟嚴塑像

值得告慰楊大訟師的是,《崇明縣誌(1989版)》對他進行了公正的、實事求是的評價:楊瑟嚴,是本縣民間傳說中幾乎家喻戶曉的一位機智人物,傳說他有「揮筆成文,出口成章,閉目起一智」的才智。他不畏權勢,愛打抱不平,經常巧施計謀,懲罰惡人,伸張正義;常在訴訟中,智作訴狀,詰難官府,仗義執言。但有時也愛報復,對老百姓惡作劇。近幾十年來,當地政府為傳承優秀文化遺產,做了大量工作,編排劇目,出版故事書籍……「楊瑟嚴的故事」被通過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述、講述其故事的佼佼者柴燾熊、袁祖銘兩位老師被譽為「楊瑟嚴故事」的傳承人。建設鎮文廣中心門前落成了楊瑟嚴塑像,建立了「楊瑟嚴的故事」陳列館,成為與崇明國家東平森林公園毗鄰的文化旅遊的新景點。

▲楊瑟嚴的故事陳列館

時間進入21世紀,為適應形勢需要,崇明基層行政組織重組,官尖地區的富安、官尖兩村合併,合併後,村名到底沿用「富安」呢?還是「官尖」?莫衷一是。後來經過村民的鄭重討論決定:還是沿用「富安」村名。因為「官尖」呢,雖然歷史悠久,希望當地出個頂兒尖兒的大官,造福一方,但是,我們懂得,新社會了,中國共產黨、人民政府就是我們英明、正確、偉大的最高領導,她始終堅持為全國人民謀福祉,用不到某個個人去謀官謀權。「富安」呢,就是人民生活富裕平安,就是黨和政府帶領我們不屈不撓、奮力拼搏,爭取實現的共同理想。老百姓講實在,村名就沿用「富安」村吧。考慮到歷史原因,原來的官尖村被冠於「富安村官尖」的名字。心語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發布,任何媒體及個人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授權,並在轉載時標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

本文作者:黃漢亮

圖片拍攝:袁祖銘

-END-

——

黃漢亮

作者簡介

黃漢亮上海市崇明人,早年就讀於崇明大同中學,在職中央農業廣播學校畢業。曾經在中國人民解放軍83302部隊服役。長期在家鄉農村工作至退休。

相關焦點

  • 南橫引河大橋「蝴蝶」展翅崇明建設公路又添美麗看點!
    崇明建設公路位於崇明中部地區,線路呈南北走向,目前正在實施改擴建,為2021年崇明花博會的配套建設項目。今天上午,記者從隧道股份上海路橋了解到,這項工程中在建的最大橋梁——南橫引河大橋,其主拱吊裝已經到位。
  • 12月20日起,崇明這兩條公交改道行駛
    12月20日起,崇明這兩條公交改道行駛 2020-12-16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崇明小囡當「主播」,快來看看賣的啥
    這是建設鎮富安村假日學校組織開展的「小小網紅」直播體驗活動,吸引近三十名學生和家長前來參加,現場歡聲笑語,十分熱鬧。活動現場,有直播經驗的兩位專業老師,手把手教授孩子們直播技巧,讓他們儘快熟悉直播流程。
  • 彈一手好琴的文藝姑娘,在崇明花博園附近建了個「十二花園」
    「你是九月夏天滾燙的浪,你是忽而大雨瓢潑的嚮往,你是飛越山川河流的大夢一場,你是整夜白雪茫茫的路旁……」在初冬一個晴朗的日子裡,尋覓建設鎮一家花園民宿
  • 開啟崇明狂歡計劃
    精選崇明的當季綠色鮮蔬,原生態江河鮮,用本土食材打造健康美味的元旦大餐,有沒有讓你的口水嗒嗒滴。而吃羊肉大概是每個崇明人一到冬季必做的事情吧,崇明白山羊肉質鮮嫩,每年這個季節各地的遊客都會聚集來到崇明,就是想吃上一口地道的崇明羊肉。
  • 「最新」崇明交通更便捷!建設公路這一段改擴建工程今天通車
    該工程位於崇明中部地區,呈南北走向,南起團城公路,北至規劃北沿公路,途經團城公路、南橫引河、陳海公路、草港公路、建設鎮鎮區和北沿公路,全長約8.1公裡。此段道路的通車也預示著建設公路改擴建工程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詳見↓建設公路改擴建工程示意圖工程作為2021年崇明花博會的配套建設項目,是崇明島幹線路網規劃「四橫七縱」中的一縱。
  • 崇明這對「姐妹花」,唱響地域特色品牌
    崇明水仙是栽培歷史悠久的本土花卉,在國內水仙市場上獨放異彩;西紅花雖屬外來花卉,但經過長時間種植,早已在崇明生根發芽,開出最嬌豔的花朵。近年來,隨著崇明花卉產業的大力發展,兩朵「姐妹花」歷久彌香,品牌美譽度不斷提升。 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吉祥物之一的「夢夢」,造型靈感就來源於崇明水仙。在「夢夢」的故裡崇明,水仙與施家花廂可謂無人不知。
  • 錢維軍|崇明人的性格
    崇明人在與風、雨、潮的長期抗爭中歷練,經受住了殘酷的考驗,不無例外地逐步造就了崇明人獨特的性格特點,血脈相承,代代沿襲。要說到崇明人的性格,必須先說說崇明人的品行。崇明人勤勞全國各地,我去過不少地方。相比較而言,就勤勞程度的排名,其魁首恐怕非崇明人莫屬。
  • 去處‖如何在崇明花式避暑!
    周末有時間,不如攜家帶口去崇明清涼避暑吧。 綠色森林體驗式 橫沙島 是崇明三島中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 綠樹漫漫,鳥鳴枝頭 流水悠悠,魚翔淺底 鎮區小街,綠蔭連綿
  • 龔莉|童年的記憶—蝴蝶結
    作者:龔莉,崇明建設鎮人,1963年生,1978之前一直在崇明建設富民就讀,1979年考入建設中學,後來借讀於崇明凌雲中學,1981年考入上海師範大學本科,1985分配至上海技術師範學院(現在就是上海師範大學奉賢校區)任教,1994調入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
  • 崇明:符合條件的酒店新增一個床位獎1...
    在文化和文創類項目方面,崇明對評為國家級、市級文旅融合文創項目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80萬元、50萬元;被評為區級文旅融合文創項目的,給予連續三年每年10萬元培育補貼(區級項目每年不超過5個)。值得一提的是,經崇明區文旅局備案、以崇明為主要拍攝取景地或主要題材的商業影視作品,製作方也可按播出時長及影響力領取一次性補貼,最高達20萬元。
  • 黃漢亮|崇明人話「崇明蟹」
    先得說明一下,崇明方言裡,「蟹」念成「哈」 (ha,下同) ,「啥」同樣念成「哈」(下同),「什麼事」崇明方言說成「哈事體」,「什麼東西」崇明方言說成「哈麼事」。崇明的螃蟹類動物,有清水蟹、蟛蜞、蛸蜞、遮糾(招潮蟹)等,始有崇明,它們就和崇明島的溝河、灘涂休戚與共、唇齒相依了,崇明島成了它們的發源地。
  • 崇明夏日「菜瓜」,來一口甜特甜也~
    崇明方言中,沒有甜瓜或香瓜這樣的概念。甜瓜或香瓜,崇明人都叫「菜瓜」。崇明菜瓜的品種,有不少,而且每一個品種都個性鮮明。十稜瓜、青肉青鏈瓜、小麥瓜、牛角瓜,你都聽過、吃過嗎?「十稜瓜」的長相,很有些正經。十稜瓜實實在在地長有十條稜,平均分配在表面上。你提了一截藤把十稜瓜拎起來,好比就拎了一盞有十根肋條的燈籠。十稜瓜的皮,米白色;肉和瓤,都白色。
  • 崇明童年記憶丨寒冬裡吃講聚
    霜降一過,天氣一天冷似一天。地裡的莊稼登場了,農活空閒了,在這樣的日子裡,生產隊裡的男人們便醞釀著要「吃講聚」了。  「吃講聚」是當年崇明農村裡老百姓在農活閒暇時的一種聚餐方式。它其實和上海人所說的「劈硬柴」一樣,幾個人聚在一起,撮上一頓,花費由各人分擔。之所以叫吃講聚,是因為崇明島上原來就把吃得好叫「吃講」。聚在一起「吃講」自然就叫「吃講聚」。
  • 品區五年|崇明:「老白酒」的後勁在哪裡
    而通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崇明這五年也越來越自信——坦白講,這些「自信」,崇明以前是不太有的。生態立島這條路,和老白酒一樣,好喝、綿柔、後勁大,需要久久為功才能看到效果,才能逐漸自信起來。這些年崇明幾乎已成生態的代名詞,崇明即生態,生態看崇明。但是,崇明與生態並不天然聯繫在一起,崇明找到生態發展這條路經歷了不斷摸索、不斷碰壁、不斷嘗試的曲折過程。
  • 建設鎮山上的蕨菜致癌?告訴你真相
    ▶建設鎮一家人遭遇煤氣爆炸 ▶槐南鎮供應的自來水貫通▶建設鎮2017迎鐵枝民俗活動▶建設鎮(三保)使用指南
  • 你好,花博丨擁抱花博「高光」時刻,上海崇明打造「海上森林花島」
    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共崇明區委書記李政介紹,「十四五」開局之年,圍繞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總目標,上海崇明在打好「花博」這張王牌的同時,正在為長江口的這顆「綠色明珠」尋找融入全球經濟治理的新坐標,未來五年崇明將致力於打造「海上森林花島」,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中國第三大島的獨特新優勢。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崇明」被多次提及。
  • 崇明白山羊,好吃就是任性
    五一期間朋友發來微信,說烤了只崇明山羊腿,好吃得想做崇明人,我嘲笑她太矯情。不過崇明白山羊當年確有「江南羊肉第一味」的美譽,現已入選上海市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兒時的記憶中,只有冬天才會吃羊肉,在崇明人的味覺世界裡,在這季節沒有食材可以跟羊肉相提並論。  早在唐代,白山羊就跟隨首批先民一同登陸崇明島。千年以來,白山羊因其肉質鮮美,適應力強等原因成為島上老一輩人普遍養殖的家畜。
  • 邂逅崇明之在崇明島必去的景點
    崇明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東平國家森林公園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崇明島中部,樹木茂盛、空氣清新,遠離市區喧囂。地址:上海市崇明縣東旺路崇明明珠湖公園崇明明珠湖公園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地處崇明島的西南端,依託島上最大的天然湖泊明珠湖修建而成的,風景秀麗。潭深水清的明珠湖邊林木蔥籠,視野開闊。明珠湖湖水清澈,環境幽雅,自然風光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