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安、胡野秋、張梁、王諾諾、孫霄今晚登深圳讀書月華聯演講秀。
【深圳商報訊】(首席編輯 劉悠揚)作為第21屆深圳讀書月重點主題活動,由本報承辦的「40年,奮鬥在特區」深圳讀書月華聯演講秀今晚7時在深圳圖書館5樓報告廳盛大登場,不妨在這個購物狂歡夜放下手機,走進劇場,來聽5個深圳人穿越40年的故事。
這場新型知識分享真人秀是本屆深圳讀書月「獻禮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5項特別策劃之一,由深圳讀書月組委會辦公室、深圳報業集團主辦,深圳商報社承辦,深圳商報《文化廣場》、深圳商報可視化實驗室執行,華聯城市中心、恆大集團深圳公司協辦,深圳圖書館提供特別支持。
今晚7時,美國人類學家馬立安、文化學者胡野秋、登山探險家張梁、歷史學者孫霄、科幻作家王諾諾將來到現場,分享不一樣的深圳故事,帶領讀者深度「閱讀」並重新發現這座城市。
該演講秀自11月2日開啟觀眾報名通道以後,引起多方熱切關注,在低調到幾乎沒有宣傳的情況下,報名人數突破600人,達到場地可容納人數的5倍。已報名的觀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對演講秀期待的原因各不相同,比如,資訊時代,人們必須主動學習,演講可以傳播知識與信息;比如,有競爭才需要演講,職稱競聘、求職面試、競標說明等等。但更多人期待,能把聆聽演講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去接受新思想和新觀念。
今晚第一個登場的,將是科幻作家王諾諾,她的講題是《給深圳寫一篇科幻小說》。王諾諾是2歲從安徽來深圳的深二代,在蛇口長大,和這個城市共同成長。她的身份很斜槓,是劍橋經濟學碩士,擁有幾十萬粉絲的知乎大神,後來在一家知名網際網路公司做過產品經理。不過她最看重的身份是科幻作家,出道不久,已經獲得第一屆「冷湖獎」一等獎和「第29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新人獎」。在王諾諾眼中,深圳或許是中國最具科幻氣質的城市,今晚,她將通過自己和深圳之間的故事,來講述為什麼想給深圳寫一篇科幻小說。
第二位登場的是登山探險家張梁,他的講題是《我不是天生的登山家》。張梁原本是個普通的銀行職員,如果不是因為王石的一句話,他或許不會成為「14+7+2」中國第一人、世界第二人。今晚,他將拋開那些榮譽加身的高光時刻,分享一個身體和心理都無比平凡的普通人,是如何跨越夢想,用登山實現人生的救贖,最終又洗盡鉛華,習得放棄的人生智慧。
第三位登場的演講嘉賓,是美國人類學家馬立安,她的講題是《流》。「流」是馬立安眼中的深圳,她認為深圳文化地理的特點是「以世界的變遷為故鄉」。馬立安1995年來到深圳做人類學研究,在這個城市一住就是20多年。在這期間,她收穫了愛情,認識了志同道合的丈夫楊阡,一起成立「胖鳥劇團」;還穿梭於大街小巷做城中村研究。她在深圳的故事是一個縮影,讓我們看到深圳高度國際化的一面,也看到旁觀者眼中的移民之都。
第四位登場的是歷史學者孫霄,作為中英街博物館創館館長,他將帶來《我的中英街故事》。中英街,這條位於沙頭角的一條小街,僅有250米長,三四米寬,卻是近代深圳歷史的一個縮影,也是深圳改革開放歷史一個重要的樣本。和大多數學者不一樣,孫霄是用腳步丈量、用田野調查來觸摸歷史的。今晚,他將通過數個小故事,帶領大家打撈中英街的歷史記憶。
最後一位壓軸登場的嘉賓,是文化學者胡野秋,他的講題是《從「沙漠」到「海洋」》。「文化沙漠」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外界對深圳的誤讀,而「文化海洋」是在深圳生活了27年的胡野秋對深圳文化的定義。胡野秋1992年南下深圳,做過記者,辦過雜誌,從事過深圳文化戰略、文化產業研究長達8年,他是深圳文化建設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今晚,他將用自己人生故事的幾個橫斷面,來串起整個深圳文化的嬗變。
演講秀將分為上下半場,每位演講嘉賓的脫口秀時間是20分鐘,整場持續兩小時左右。
據了解,演講秀結束後,將於11月22日起在多個視頻網站上線,並將在演講內容基礎上,開發紀錄片、讀物、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