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有分寸,孩子才會有分寸。
父母總是任勞任怨地辛苦一生,對待孩子都是盡心竭力。
希望子女能健康快樂地長大,將來有一個好的前途和命運。
但物質生活的提升和父母的過度寵溺,很多孩子開始出現驕縱的性格。
這導致越來越多的家庭,培養出一個個索求無度的「白眼狼」。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01
他叫澤清,年僅14 歲的他,輟學一年在家裡上網。
擁有嚴重的暴力傾向的他,曾拽著媽媽的頭髮,逼到牆角用拳頭打。
其實,他們一家人都是高學歷分子。
媽媽是醫院的骨幹,爸爸在社會有相當地位的人,就連爺爺奶奶也是大學的退休教授。
但澤清的壓力,也是因此而來。
對於清澤的毆打親媽的理由,從他口中得知是:
父母對他的高期待、高要求,讓他不堪重負。
他們總是對清澤說:
自己多麼多麼窮......
要求他一定要很拼,否則將來就賺不到錢,找不到好的工作。
甚至有時候他的感受、想法,並沒有被父母看見。
所以,想通過這種極具破壞力的行為,讓媽媽看見真實的自己。
父母給予孩子太多的壓力,讓孩子沒有喘息的機會,才導致暴力的發生。
又有多少孩子像清澤一樣,面對父母總是拳腳相加呢?
02
同樣是14歲的男孩,在媽媽一起逛書城時。
他向媽媽索要東西,媽媽並如願地滿足他的需求。
但習慣了父母無條件的滿足,又過度以自我為中心。
他一味索求無果,就躺在地上撒潑哭鬧半小時後,突然失去了理智。
用牙齒瘋狂地咬住媽媽的手臂,咬得鮮血直流。
可媽媽卻只能無奈地坐在地板上,一邊流著眼淚。
這人心寒的是孩子對待她的態度,孩子咬得血直流。
可媽媽卻擔心他地板太冷會著涼,這個鮮明的對比看得心寒。
作家周舒予曾說過:
如果大人像孩子一樣傷心地哭泣,那他的心一定被傷透了吧。
03
在武漢地鐵的2號線,發生也在這樣的一幕。
一個女孩,用腳瘋狂地踹著一女子,女孩的態度兇狠蠻橫。
而被踹的女子不是別人,正是女孩的媽媽。
女孩一腳接著一腳地踹向她的母親,只因,她的媽媽帶她坐錯了車。
由於女孩的媽媽手裡大包小包還推著兩個行李箱,根本躲閃不及。
站在一旁的男子看到這個場景,實在看不下去了,上前擋了一下。
但女孩非沒要收斂的意思,甚至還動手打了那個男的。
看到視頻,網友們都很憤怒:
「這分明是養了個白眼狼!
在央視《新聞周刊》節目,白巖松點評:
「絕不是生理上當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所承擔的責任起碼佔51%,不要總是埋怨別人,得先改變自己,否則「熊孩子」會越來越多。」
也許,是因為家長平時對她過於驕縱過度,才造成忤逆的性格。
04
在電視劇《安家》中,老嚴夫婦這一生只有一個想法:
只要兒子過得好,比什麼都強。
十年前,不放心孩子到異地讀書,夫妻二人背井離鄉來到了上海。
他們開了家包子鋪,靠著賣1塊5的包子為生,支撐家庭的整體收入。
十年後,為了孩子畢業後能夠順利結婚。
他們將320萬的積蓄,全給了孩子全款買了房。
當新房交付,他們收拾行李準備搬進新家裡,連對未來的憧憬都想好
好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親家母卻先住進去了。
面對媳婦的一臉不開心,兒子對他們下了逐客令:
「你們先走吧,我有空去看你們。」
但他們卻早已無家可歸:「一輩子的錢買了房,落不著住。」
於是,沒有地方去的老嚴夫婦,只好睡在那間狹小的包子鋪裡。
盡心竭力的付出跟兒子的自私形成鮮明的對比,一輩子為孩子操勞,千辛萬苦卻養出冷血的「白眼狼」。
俗話說「養兒防老」,看來是子女最大的騙局。
04
為什麼就任由這些孩子胡作非為呢?
還不是溺愛在作祟,從小就被慣出來無如此忤逆的他們,不知感恩,更不知尊重。
《人民日報》曾總結過:
當孩子的要求沒有被滿足,他們剛開始可能就撒潑、打滾、發脾氣。
一旦家長的寵愛開始作祟,一次又一次地放棄原則,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時間久了,孩子自然而然會認為,什麼需求都是理所應當。
雖然,作為家長要無條件地愛孩子,可並不等於沒底線。
在《特別狠心特別愛》的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但「愛」的太多,有時反而是「害」!
我們常說,父母養孩子,不是為了回報。
但是哪天,孩子因為父母給不了他想要的而怨恨,這恐怕是做父母最寒心的事情了。
孩子變成了白眼狼,究其根本,是親子之間缺乏界限:
父母將本該由孩子自己面對的事情,攬到自己的肩上;
孩子長大,也習慣把自己的責任推卸給父母。
所以,光愛孩子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愛別人。
讓孩子學會尊重、承擔、感恩;
而不是一味地滿足他、慣著他、隨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