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孝順父母卻不領情,家長是怎麼把孩子養成「白眼狼」的?

2020-12-14 凌晨媽媽育兒

文|全文共2193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剛吃過早飯,我打算收拾下去書苑工作,妹妹拿著爸爸切好的水果跑過來說:「媽媽,吃點水果吧!」我俯下身,親了她得額頭一下,說:「謝謝你,親愛的,媽媽可真幸福!」妹妹也踮起腳尖親了一下我,高興的出去穿衣服,跟哥哥一起去上學了。

我家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或者是小點心,或者是水果,倆孩子總會想著關心我或先生。當然,每次我們都會給予孩子鼓勵,因為心理學上認為,被鼓勵的行為,往往會被複製。孩子們常常做這樣讓人感動的小事情,也和事後得到的表揚有很大關係。但有些父母卻不是這樣,做法讓孩子寒心。

孩子孝順父母卻不領情

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事情發生在高鐵上,中午買飯的事情。

10歲左右的小男孩,買了三份高鐵飯,高興的回到座位上,媽媽看到後,一下子發脾氣了:

「你怎麼買這麼多?不是跟你說了,買一份嗎?」

兒子有些委屈:「你們也要吃飯啊,三份一人一份不是剛好嗎?」

一直沒說話的爸爸低聲道:「我不餓,我不吃。」

媽媽更生氣了:「我也不吃,退回去兩份,現在,馬上!」

小男孩委屈的哭了起來,他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讓父母這麼生氣,他只是單純的想和父母一起吃頓熱乎飯啊!

我經常坐高鐵出差,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選擇買一份,跟孩子一起吃(當時只有我帶著4歲的妹妹)。高鐵上的盒飯不便宜,動輒大幾十塊錢,父母捨不得,覺得太浪費錢了,孩子有的吃就行了。但卻忽略了,來自孩子的愛,那份孝心,是孩子給父母最真誠的回報。

文學家高爾基說過,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而我們卻忘了孩子有天然的愛回饋給父母,輕易的拒絕,傷了孩子的心。

從兒童心理學發展來說,孩子在成長中感受到被愛,才能更好的共情和關懷他人,也能接受和給予愛,更好的建立起,自己與他人的連接。

這對父母,或許最後省下了錢,卻真真的傷了孩子的一片孝心。如果他們能學會接受這份愛,孩子一定會比之前,更愛父母,也更能擁有幸福的能力。

愛不是單行道,並行、相互的愛

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母總是習慣性付出,但卻忘了,孩子也天然有愛人的能力,孩子愛你的時候,別忘了感謝他,並且接受他的愛。

有媽媽帶孩子來書苑,也會帶著吃的。每次孩子遞給媽媽吃,大人總是擺手說:「我不吃,你吃就可以了!」還有些家長,跟孩子說要吃一點,當孩子把零食遞上來,她卻擺手說媽媽不吃,你吃吧!

孩子帶著一臉困惑,自顧吃了起來。但一而再,再而三之後,孩子再也不願意把東西給媽媽吃了。有些媽媽會說,孩子不懂得分享,是個小「白眼狼」。

可孩子給你的時候,你明明拒絕了啊,拒絕了孩子愛的表達,他以為你不需要,才心安理得的「自私」起來。我們教會了孩子接受愛,卻忘了教孩子如何付出愛,這樣怎麼幫孩子建立「童年的幸福感」呢?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要給孩子提供表達愛的機會,鍛鍊孩子付出愛的能力,這樣愛才能平衡。畢竟,愛不是單行道,是雙行,並行道。得到與付出,應是並存的

妹妹還小的時候,我就習慣了讓她幫忙幹活兒。比如丟垃圾,收拾家務,買東西等等。當時媽媽來家裡,還說我像個「後媽」,不斷使喚孩子。

可現在看,每天回到家幫我拿拖鞋,我來了大姨媽,她會主動給我拿起暖寶寶,出去聚餐還會給我夾菜……這是多少家長羨慕的場景?當然了,這背後肯定有鼓勵的因素,每次妹妹幫我做事情,或者給我拿東西,我都會感謝她,誇讚她。這才慢慢讓她把「幫助家人」變成了習慣。

心理學家認為,給予愛的過程中,內心得到的滿足感跟被愛一樣,都會讓人感到快樂,給予愛比被愛讓人更有幸福感。我深以為然。

別養出「白眼狼」,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愛自己的能力》一書中寫到:愛的能力,是一個人幸福感的最重要來源。

孩子從小在家庭中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你的行為和言論,是孩子打開世界之門的金鑰匙。跟著父母的教導,孩子才能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

《畢淑敏專集:提醒幸福》一書中寫到:母愛的藝術,就是喝孩子一起成長,培養孩子愛的能力,懂得愛與被愛。

那麼,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呢?下面的幾點建議,或許能對你有所幫助。

1、 學會享受來自孩子的愛。如果孩子遞給你一塊麵包,記得感謝他,並咬上一口,而不是擺手說你吃吧;

2、 試著向孩子「索愛」。哪怕只是一個簡單的家務幫忙,一句關心的話語,一次小小的安慰,都能讓孩子迅速的捕捉到,父母的需求。並從中獲得自我滿足感,發展自己愛人的能力;

3、 偶爾向孩子「示弱」。工作了一天很疲憊,跟孩子說,讓他懂得體諒你;生病了跟孩子講,把你的需求告訴孩子,讓他知道,你此刻很需要他。

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當某種物質過於濃烈時,感覺會迅速遲鈍麻痺。

如果父母一直習慣了付出,卻不求回報,孩子的心理上會變得麻木,覺得你根本不需要他的愛。

哥哥經常喊我「公主」我生病了他會很焦慮,並且給我遞上熱水和藥片,叮囑我好好休息。而我則乖乖的接受他的關心並聽話的吃藥、睡覺。這於他,於我,都是很自然發生的。我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應該是相互且平等的。

凌晨媽媽來叨叨:

父母是孩子的折射,一個懂得愛與被愛的孩子,背後一定站著一個懂愛的父母。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你也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愛,並積極的回應,這樣才能建立起充滿安全感的親子關係。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聽見她說》白百何演技飆升,一句話戳痛全職媽媽,疼!

相關連結二:孩子不愛讀繪本?親子共讀養成「四好」習慣,想讓娃放下書都難

相關連結三:大語文時代,還在硬背唐詩?思維導圖學古詩:理解更重要

相關焦點

  • 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已經開始嫌棄父母了,不糾正會養出白眼狼
    比如孩子成長到一定年紀,他們會變得越來越叛逆,很喜歡跟家長對著幹,尤其是當你教訓他的時候,孩子不僅不服氣,甚至還會對媽媽動手,小小的年紀就有了「白眼狼」的潛質了。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說到底是因為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導致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不好的習慣。
  • 孩子不孝順?只知道啃老?養出白眼狼的父母,基本都有這3個特徵
    特別是現在的很多家庭,孩子成為了全家人的重點,從小被百依百順的寵溺,不需付出,就會導致了長大後或者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變成「白眼狼」的性質。作為父母和老一輩,萬萬不能過分溺愛孩子。有些父母對家裡的老人不知道孝順,甚至還會嫌棄他們,不給他們養老,對著孩子講老人得壞話等等。孩子本身對是非判斷沒有明確得概念,甚至內心對父母會有一種盲目的崇拜和信任,父母的行為會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會跟著學。
  • 孩子長大後成了「白眼狼」?想要孩子感恩,父母需懂「貝勃定律」
    原來,小張的孩子想吃零食,因為是家裡獨生子女的緣故,所以小張二話不說就騎車出去給小張買,然而因為路上堵車的緣故沒能及時回來,但是小張的孩子非但沒有心疼小張被凍得發紫的手掌,還反怪小張怎麼那麼晚回來。其實,孩子會變成這樣的"白眼狼",都是"貝勃定律"在影響孩子,所以家長要讓孩子懂得感恩,就必須懂得"貝勃定律"是什麼。那麼,貝勃定律是什麼?
  • 孩子嫌棄父母:出現這幾種表現,如果不糾正易養出「白眼狼」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一言不合就開始和父母吵鬧、冷戰,甚至還有的孩子不承認父母,嫌棄父母丟人,這令父母們開始頭疼不已。相信很多父母都說過:「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白眼狼孩子!」如果孩子出現嫌棄父母的行為,一定要及時糾正。
  • 長大後成「白眼狼」的孩子,小時候有這4個先兆,希望你家娃沒中
    我認為是「孝順」。都說「百善孝為先」,如果一個人再成功、再優秀,如果不孝順父母,不僅遭眾人唾棄,還喪失了人最寶貴的品質。要說自己的孩子不孝順,父母都不願相信,不過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確實有一些孩子對「孝」的認知越來越稀薄。小時候一點不順心就對父母拳打腳踢,看似是孩子小不懂事,但從這個小舉動已經透露出孩子將來「白眼狼」的信號。
  • 常把這些話掛嘴邊的孩子,將來很可能是白眼狼,家長可要及時引導
    老師說得很直白,真心拿家長當朋友了。可是,家長卻有點不開心,感覺老師「瞧不起」她家孩子。在家長眼裡,他家兒子大寶很懂事。好在後來,倆人反覆溝通,老師不停解釋,家長認真琢磨以後,才認識到了問題,知道自家孩子的確有「不孝順」的風險。原來,有一天午休的時候,幼兒園老師拿著手機,一邊吃飯一邊刷視頻。
  • 孩子經常說三句話,父母要小心,千萬別養出白眼狼!
    我們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孩子三歲看老,如果我們要想知道孩子是否孝順,基本上我們可以從小時候說話的方式就能感覺出來,其實孩子說什麼話做什麼事情,就是要靠我們大人去教育去引導的,但是如果我們的大人教育引導不好的話,就會很容易使孩子經常說三句話,那麼在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很容易成長為白眼狼,下面我們給大家來詮釋一下
  • 不管有幾個孩子,最孝順的都有這3個特點,父母們別到老了才明白
    孩子「白眼狼」,不管父母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發生,說白了養出一個「白眼狼」孩子,其實都是父母自己造的孽。還記得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事情,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自己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按理來說養老肯定不是問題。
  • 孩子一旦有三大表現,說明正在嫌棄父母,將來必定成為白眼狼
    孩子一旦有三個表現,說明已經開始嫌棄父母了,將來必定會成為白眼狼。 而等到回家之中,見到貧窮的父母就會感到嫌棄,甚至還會將心中的不悅,都放在父母的身上,會不斷的怒此父母。如果說孩子有著這樣的行為,就要及時的教育,否則將來就會成為白眼狼。
  • 孩子長大後不孝順父母,只是因為父母做了這些錯事,很扎心
    明明家庭環境一般,卻硬著頭皮往上衝,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慢慢的,孩子就養成了,只顧自己開心,只顧自己享受的心理。這種自私自利的習慣一旦養成,長大之後也是不懂得感恩的,更不要說孝順父母了。2)孩子的依賴性比較強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寵著孩子,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吃穿住行用,樣樣父母安排好了,成年之後,孩子也會養成這樣的習慣。父母年歲大了,孩子自己卻沒有長大,逐漸就成了別人眼中的巨嬰。
  • 父母租房為孩子陪讀,孩子卻大喊大叫「兇」父母:溺愛孩子太可怕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教育好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幸福,教育不好孩子則是一個家庭的災難。前不久,我一位從事房產中介的朋友給我講了他親身經歷的一件事。一對從農村來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城裡的學校讀書,為了照顧孩子他們還專門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
  • 為什麼孩子會成「白眼狼」?都是這五種父母逼出來的,怪不得別人
    很多父母生育孩子就是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為自己養老送終,能對自己孝順。但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有感恩之心,如果父母沒有及時教育,而是做了錯誤的示範,或者出現某種行為,都會「逼」孩子變成白眼狼的。孩子變成白眼狼,都是這五種父母逼出來的1)溺愛孩子的父母溺愛是現在父母的通病,儘自己所能滿足孩子一切要求,但溺愛只會讓孩子不懂珍惜,不知道感恩,長大後很容易就變成了一個不孝順的人。
  • 14歲男孩咬媽媽下死口,我們千辛萬苦,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最後,經書城工作人員勸阻,大家束手無策也幫不上忙,各自做自己事,讓他們母子倆安靜下情緒,後來男孩情緒稍微有點平靜,這才鬆口讓媽媽解除皮肉之痛。烏鴉尚知反哺,羔羊亦懂跪乳。可孩子卻不知感恩,我們是怎麼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 孩子小時候有這3句口頭禪,長大後可能是「白眼狼」,父母要重視
    作為孩子的父母,他們也在想:這還是從前乖巧可愛的萌寶嗎?怎麼活生生變成「小惡魔」了;孩子的這些話到底是模仿誰說的?一定要幫他糾正過來,長大了可還行!事實上,孩子說這些口頭禪是因為正在經歷「語言敏感期」中的「詛咒敏感期」。
  • 女孩當街飛踹親媽的背後:多少父母親手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但物質生活的提升和父母的過度寵溺,很多孩子開始出現驕縱的性格。這導致越來越多的家庭,培養出一個個索求無度的「白眼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01他叫澤清,年僅14 歲的他,輟學一年在家裡上網。站在一旁的男子看到這個場景,實在看不下去了,上前擋了一下。但女孩非沒要收斂的意思,甚至還動手打了那個男的。看到視頻,網友們都很憤怒:「這分明是養了個白眼狼!
  • 辛苦養大的孩子,卻成了白眼狼,只怪父母用了「養狼」的教育方式
    想必大家在網上或者是電視上,經常會看到類似的新聞;那就是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撫養長大,本想著孩子能夠孝敬自己。但是他們這群「白眼狼」卻只惦記著父母的錢,等到了該贍養的老人的時候,卻巴不得父母早點進養老院,或者乾脆置之不理。
  • 孩子不懂感恩?不懂「貝勃定律」的家長,容易養出「白眼狼」孩子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小的時候天天把「爸爸我愛你」掛在嘴巴,有吃的東西也會主動塞到父母嘴裡,反而是長大後,開始慢慢疏遠家長,甚至把家長的付出看做理所當然,沒有這份感恩了,這是怎麼了?
  • 長大不孝順的孩子,從小愛把這「3句話」掛嘴邊,父母要及時糾正
    可隨著時代的改變,別說孝順父母了,不贍養父母,打罵父母,遺棄父母已經都成為見怪不怪的事情了。正所謂三歲看老,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會表現出不孝順的徵兆,作為家長一定要注意這些細節。當孩子產生這樣心理的時候,就要正面對他進行引導,及時糾正他的錯誤心理。所以,當孩子說什麼錯話時需要及時制止並教育他。
  • 打小愛說這3類話的娃,長大多是忘恩的「白眼狼」,家長趕緊糾正
    於是就抱怨:「怎麼還沒做好飯,這麼慢,我都餓得不行了」。說完書包一扔,衝著爸媽發脾氣。羅大爺看到這種情況,拿出放了一段時間的點心讓孫子先吃些墊肚子,沒想到孩子卻說:「不要你管,我才不吃這些東西」。媽媽聽了兒子的話十分生氣,對公公說:「不要慣他,就讓他等著,不然孩子長大了會成為『白眼狼』」。
  • 為何有的孩子不懂心疼父母?並非孩子「白眼狼」,根源還在於父母
    現實中可能不少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平時對孩子非常好,而且每件事都會想到孩子,但是孩子卻一點都不懂得心疼父母,讓父母感到非常傷心。甚至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長大之後很有可能成為白眼狼,將來自己晚年生活將非常艱難,甚至孩子不會管自己的死活。那麼為什麼有的孩子一點都不知道心疼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