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193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剛吃過早飯,我打算收拾下去書苑工作,妹妹拿著爸爸切好的水果跑過來說:「媽媽,吃點水果吧!」我俯下身,親了她得額頭一下,說:「謝謝你,親愛的,媽媽可真幸福!」妹妹也踮起腳尖親了一下我,高興的出去穿衣服,跟哥哥一起去上學了。
我家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或者是小點心,或者是水果,倆孩子總會想著關心我或先生。當然,每次我們都會給予孩子鼓勵,因為心理學上認為,被鼓勵的行為,往往會被複製。孩子們常常做這樣讓人感動的小事情,也和事後得到的表揚有很大關係。但有些父母卻不是這樣,做法讓孩子寒心。
孩子孝順父母卻不領情
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事情發生在高鐵上,中午買飯的事情。
10歲左右的小男孩,買了三份高鐵飯,高興的回到座位上,媽媽看到後,一下子發脾氣了:
「你怎麼買這麼多?不是跟你說了,買一份嗎?」
兒子有些委屈:「你們也要吃飯啊,三份一人一份不是剛好嗎?」
一直沒說話的爸爸低聲道:「我不餓,我不吃。」
媽媽更生氣了:「我也不吃,退回去兩份,現在,馬上!」
小男孩委屈的哭了起來,他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讓父母這麼生氣,他只是單純的想和父母一起吃頓熱乎飯啊!
我經常坐高鐵出差,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選擇買一份,跟孩子一起吃(當時只有我帶著4歲的妹妹)。高鐵上的盒飯不便宜,動輒大幾十塊錢,父母捨不得,覺得太浪費錢了,孩子有的吃就行了。但卻忽略了,來自孩子的愛,那份孝心,是孩子給父母最真誠的回報。
文學家高爾基說過,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而我們卻忘了孩子有天然的愛回饋給父母,輕易的拒絕,傷了孩子的心。
從兒童心理學發展來說,孩子在成長中感受到被愛,才能更好的共情和關懷他人,也能接受和給予愛,更好的建立起,自己與他人的連接。
這對父母,或許最後省下了錢,卻真真的傷了孩子的一片孝心。如果他們能學會接受這份愛,孩子一定會比之前,更愛父母,也更能擁有幸福的能力。
愛不是單行道,並行、相互的愛
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母總是習慣性付出,但卻忘了,孩子也天然有愛人的能力,孩子愛你的時候,別忘了感謝他,並且接受他的愛。
有媽媽帶孩子來書苑,也會帶著吃的。每次孩子遞給媽媽吃,大人總是擺手說:「我不吃,你吃就可以了!」還有些家長,跟孩子說要吃一點,當孩子把零食遞上來,她卻擺手說媽媽不吃,你吃吧!
孩子帶著一臉困惑,自顧吃了起來。但一而再,再而三之後,孩子再也不願意把東西給媽媽吃了。有些媽媽會說,孩子不懂得分享,是個小「白眼狼」。
可孩子給你的時候,你明明拒絕了啊,拒絕了孩子愛的表達,他以為你不需要,才心安理得的「自私」起來。我們教會了孩子接受愛,卻忘了教孩子如何付出愛,這樣怎麼幫孩子建立「童年的幸福感」呢?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要給孩子提供表達愛的機會,鍛鍊孩子付出愛的能力,這樣愛才能平衡。畢竟,愛不是單行道,是雙行,並行道。得到與付出,應是並存的。
妹妹還小的時候,我就習慣了讓她幫忙幹活兒。比如丟垃圾,收拾家務,買東西等等。當時媽媽來家裡,還說我像個「後媽」,不斷使喚孩子。
可現在看,每天回到家幫我拿拖鞋,我來了大姨媽,她會主動給我拿起暖寶寶,出去聚餐還會給我夾菜……這是多少家長羨慕的場景?當然了,這背後肯定有鼓勵的因素,每次妹妹幫我做事情,或者給我拿東西,我都會感謝她,誇讚她。這才慢慢讓她把「幫助家人」變成了習慣。
心理學家認為,給予愛的過程中,內心得到的滿足感跟被愛一樣,都會讓人感到快樂,給予愛比被愛讓人更有幸福感。我深以為然。
別養出「白眼狼」,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愛自己的能力》一書中寫到:愛的能力,是一個人幸福感的最重要來源。
孩子從小在家庭中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你的行為和言論,是孩子打開世界之門的金鑰匙。跟著父母的教導,孩子才能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
《畢淑敏專集:提醒幸福》一書中寫到:母愛的藝術,就是喝孩子一起成長,培養孩子愛的能力,懂得愛與被愛。
那麼,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呢?下面的幾點建議,或許能對你有所幫助。
1、 學會享受來自孩子的愛。如果孩子遞給你一塊麵包,記得感謝他,並咬上一口,而不是擺手說你吃吧;
2、 試著向孩子「索愛」。哪怕只是一個簡單的家務幫忙,一句關心的話語,一次小小的安慰,都能讓孩子迅速的捕捉到,父母的需求。並從中獲得自我滿足感,發展自己愛人的能力;
3、 偶爾向孩子「示弱」。工作了一天很疲憊,跟孩子說,讓他懂得體諒你;生病了跟孩子講,把你的需求告訴孩子,讓他知道,你此刻很需要他。
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當某種物質過於濃烈時,感覺會迅速遲鈍麻痺。
如果父母一直習慣了付出,卻不求回報,孩子的心理上會變得麻木,覺得你根本不需要他的愛。
哥哥經常喊我「公主」,我生病了他會很焦慮,並且給我遞上熱水和藥片,叮囑我好好休息。而我則乖乖的接受他的關心,並聽話的吃藥、睡覺。這於他,於我,都是很自然發生的。我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應該是相互且平等的。
凌晨媽媽來叨叨:
父母是孩子的折射,一個懂得愛與被愛的孩子,背後一定站著一個懂愛的父母。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你也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愛,並積極的回應,這樣才能建立起充滿安全感的親子關係。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聽見她說》白百何演技飆升,一句話戳痛全職媽媽,疼!
相關連結二:孩子不愛讀繪本?親子共讀養成「四好」習慣,想讓娃放下書都難
相關連結三:大語文時代,還在硬背唐詩?思維導圖學古詩:理解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