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無事,隨便說一下德國、德意志、普魯士、日耳曼和雅利安五個概念的內涵和關係。應該不少人一直對它們之間的關係感到有些困惑。
1、 德國(英語:Germany、德語:Deutschland)
德國是一個中歐的主權國家(sovereign state)、民族國家(nation-state),一個政治共同體(political community polity)
從德語看,德國就可以理解為是德意志的土地的意思。
德國作為一個單一的民族國家統一的比較晚,在十九世紀下半葉逐漸形成。之前,現在屬於德國的地方是由許多許多分裂的獨立的封建的說德語(各種德語方言)的小邦國組成或佔據的。
但德國並沒有將所有中西歐說「德語」的人口包括進來。奧地利、瑞士都有說德語的人。
2、 德意志
這個詞可以是描述德意志的語言(Deutsch),或者德意志的人(Deutsche),等等。
英語使用的Germany這個詞是羅馬帝國時期用來稱呼萊茵河以東的人口(Germania)。這些人自我描述用的詞是deutsch。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英語是Germany,德國人自稱deutsch,以及後面漢語翻譯過來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德意志是使用德語的民族的自稱。所謂的德意志的語言(Deutsch)就是我們說的「德語」,所謂的德意志的人(Deutshce)就是我們說的「德國人」。
對於德意志這個概念的認同在歷史上是有過變化的。自第三帝國時期,納粹將歐洲所有操德語的人口都視為同一個種族和民族的,即Volksdeutsche——最廣泛含義的德意志人。那時從奧地利人到蘇聯操德語的「日耳曼人」,都是Volksdeutsche。其實這個對應的英語就是「ethnic Germans」——德意志民族。
有一個群體比較特殊,就是奧地利人,奧地利是操德語的民族,當然應該算德意志人,但在和普魯士競爭中落敗的,被踢出了新建成的德國,而是自己有一個獨立的國家。一戰後開始,奧地利和德國就在大德意志主義的影響下有融合趨勢,到納粹時期,完成了統一(1938年的Anschluss)。請注意,希特勒就是奧地利人,他當然認為自己是代表德意志民族的。當時德奧一家,都是大德意志人。
戰後,因為清算納粹,奧地利人非常避諱大德意志、泛德意志主義,就形成了自己獨立於德國(Germany)的民族認同。但他們的官方語言還是德語(Deutsch),在學術意義上的民族學上也可以界定為ethnic Germans,但國民不一定認為自己是Deutsche。他們是奧地利人:Oesterreichische。
除此之外還有列支敦斯登等操德語的小國。以及瑞士的操德語的人口。
總之,從更長一個歷史維度看,這些德語人口都可以被視為德意志人,但他們在歷史不同的階段可能不一定會把自己的認同綁定為德意志人。但他們說的話,甚至官方擬定的語言,都是德意志語。
另外,語言的界定是比較主觀的,譬如德意志土地西邊和荷蘭交界的地方,從古代看的話就不一定有什麼特別明確的邊界。兩邊的話更加接近。荷蘭語和德語本來就是很接近的日耳曼語。民族、語言這些東西都是在歷史上被主觀劃定的。
3、 普魯士(Prussia)
普魯士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德意志國家。可以理解他們為北方或東北德意志人,和巴伐利亞等南部德意志人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普魯士有非常強的軍事傳統,在俾斯麥領導的一系列戰爭中擊敗了奧地利(主要的德意志國家競爭對手)和法國,建成了統一的德意志國家連忙,並將奧地利驅逐出這個新的民族國家。
普魯士的政治和軍事建制是德國後來強大的基礎(現代化權威主義 + 軍國主義),是後來發動一戰乃至塑造納粹及二戰的基石。
二戰戰敗後,普魯士發端的大部分地方(東普魯士)都已經劃給波蘭和蘇聯(今俄羅斯+加裡寧格勒州)。原來的人口被消滅或強制遷移。所有普魯士現在只是一個歷史概念了。
4、日耳曼(日耳曼的:Germanic)
這個概念是最容易讓人混淆的。
首先,英文Germanic這個詞正確對應的是日耳曼。
Germanic people——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北歐中歐的多個民族,包括瑞典丹麥冰島英國(盎格魯撒克遜)德國挪威盧森堡等等。
Germanic languages操從屬於日耳曼語族(Germanic language)大傘之下各種語言的各種民族。日耳曼語是印歐語系中一個比較主要的分支。所有的荷蘭語德語丹麥語瑞典語英語(盎格魯撒克遜)都是原始日耳曼語(proto-Germanic language)。
所以日耳曼人是一個大的概念,荷蘭人、英國人、冰島人,和德意志人一樣,都是日耳曼人。
我理解,對中文讀者來說,混淆主要來自於,「日耳曼」不光被用來翻譯Germanic,而且有時會錯誤地被用來翻譯German。這兩個詞看上去如此之像,甚至Germanic好像只是German的另一個形容詞而已,因此,人們以為德國人、德意志人、日耳曼人是一回事。這個問題大概在「日耳曼」這三個字眼在中文中出現後就已經存在了。
原來看俄國小說中經常會提到「日耳曼人」——那個鎖匠是日耳曼人,德語說得好……其實指的應該是這個鎖匠是德意志人(Deutshce),能說德語(Deutsch)。我不知道這個錯譯是怎麼來的,是不是翻譯家翻的其實是英文本,而非俄文本。當然這裡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只是試圖說明「日耳曼」這個詞是怎麼用岔的。
再重複一次,德意志人是日耳曼人的一種。
5、 雅利安人(Aryan race)
雅利安人這個概念來自古代印度,,最早是用來描述操古代印度- 伊朗語言的人。到18世紀的歐洲,雅利安這個概念被用來泛指所有操印歐語言的人(印伊語言是當時已知最古老的印歐語言)。按照當時這個標準,從凱爾特人到伊朗人到俄羅斯人到說巴基斯坦旁遮普語和阿富汗普什圖語的人都是雅利安人。
用這個概念去理解現在公眾話語(包括文學、電影、當代歷史紀錄片之類)中出現的即納粹對「雅利安」的概念是錯誤的。
納粹基本是粗糙的借用了這個概念,然後進行了大幅修改,而且其中有許多不自洽的東西。
基本上,納粹的種族理論學者認為,雅利安人 = 德意志人(Deutsche) + 日耳曼人(Germanic people),即北歐人(Nordic people)。
這其中也有一些過程。
例如,早期的納粹種族理論家Hans Guenther繼承過去一兩百年歐洲種族主義論的基調,認為歐洲人是最高級的;然後,又認為歐洲種族又包括了幾個分支,即北歐人(Nordic)、地中海人(南歐)、阿爾卑斯人(中歐)、迪納拉人(東南歐人)、波羅的海以東的人(斯拉夫人)。當時認為所謂的德意志人(居住在德意志國家的操德意志語的原住民)實際上是包含了以上各種種族的。但是北歐人還是不少。作為一個整體德意志人的北歐屬性是很強的。這是「北歐主義」的理論雛形。
1933年德國內務部的內部文件還是將所有非猶太人歐洲人(即包含了前述若干歐洲人的子種族)都視為雅利安人的。
但納粹在隨後的工作就是把雅利安人的範圍不斷縮小。
一方面是列黑名單,猶太人和閃米特人不用說了。歐洲人裡,首先是斯拉夫人。納粹認為斯拉夫人是次人,是非常原始落後的種族,當然不能稱為雅利安人。讀者可能記得,雅利安人最早在語言學裡是指操印歐語的民族。斯拉夫語族就是印歐語系的分支。所以斯拉夫人應該是雅利安人啊。納粹認為不是。而且非但不是,斯拉夫人還是次人(subhuman)。把斯拉夫人貶低的目的就是為了為德意志帝國向東侵佔斯拉夫人的土地提供理論依據和道德依據。這個向東推進領土的議程早就寫在希特勒《我的奮鬥》的小書裡面。
然後是白名單。到1935年的《紐倫堡種族法》,雅利安人的範圍已經被縮小和名學到德意志人或有親密血緣關係的民族(German or related blood),這個定義即日耳曼人 / 北歐人(Nordic)。
芬蘭人不說印歐語,說的是烏拉爾語系裡面的語言(還有一個國家即匈牙利)。但芬蘭人看上去北歐屬性很強,也反蘇聯,就被納粹納入到北歐種族裡。
義大利是盟友,但南歐特點太明顯,頭髮和膚色都很黑,和北歐人長得太不像。希特勒只能接受說義大利北部是比較雅利安的,南部就不行了。
所以,納粹說的「雅利安」和18-19世紀歐洲語言學和民族學歷說的雅利安是兩回事。
納粹說的雅利安基本就是德意志人和其他日耳曼人(German and other Germanic people)。
希望以上幾條將這幾個概念說清楚了。
本文寫於2018年2月17日。
圖片授權:Unsplash相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