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筆觸】當摩登不再摩登:澳門戲院的百年興衰

2021-02-07 匯澳傳媒RECAP853

50年代是澳門影業的黃金年代,但隨著科技發達,加上地皮有價,最終還是在90年代步入衰落。 


現已變作高級時裝店的平安戲院原址,門前仍傍留著可口可樂的廣告牌。<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1888年10月,路易斯.普林斯在(Louis Prince)在法國的奧克伍德農莊,用一部單鏡頭攝影機拍下一段約2秒長,名為《朗德海花園場景》的短片,自此「電影」一物成為了日後人類最重要的娛樂手段之一。


澳門縱是小地方,但憑著中西交匯的特殊地利,一直都是世界舞臺的中心,因此當電影成為西方的潮流新寵以後,澳門的第一間電影院亦在1915年開業。澳門的電影業在30年代,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而步入興盛,並在50年代迎來了黃金年代,直到90年代才相繼衰落。以前我們在追求娛樂,現在娛樂在追求客戶,在「摩登」不再摩登的今天,儘管「入戲院睇戲」這件事情早已被時代重新定義,但東方、樂斯、南灣、麗都、永樂這些被標記為集體回憶的名字,在都市記憶亦在快速消亡的時代裡依然在對抗遺忘。


昔日永樂戲院內的電影宣傳畫。<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在粵港澳地區,「電影院」與「戲院」這兩個概念經常混用,若要尋根究柢,前者顧名思義是專指播放電影的地方,而後者則可用於戲劇的演出,但澳門上世紀的電影院,一般是兩者兼而有之,並以「某某戲院」的方式來命名,其中有的是本身為戲院後來加裝電影播放設備,如清平戲院,而有的則是本身為電影院但在片源短缺時上演粵劇,如域多利戲院。


說起澳門的第一間,也是粵港澳地區的第一間的戲院,一般認為是開設於清同治14年(1875年)的清平戲院,該戲院是由澳門富紳王祿、王棣父子,根據時任總督蘇沙的指示斥資興建,取意「娛樂昇平」的清平戲院在當時名聲極高,乃至於其附近的街道亦以「清平」的字號為名,亦即今天的清平巷、清平街等。


清平直街今景,該處昔日是澳門著名的紅燈區。<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然而清平戲院本身乃是以演出粵劇為主,到了1925年才加設了電影放映的元素,而澳門俗稱「映畫戲」的早期無聲黑白電影,初出現時並沒有固定的放映場所,只是在酒樓等各式地方播放,至於澳門第一間嚴格意義上的電影院,則是在1915年於新馬路開業的域多利戲院。


昔日的域多利戲院,當年的「雪碧」還是叫作「是必利」。<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樓高兩層的域多利戲院以播放「映畫戲」起家,在30年代率先引入有聲電影,轟動全澳,當時更一度改名為「域多利有聲電影戲院」氣勢非凡,而後來更發展為一所設備先進的娛樂綜合體,在佔地不大的建築內,除了原有的電影院外,更加設了茶樓、娛樂場、舞廳、酒店、西餐室、甚至是泳池等設施,當時不只是澳門知名,更是省號馳譽,號稱「不夜天娛樂場」。


域多利總會的宣傳單,時間估計為60年代。<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上世紀50、60年代,澳門電影院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甚至連人口稀少的氹仔亦開設了電影院(即海寶電影院,舊址至今仍在),儘管當時電影業蓬勃發展,但澳門的第一間電影製作公司,蔡氏兄弟(澳門)影業有限公司卻是遲至80年代方才出現,而長久以來,澳門的電影院都是以向香港的影業公司租貸影片的方式取得片源,即行內俗稱的「排片」。


昔日澳門眾多電影院的票價都是大同小異,但當然座位寬敞舒適,環境雅潔衛生的電影院會較受歡迎,然而實際上,電影院之間的競爭主要是來自不同的片源。由於澳門的電影院「排片」的緣故,因此每間電影院放映的電影都有所不同,除了一些在香港聯線上映的熱門電影外,澳門鮮少有兩間戲院會映同一部電影。


澳門電影票價變化。<資料來源:周聖來>


在此情況下,有部份電影院在排片上發展出自身的定位,例如1957年開業的永樂戲院就較多播放國產片,而香港在50、60年代曾經禁止播國產片,導致不少港人來永樂看電影,名嘈一時;而強勁音響,擁有60呎大銀幕及1600座放映大廳的南灣戲院,則偏好西方電影和港產片,許氏兄弟的《半斤八兩》、《賣身契》,還有謝夫布烈治(Jeff Bridges)出演的《金剛》都更在南灣戲院上演,至於早於1931年就已開業的國華戲院,在70年代以後則以播放風月片為主。


國華戲院,隱約可見門前風月電影的廣告。<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入戲院睇戲」在過去一段長時間中,一直是澳門人的主要消遣方式之一,在70年代以後,娛樂逐漸隨著科技的發展而豐富起來,但即使電影的攝製技術亦不斷提高,相繼出現了彩色電影、立體聲、特技效果等,然而日新月異的娛樂項目,令電影不再是澳門平民娛樂的唯一選項,加上社會環境的轉變,令澳門的電影業最終在90年代大幅萎縮。到了2000年以後,不算2001年才開業的觀光塔戲院,就只剩大會堂、永樂、麗晶(2001年結業)和翡翠(2003年結業)4家戲院了。


域多利戲院的電影票,要價4元,在當時可不便宜。<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對電影業衝擊最大的,當數免費電視的出現。香港電視集團於1967年成功投得由港英政府發出的地面電視廣播牌照,以「無線電視」的名義提供免費電視服務,自此每戶一臺的電視機,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電影的作用;另一方面,對於定價相對較高的電影門票,盜版VCD的販賣以及正版VCD的租賃都對電影票房造成了沉重打擊,而且比起在電影院走動動輒都妨礙到人或被人妨礙的環境,一家大小或三五知己在家觀賞電影似乎來得更舒適自在。


經營困難自然是令電影院退場的重要推力之一,但當70、80年代澳門的經濟隨工業發展而開始起步之際,多半位處在旺區,經營環境日漸困難的電影院,成為了發展商所覷覦的目標,例如位處新馬路中心地帶域多利戲院,在1971年電影市道下滑之初,就已率先賣給財團,現時該址已拆卸重建為大豐銀行;又如同處新馬路黃金地段的平安戲院,原址仍在,但早己變成了以遊客為目標的高級時裝店。


平安戲院原址,至今仍在,近年有團體提出保育要求。<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細數過去百年,澳門這麼一個彈丸之地曾經出現過的戲院就達到29家之多,算上近年新開的戀愛電影館,現時可供市民觀賞電影的場所也只有5家。今天,不但電影不再是摩登的玩意,就連《摩登保鏢》的許冠傑、《逃學威龍》的周星馳也都隨年月老去,而近年出現在銀幕上的面孔,能叫得出名字的已經沒有太多個。


許氏兄弟作品,《摩登保鏢》。<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在時代的宏觀答案面前,事物的興起與沒落已經沒有太多的悲喜,但只怕路還在走,老去的我卻留在路上的某處看著前方遠去,人總是念舊的動物,又聽說政府近年好像大力支持澳門電影的發展,許多不認識的人都爭著把那短促誇張的微電影放到銀幕上去,澳門電影業的前路會如何?誰知道呢。

 

<採編:Franky>




【城事筆觸】多憂多患多神 卻樂天知命的印度人

【遊情日誌】同裡古鎮:三千繁華中的一瓢靜好

【動城事】2017 「路環巡禮」《光輝路環四月八》參與者感言


相關焦點

  • 【城事筆觸】清茗雅韻 緣說澳門三大茶樓
    二十年世紀以降,由於澳門的特殊地位及內地的政治局勢,國內不少身懷技藝的人士移居來澳,催使澳門百業騰飛,而靠近內港、店肆林立的十月初五街,就有三家裝潢精雅,頗具規模的典型廣府茶樓鼎足而立,雄視市街。當中最為恢宏者,當屬正對門口,由具有「百粵美食第一人」之譽的清末名人江孔殷手撰,紅底大書「六國飯店」四字的招牌,此外還有南海官學書記任元熙、清末思想家章炳麟、南京政府海軍部長張之英,以及學界領袖梁彥明等名流佳士,亦曾在六國留墨。
  • 【城事筆觸】小城記憶 澳門街邊理髮檔
    澳門三角花園附近仍然有3檔澳門僅存的街邊理髮檔,隨著時代變遷,他們或許會被淘汰、消逝,但留存下來的記憶,都將是澳門發展的種種見證。
  • 【城事筆觸】青山有恨 淪為廢丘的青洲山
    鴉片戰爭期間,青洲山屬於清軍前山寨所轄,當是時,英軍炮轟澳門北面的關閘,珠江一帶的廣東水師發兵拒守,青洲山在此役中亦作為水師船的支援據點,成為戰線的一部分;爾後因為中國積弱,清軍駐兵退出青洲山,葡人在因而據之,在此處架設炮臺碉堡,劃作軍事用地並派兵駐防,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方始解禁。
  • 【動城事】澳門足球同樂日2017
    ‍‍‍‍為培養本澳兒童對足球運動的興趣,澳門足球總會於2017年7月9日假氹仔奧林匹克運動場,舉辦足球同樂日及「草根足球」活動,希望透過活動發掘具潛質的小球員
  • 曾經聞名港澳的永樂戲院,您還記得嗎?
    永樂戲院是澳門大型戲院,1952年由何賢集資興建。早期有座位800個,放映國產電影,經常滿座,曾放映國產名片《白毛女》、《團結起來到明天》,50—60年代聞名港澳。當時,港英政府不準在香港放映國產片,因此大批港客專程來永樂戲院觀賞。說起來,永樂戲院是澳門現存曆史最悠久的戲院。座位共1,160位。
  • 當年今日 | 平安戲院開幕地址是...你常經過的那邊!
    🍾 86年前的今天,平安戲院開幕,初期取名「卡爾登」,至開業才易名「平安」,屬「聯合兄弟有限公司」。首映西片《風流寡婦》,為取吉兆,改戲名為《風流貴婦》。🎞 平安戲院是放映美國電影公司攝製的影片專線之一,也首映粵語、國語電影,屬首輪影片放映戲院。
  • 皇都戲院恐被收購 街坊細訴美好回憶
    「扶手電梯好巴閉」 李小龍戲排長龍  1962年開業、歷逾半世紀的「利昌士多」見證本港電影業興衰,由上世紀60年代市民排長龍購票,直至90年代電視入屋,戲院生意開始走下坡。  黎老闆憶述,「當時皇都戲院設置扶手電梯好巴閉!」吸引不少市民特意試乘,當時全港只有中環萬宜大廈設有扶手電梯。戲院的大舞臺吸引很多外地歌舞團來港登臺。
  • 澳門美食│你所不知的澳門街頭小食
    點擊上方的 "澳門活動"關注澳門最新活動推送的公眾號除了葡撻和豬扒飽,你還知道澳門多少美食?
  • 澳門牛雜原來跟內陸的不一樣!!
    介紹的幾家在澳門是人竟皆知很火的哦,有遺漏的歡迎吃貨補充(以下提供的公交路線以澳門巴士公司出示為準)
  • 「澳門歌王」黃偉麟:有祖國當老大,澳門沒什麼好害怕
    編者按: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即將臨近,社會各界人士用自己的行動為澳門送上祝福。近日,澳門歌手黃偉麟接受中新社專訪,他於今年創作新版歌曲《澳門夢》獻禮澳門回歸20周年。這位曾登上1999年回歸晚會的「澳門歌王」,對於回歸後的20年,究竟有著怎樣的感受?
  • 香港首部動物保護大電影——「毛俠」澳門慈善場本月26日舉行!
    當有狗狗需要救援時,四人就立即仿如蝙蝠俠一樣出動救狗。戲中的三個單元均講述「毛俠」的救狗經歷,當中他們遇上不少難關,如食狗肉疑雲、投訴惡霸及虐狗婆婆,更見證了一段人狗之間的深刻友誼。過程中的種種,令人感嘆其實救狗不難,最難是解決人的問題…
  • 【文化頭條:下一站澳門――那些把世界收錄在速寫簿的旅人】
    1838年9月,29歲法國畫家的奧古士丁・博爾傑(Auguste Borget,1808-1877)首次踏足澳門。他的環球之旅已開始了兩年,在遊歷了北美洲和南美洲多個國家後,又花了4個月橫渡太平洋來到了中國。除了澳門,他也遊走香港、廣東、福建等南海沿岸地區。今期【文化頭條】將帶大家來認識一下這位來澳門寫生的法國畫家。「天主聖名之城」似乎對他產生了莫大的吸引力。
  • 【城事筆觸】富記粥品結業,我們到底在懷念甚麼?
    我在澳門長大,它在澳門經營,我之前沒光顧過它,它也沒妨礙過我,就是這樣而已。<圖片來源:Ifeel> 不算逃避現實的問題,懷舊的確是件充滿魅力的事,但在網絡不斷普及之下,情感「均質化」的問題已經無法忽視,放在富記結業的事件上看,即使是從沒或鮮少來富記吃粥的年青人,也會受到這種近乎頹廢的氛圍所渲染,明明是年少不知愁,但為了證明自己身在懷舊這種社會主流中,面對沒有感受的事也得假裝成無限感傷,存在感就像是毒品讓人飄飄然彷彿陷入了一種為懷舊而懷舊的集體迷幻之中
  • 去澳門,一定要做最愜意的10件事
    威斯汀在澳門,是為數不多靠近海岸綫的酒店,什麼時候來海邊曬個日光浴,心情都美美的。小資情調和浪漫情懷在這裡凸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舉行婚禮,還是與情人漫步在海邊林蔭大道,亦或是露天泳池享受陽光,都是最浪漫的事。
  • 慶祝澳門回歸16週年大型音詩畫舞臺劇《蓮花頌》,2015.12.2,澳門永樂戲院晚上八點上演.
  • 夜遊世遺訪尋澳門娛樂業的流金歲月
    ,帶領參加者在夜幕下漫步澳門歷史城區,講述澳門娛樂事業的歷史變遷,配合「社區旅遊發展計劃」,與市民一同追隨昔日澳門的經濟命脈。流金歲月」將由文物大使引領,由盧家大屋出發,途經仁慈堂、新中央酒店、域多利戲院舊址、福隆新街,並在德成按結束,訪尋澳門娛樂事業的發展歷程。
  • 當文青遇見澳門,這幾個地方立刻亮了!
    想不到在摩登時尚、萬般繁華的澳門,竟有如此寧靜可愛之處。在望德堂區瘋堂斜巷的盡頭,隔院對望的兩幢葡式建築,雖然樓高只有兩層,但黃色的外牆,暗紅的木葉窗,加上院子裡兩棵蒼勁的老樟樹和一口古井,給人的感覺古樸而安寧。 相傳早在一百多年前,這裡是澳門自梳女(終身未嫁)居住的地方,後來成為一所女性專屬的老人院,由澳門仁慈堂管轄。
  • 我們在青年路,實現了一場摩登探索
    要找一個地方,既能觸碰流逝百年的歷史痕跡,又能觀看日益發展的現代時尚,漢口大概是武漢唯一的答案。在這裡,摩登不再是詞彙,而是看得見的生活。 時尚不只是口號,生活方式才是摩登的表達。如果說漢口是時尚集合站,那麼青年路,就是多元化的中心。我們在這裡,看到了大相逕庭的生活方式,也找到了截然不同的「時尚」。
  • 「當設計遇見藝術」,紅谷創業園助推澳門文創發展
    珠海市建築裝飾設計協會主辦的藝術設計年會昨日在珠澳跨境工業區港珠澳紅谷創意產業園舉行,港珠澳紅谷創意產業園負責人肖琳瑋表示,紅谷創意產業園自去年四月招商,至今創業園入駐率達八成,當中包括六家澳門企業,期望藉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契機,吸引更多港珠澳的創新技術團體及工作室進駐,透過產業園的平臺優勢,助力文創設計企業孵化,推動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