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是澳門影業的黃金年代,但隨著科技發達,加上地皮有價,最終還是在90年代步入衰落。
現已變作高級時裝店的平安戲院原址,門前仍傍留著可口可樂的廣告牌。<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1888年10月,路易斯.普林斯在(Louis Prince)在法國的奧克伍德農莊,用一部單鏡頭攝影機拍下一段約2秒長,名為《朗德海花園場景》的短片,自此「電影」一物成為了日後人類最重要的娛樂手段之一。
澳門縱是小地方,但憑著中西交匯的特殊地利,一直都是世界舞臺的中心,因此當電影成為西方的潮流新寵以後,澳門的第一間電影院亦在1915年開業。澳門的電影業在30年代,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而步入興盛,並在50年代迎來了黃金年代,直到90年代才相繼衰落。以前我們在追求娛樂,現在娛樂在追求客戶,在「摩登」不再摩登的今天,儘管「入戲院睇戲」這件事情早已被時代重新定義,但東方、樂斯、南灣、麗都、永樂這些被標記為集體回憶的名字,在都市記憶亦在快速消亡的時代裡依然在對抗遺忘。
昔日永樂戲院內的電影宣傳畫。<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在粵港澳地區,「電影院」與「戲院」這兩個概念經常混用,若要尋根究柢,前者顧名思義是專指播放電影的地方,而後者則可用於戲劇的演出,但澳門上世紀的電影院,一般是兩者兼而有之,並以「某某戲院」的方式來命名,其中有的是本身為戲院後來加裝電影播放設備,如清平戲院,而有的則是本身為電影院但在片源短缺時上演粵劇,如域多利戲院。
說起澳門的第一間,也是粵港澳地區的第一間的戲院,一般認為是開設於清同治14年(1875年)的清平戲院,該戲院是由澳門富紳王祿、王棣父子,根據時任總督蘇沙的指示斥資興建,取意「娛樂昇平」的清平戲院在當時名聲極高,乃至於其附近的街道亦以「清平」的字號為名,亦即今天的清平巷、清平街等。
清平直街今景,該處昔日是澳門著名的紅燈區。<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然而清平戲院本身乃是以演出粵劇為主,到了1925年才加設了電影放映的元素,而澳門俗稱「映畫戲」的早期無聲黑白電影,初出現時並沒有固定的放映場所,只是在酒樓等各式地方播放,至於澳門第一間嚴格意義上的電影院,則是在1915年於新馬路開業的域多利戲院。
昔日的域多利戲院,當年的「雪碧」還是叫作「是必利」。<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樓高兩層的域多利戲院以播放「映畫戲」起家,在30年代率先引入有聲電影,轟動全澳,當時更一度改名為「域多利有聲電影戲院」氣勢非凡,而後來更發展為一所設備先進的娛樂綜合體,在佔地不大的建築內,除了原有的電影院外,更加設了茶樓、娛樂場、舞廳、酒店、西餐室、甚至是泳池等設施,當時不只是澳門知名,更是省號馳譽,號稱「不夜天娛樂場」。
域多利總會的宣傳單,時間估計為60年代。<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上世紀50、60年代,澳門電影院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甚至連人口稀少的氹仔亦開設了電影院(即海寶電影院,舊址至今仍在),儘管當時電影業蓬勃發展,但澳門的第一間電影製作公司,蔡氏兄弟(澳門)影業有限公司卻是遲至80年代方才出現,而長久以來,澳門的電影院都是以向香港的影業公司租貸影片的方式取得片源,即行內俗稱的「排片」。
昔日澳門眾多電影院的票價都是大同小異,但當然座位寬敞舒適,環境雅潔衛生的電影院會較受歡迎,然而實際上,電影院之間的競爭主要是來自不同的片源。由於澳門的電影院「排片」的緣故,因此每間電影院放映的電影都有所不同,除了一些在香港聯線上映的熱門電影外,澳門鮮少有兩間戲院會映同一部電影。
澳門電影票價變化。<資料來源:周聖來>
在此情況下,有部份電影院在排片上發展出自身的定位,例如1957年開業的永樂戲院就較多播放國產片,而香港在50、60年代曾經禁止播國產片,導致不少港人來永樂看電影,名嘈一時;而強勁音響,擁有60呎大銀幕及1600座放映大廳的南灣戲院,則偏好西方電影和港產片,許氏兄弟的《半斤八兩》、《賣身契》,還有謝夫布烈治(Jeff Bridges)出演的《金剛》都更在南灣戲院上演,至於早於1931年就已開業的國華戲院,在70年代以後則以播放風月片為主。
國華戲院,隱約可見門前風月電影的廣告。<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入戲院睇戲」在過去一段長時間中,一直是澳門人的主要消遣方式之一,在70年代以後,娛樂逐漸隨著科技的發展而豐富起來,但即使電影的攝製技術亦不斷提高,相繼出現了彩色電影、立體聲、特技效果等,然而日新月異的娛樂項目,令電影不再是澳門平民娛樂的唯一選項,加上社會環境的轉變,令澳門的電影業最終在90年代大幅萎縮。到了2000年以後,不算2001年才開業的觀光塔戲院,就只剩大會堂、永樂、麗晶(2001年結業)和翡翠(2003年結業)4家戲院了。
域多利戲院的電影票,要價4元,在當時可不便宜。<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對電影業衝擊最大的,當數免費電視的出現。香港電視集團於1967年成功投得由港英政府發出的地面電視廣播牌照,以「無線電視」的名義提供免費電視服務,自此每戶一臺的電視機,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電影的作用;另一方面,對於定價相對較高的電影門票,盜版VCD的販賣以及正版VCD的租賃都對電影票房造成了沉重打擊,而且比起在電影院走動動輒都妨礙到人或被人妨礙的環境,一家大小或三五知己在家觀賞電影似乎來得更舒適自在。
經營困難自然是令電影院退場的重要推力之一,但當70、80年代澳門的經濟隨工業發展而開始起步之際,多半位處在旺區,經營環境日漸困難的電影院,成為了發展商所覷覦的目標,例如位處新馬路中心地帶域多利戲院,在1971年電影市道下滑之初,就已率先賣給財團,現時該址已拆卸重建為大豐銀行;又如同處新馬路黃金地段的平安戲院,原址仍在,但早己變成了以遊客為目標的高級時裝店。
平安戲院原址,至今仍在,近年有團體提出保育要求。<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細數過去百年,澳門這麼一個彈丸之地曾經出現過的戲院就達到29家之多,算上近年新開的戀愛電影館,現時可供市民觀賞電影的場所也只有5家。今天,不但電影不再是摩登的玩意,就連《摩登保鏢》的許冠傑、《逃學威龍》的周星馳也都隨年月老去,而近年出現在銀幕上的面孔,能叫得出名字的已經沒有太多個。
許氏兄弟作品,《摩登保鏢》。<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在時代的宏觀答案面前,事物的興起與沒落已經沒有太多的悲喜,但只怕路還在走,老去的我卻留在路上的某處看著前方遠去,人總是念舊的動物,又聽說政府近年好像大力支持澳門電影的發展,許多不認識的人都爭著把那短促誇張的微電影放到銀幕上去,澳門電影業的前路會如何?誰知道呢。
<採編:Franky>
【城事筆觸】多憂多患多神 卻樂天知命的印度人
【遊情日誌】同裡古鎮:三千繁華中的一瓢靜好
【動城事】2017 「路環巡禮」《光輝路環四月八》參與者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