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同盟起草了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從此,一個共產主義幽靈就飄蕩在了歐洲的上空,引領無產階級為了爭取自己的權利而不斷奮鬥。2018年,作為紀念建黨97周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和《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的獻禮之作,由西安話劇院重新編排的大型話劇《共產黨宣言》,緊密結合當今共產黨人在理想信念等方面所面臨的新形勢、新課題,詮釋了一部「現實版」的《共產黨宣言》。
話劇《共產黨宣言》是由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文工團原創排演,主創陣容強大,由著名編劇唐棟、蒲遜執筆,所以該劇的背景是1927年12月11日發生在廣州,由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人領導的廣州起義(與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並稱為三大起義),講述了起義失敗後,面對國民黨的追殺,女共產黨員林雨霏在街頭躲避敵人追捕,被思想進步的女學生鄺梅搭救並帶回家中。然而,讓林雨霏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來到了自己和前夫鄺兆年曾經的家。於是,一個理智與情感交鋒、一波三折又險象環生的故事便由此展開。
這部話劇優缺點並存。缺點一方面在於太過於戲劇化,與現實聯繫不深,真實感不夠,另一方面在於對細節把控不夠,如劇中那副對聯「涵養生浩氣,敦行世家風」的平仄不對,林雨霏的兒子在囚牢中審訊她的時候,一個人單獨提審,與訊問程序不符合吧!
優點在於這部話劇將那個時代下每一個選擇的信仰都展現出來。林雨霏有她革命的追求,可以為了他人的幸福犧牲自己的幸福;鄺兆年有他實業救國的信仰;林雨霏的兒子讀過黃埔軍校,擁有三民主義的信仰;而同樣讀過黃埔軍校的沈處長,則在社會的洗禮下走向了黑暗,靠殺共產黨員上位;還有鄺梅在追求著共產主義,她的母親追求著世俗的財富……在那樣一個血與火的年代,每一個人都在時代面前作出了自己的選擇,時好時壞,功過是非,只能留待後人評判了。
雖然時代不同,但是太陽底下沒有新事,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同樣面臨著選擇,如何選擇自己的信仰才能無愧走完的一生,這需要我們清醒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