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宋江雲 刁凡超 實習生王媛媛 發自新疆、江西
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在南昌的民族團結故事。澎湃新聞記者 賴鑫琳 馬作鵬 攝 編輯 崔彩雲 實習生 王佳晨 胡思奇(04:10)
阿卜杜拉一家人與遠在新疆和田的母親視頻通話。 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鵬 圖
一封從千裡之外寄回的家書,讓遠在中國西部邊陲的貧困山村喬坎吉勒格村,這陣子突然熱鬧起來。
喬坎吉勒格村坐落於喀喇崑崙山北麓、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隸屬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扎瓦鎮。
如今,喬坎吉勒格全村人都知道,從村裡走出去創業的阿卜杜拉•吾拉西木(以下簡稱「阿卜杜拉」),在江西南昌,不僅生意做得好,開了餐飲公司,帶動了32名家鄉人就業;還樂於助人,多次幫助困難群眾、孤寡老人和殘障人士,給他們送去羊肉和慰問金。
「……民族團結一家親,我的理解是大家都要拿出真心,作為少數民族的一員,學會感恩很重要。」村支書吾普爾•麥提圖爾蓀拿著阿卜杜拉寫給母親的家書,在村委會念給村民們聽。
15年前的秋天,阿卜杜拉帶著老婆從新疆坐了五天五夜的火車,來到南昌這座陌生的城市,在火車站擺攤賣葡萄乾和核桃,起初他們在南昌一個人也不認識;15年後,經歷打拼和朋友的幫助,阿卜杜拉在南昌事業小有成就,開了一家餐飲公司,旗下有11家烤肉餐廳、10個攤點。如今他把家也安在南昌,老婆和大兒子幫忙打理餐廳,小女兒在南昌上小學,一家六口有四人長期生活在南昌。
「這些年,如果沒有漢族兄弟的幫助,我在南昌什麼都幹不成,更不要說開餐廳當老闆了……我們喜歡南昌。」阿卜杜拉說,現在在南昌有一幫漢族朋友,他們對我家都很熱心,如今南昌就是我的第二個家。
「以前,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南昌很多朋友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我內心非常感恩。」阿卜杜拉說,如今自己日子過好了,也想跟南昌的朋友一樣幫助他人。
阿布拉江的母親庫宛妮薩•艾合麥提。 澎湃新聞記者 賴鑫琳 圖
40塊錢「闖」南昌
南昌市西湖區廣東東路210號,阿卜杜拉開的新疆阿布拉江燒烤王餐廳總店就位於此。
每天下午2點,營業後餐廳就會響起別有民族風情的音樂,餐廳的維吾爾族夥計在門前忙碌地現做著饢餅,時不時有過往的人們駐足停留。
阿卜杜拉的燒烤王餐廳主要做的是夜宵生意,餐廳從白天的下午2點一直營業到第二天的凌晨五六點。夜晚是阿卜杜拉一天中最為忙碌的時候,餐廳的顧客一茬接一茬。霓虹燈下的他個頭不高,身材消瘦,卻顯得十分精幹。
今年是阿卜杜拉來到南昌的第15個年頭。2002年9月,28歲的阿卜杜拉和妻子茹則妮薩罕•扎克爾從老家坐了五天五夜的火車來到南昌。一下火車,看到南昌火車站廣場人很多,阿卜杜拉和妻子都很高興,覺得之前在南京結識的那位南昌朋友沒有說謊話。
庫宛妮薩•艾合麥提(中)和兒子阿卜杜拉·吾拉西木視頻對話。 澎湃新聞記者 賴鑫琳 圖
在來南昌之前,阿卜杜拉曾在南京的中央門客運站廣場擺攤,賣了三年的葡萄乾和核桃。阿卜杜拉的漢語也是從南京做生意起步的,一開始他只會說一句「兩塊錢一兩」,後來慢慢地學了一些其他詞彙。
擺攤期間,他認識了一位在中央門客運站開摩的的南昌朋友。後來由於中央門客運站廣場環境整治,他的生意沒法繼續。那位開摩的的南昌朋友跟他說:「兄弟,南昌火車站是重點站,火車站廣場人特別多,你可以去南昌繼續賣葡萄乾。」
當時,阿卜杜拉也是帶著半信半疑的心態來到南昌。由於從新疆發過來的葡萄乾滯後到達,沒有收入來源的阿卜杜拉夫婦愣是靠身上僅剩的40元錢撐了三天:一個燒餅掰成兩份吃,睡按小時計費的床位。
「三天後,葡萄乾到了南昌,我們就開始慢慢掙錢,比剛來的時候好一點了。」阿卜杜拉回憶初到南昌創業時的艱辛說道,好在滯後的320斤葡萄乾趕上了國慶假期,飽滿味甜的葡萄乾一售而空。
從那以後,阿卜杜拉夫妻倆就開始在南昌火車站附近做起了賣乾果的生意。
「當時,在火車站賣東西的新疆人少。來往的旅客看我從大老遠的新疆來不容易,每次買東西都不還價、還多買,買完後還說聲『謝謝』。要知道,在我們那付錢買東西是不用說『謝謝』的。那一刻,我的內心很溫暖,覺得來南昌是來對了。」阿卜杜拉說。
南昌每年的9月份到來年的4月份,天氣涼快,雨水較少,適宜乾果銷售,這段時間是阿卜杜拉做生意的「黃金期」。起初的四年間,他都只在南昌做半年生意。刨去日常開銷,半年下來,夫婦倆淨賺了4000元左右。
「家裡祖祖輩輩都是刨地的農民,當時半年就能賺三四千塊錢回家。」阿卜杜拉說,當時在村裡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阿卜杜拉與女兒阿依謝姆。 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鵬 圖
一波三折
每年的4月後,南昌的雨水開始增多,露天擺攤經常受阻,賣葡萄乾的生意也不好做,阿卜杜拉每年只能在南昌做半年的生意,另一半時間則是回新疆老家做點小生意。
「冬天賺錢,夏天花完。」阿卜杜拉說,在南昌半年賺的錢,在老家待半年後就都開銷掉了,每年這樣來回跑,也存不下什麼錢。
為了尋找新商機,2006年8月,阿卜杜拉將妻子留在南昌繼續賣葡萄乾,自己跑到周邊的浙江蕭山,轉行賣哈密瓜。
在浙江蕭山,阿卜杜拉發現旁邊河南大姐的山東煎餅生意特別好,常常有人排著隊買,而自己的水果攤一天卻只有三四個人光顧。阿卜杜拉便心生了向河南大姐學習做山東煎餅的手藝。
「河南大姐很熱心,看我不容易,沒有任何保留,盡心盡力教我。」阿卜杜拉心懷感激地說,學成後就回了南昌,和妻子支起了小攤,開始賣山東煎餅、玉米和茶葉蛋。
2007年回到南昌後,阿卜杜拉開始在南昌火車站廣場賣山東煎餅,煎餅的生意異常好。生意最好的時候,阿卜杜拉搞了5個三輪車賣山東煎餅,一個月賺1萬多元。
「2007年—2010年是我創業積累的關鍵時期。」阿卜杜拉回憶道。
可是好景不長,2009年下半年開始,南昌開始整治市容環境,阿卜杜拉擺煎餅的攤點所在的南昌市火車站是整治重點之一。剛開始,面對城管的撤攤要求,阿卜杜拉並不理解,和城管玩過一段時間「貓捉老鼠」的遊戲。
是時,時任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南站派出所警長的徐勇,是南昌火車站片區綜合整治小組公安方面的牽頭人。
「2007年,在火車站廣場巡邏的時候認識了阿卜杜拉,並建立了一定的信任關係。」徐勇說,整治小組的領導當時讓他去做下阿卜杜拉的思想工作。
「你在南昌這麼多年了,一直在馬路上擺攤設點,這也不是長久之計。你想要在南昌長久發展,必須要去找個店面。」徐勇跟阿卜杜拉說道。
徐勇耐心解釋相關政策,多次勸導,阿卜杜拉終於消除了疑慮。2011年,阿卜杜拉開始著手尋找店面。阿卜杜拉在鐵路七村找到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店面,但是房東有顧忌,不願意將店面出租給阿卜杜拉。於是,阿卜杜拉又找到徐勇。
「阿卜杜拉在南昌這麼多年,老婆小孩都在南昌。他和漢族人相處得很好。你把店租給他,如果有任何的問題,你直接來找我,我會給你處理。你不要害怕,他不是壞人。」徐勇近日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回憶當時的情形,「從民族團結的角度來說,我們作為漢族人,應該去幫助少數民族解決實際困難。」
在徐勇的擔保下,阿卜杜拉最終如願以償租下了店面,開始做起烤羊肉的生意。自此,阿卜杜拉的生意才算走上正軌。同時,阿卜杜拉也與徐勇結下深厚的情誼,他稱呼徐勇為「警察兄弟」。
「徐勇多次和我說,要合法誠信經營,做出新疆人的品牌。」提起這個「警察兄弟」,阿卜杜拉非常感激。
入夜,阿卜杜拉的燒烤店門前食客絡繹不絕。 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鵬 圖
良心經營穩步發展
位於鐵路七村僅有15平方米的店面,是阿卜杜拉開的第一家有門店的燒烤店。起初,燒烤店叫「新疆阿布拉江烤肉」。
「之所以叫做阿布拉江,是因為本人的名字太長叫不過來,南昌的朋友都叫我阿布拉江,叫習慣了。」阿卜杜拉笑著解釋說道。
「按道理賣烤羊肉的生意應該比賣煎餅的生意好,而周邊開的烤羊肉生意並不太好,難道南昌人民不喜歡吃烤肉?」開店之初,阿卜杜拉一直在思考。後來,經過了解發現,是大家對肉質的安全不放心,擔心賣的烤串不是新鮮的羊肉做出來的。
於是,阿卜杜拉立馬跑到浙江義烏,買了兩隻活羊回南昌。活羊運回南昌後,在燒肉店前當場宰殺。果然,生意一下子好了起來,一隻羊一天就賣完了,這大大增強了他對燒烤生意的信心。
「現宰、現切、現烤、現賣」成為阿卜杜拉燒肉店的招牌。之後,阿卜杜拉的生意越做越大。他除了經營鐵路七村的門店外,還在南昌工學院搞了一個大排檔。2013年,阿卜杜拉一年賺了20多萬元。
後來,在南昌市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阿卜杜拉擁有了自己的定點屠宰點。在屠宰場統一圈養、統一宰殺,避免當街屠宰影響市容,嚴格把控羊肉品質。
阿卜杜拉店裡的烤肉攤。 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鵬 圖
「賣通過檢疫的羊肉,賣得放心,大家吃得也放心,讓我在這兒更能站穩腳跟。賺了兩三萬就開個店。」阿卜杜拉說,慢慢地就在南昌開了十來家店,2016年自己想開一家大一點的總店。於是,2016年12月份,在西湖區廣東東路210號開了「新疆阿布拉江燒烤王餐廳」。
開了總店後,2017年2月16日,阿卜杜拉又註冊成立了南昌阿布拉江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目前,阿卜杜拉在南昌開了11家有店面的燒烤店,還有10個燒烤攤點,常年在燒烤店工作的新疆人有32名。
「開的餐廳名字比自己的真名還叫得響。」阿卜杜拉笑著說。
除了食材嚴格管理外,阿卜杜拉管理員工也有一套標準。每個星期,他都會組織員工召開例會,主題一般是本分經營、民族團結等方面的內容。阿卜杜拉現有員工32名,都是來自新疆的家鄉人,多數不會漢語。
在例會上,阿卜杜拉會組織大家學習一些簡單交流的漢語。阿卜杜拉要求他的員工,客人來了,要說一句「您好」,不能說粗魯的話。
「客人來了,他的東西不要動」、「客人吃飯忘記的東西,要幫忙放好」、「客人來了說點20串,5串5串地上,沒吃那麼多,可以退錢,不要講什麼不吃不行」,這些原則阿卜杜拉在例會上經常強調。
阿卜杜拉的女兒阿依謝姆·阿卜杜拉。 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鵬 圖
受助與助人
阿卜杜拉在南昌事業的小有成就,除了自身的打拼外,還與身邊一幫熱心的南昌朋友幫助分不開。
「跟好人交朋友,你的花兒會盛綻。」阿卜杜拉在寫給母親的家書上,還引用這句維吾爾族的諺語,形容他在南昌15年的經歷。
2002年,剛來到南昌時,這座城市一切對他來說都是陌生的。不過,他在南昌交上的第一個漢族朋友,就是最初租房子給他的房東。
「房東人很好,看我們大老遠過來打工不容易,租房的時候給我們準備好了被子、枕頭、臉盆等。」阿卜杜拉說,後來我們開店做生意忙的時候,沒時間做飯吃,他會做好飯給我們送過來。
「其實我也沒有給他什麼特別大的幫助。」阿卜杜拉當初的房東呂庭楊說,都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阿卜杜拉一家人都很善良,有著一顆感恩的心。
後來,為了做生意方便,阿卜杜拉在鐵路三村重新租了房子。2007年起,阿卜杜拉和妻子都忙於在外面賣煎餅,沒時間照看三歲多的小女兒朱畢葉。開小賣部的鄰居羅國蓮就時常白天幫他們照看小女兒。
「那時阿卜杜拉夫婦白天做生意特別忙,就把小孩放在我店裡,晚上回來再把小孩接回家;他們回家一般都比較晚,我就會給朱畢葉洗頭洗澡洗衣服,就像自家多了一個女兒。」羅國蓮說,現在朱畢葉都喊我「羅媽媽」。
「現在阿卜杜拉一家和我們就像是走親戚一樣,他平時也會打電話讓我們去他店裡玩。」羅國蓮說,過節時還會送羊肉給我們,有時在南昌火車站進貨還會特意過來看看我們。
除了「警察兄弟」徐勇外,還有一些結識的漢族兄弟對阿卜杜拉的事業也幫助很大,南昌80後小夥子王磊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磊原來住在阿卜杜拉開的燒烤餐廳旁,經常去光顧阿卜杜拉的餐廳,時間一長兩人也成了朋友。阿卜杜拉要開新店,作為南昌土著的王磊會陪著他在大街小巷裡找店面;阿卜杜拉的新店開張,王磊會叫上一幫朋友去幫忙捧場。
後來王磊因糖尿病病變,眼睛做了一次大手術,治療花費十幾萬。阿卜杜拉得知後,立馬給了王磊近兩萬元急用。
「當時也沒說借,他拿著一沓錢,沒有用信封包著,阿卜杜拉當時說做生意忙沒時間去照看他,這些錢你先拿去用。」王磊回憶起這位維吾爾兄弟送錢救急的場景說道。
阿布拉江、茹則妮薩罕夫婦與鄰居羅國蓮(左二)、姜芙蓉(右三)。 澎湃新聞記者 宋江雲 圖
在南昌15年,阿卜杜拉結識了一幫漢族朋友,事業也因此蒸蒸日上。在收穫漢族朋友幫助的同時,他也真誠地回饋著這片土地。在南昌火車站擺攤時,遇到經濟困難的旅客,他會資助他們買火車票或客車票;在開燒烤王餐廳後,他會給家庭困難的新疆大學生提供店裡兼職的工作;遇到70歲以上的老人或殘疾人買羊肉,阿卜杜拉總會給他們便宜幾塊錢。
今年年初,在南昌市民宗局有關人員的陪同下,阿卜杜拉在青山湖區湖坊鎮墅溪社區看望慰問了五戶困難群眾,為他們送去羊肉和3000元慰問金。這五戶困難群眾中有孤寡老人、傷殘退伍老兵和重病返貧的居民。
之後,2月9日,阿卜杜拉又帶著6000元慰問金,來到安義縣新民鄉吊鐘村,看望慰問10戶困難群眾、孤寡老人和殘障人士。
「阿卜杜拉找到民宗局,希望能幫忙聯繫一些需要幫助的貧困戶。」南昌市民宗局副局長譚三國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之前都是南昌的兄弟朋友幫助他,現在自己的日子過好了,也想回饋之前幫助過他的人,但之前幫助過他的人,條件都比他好,所以他就想幫助南昌一些貧困戶。」
「我愛南昌,南昌是我的第二個家,不僅是我,我的孩子也這麼想。」阿卜杜拉說,小女兒取了一個漢族名字叫朱畢葉,今年在南昌市上小學三年級,如今她是家中的「大人才」,既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也會講地道的南昌話。有時小女兒還給他當老師,教他說漢語。
阿布拉江店內懸掛的「五十六個民族一家親」。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鵬 圖
「現在大家都講交往、交流、交融,我的想法是要想下一代生活好,就要從根子上即在文化上要多學習漢語。只有這樣,才能在祖國大家庭中生活得快樂幸福。」阿卜杜拉在給母親的家書中如是寫道。
在阿卜杜拉總店的餐廳,隨處可見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元素,牆壁重要位置上掛的是「56個民族大團結」的宣傳畫和「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的宣傳標語,每張餐桌上擺放著《民族知識小讀本》,就連餐巾紙盒上都印有民族團結的政策和標語。
「我的餐廳就是民族團結的宣傳窗口。」阿卜杜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接下來餐廳還計劃在所有的店裡招一些南昌本地的員工。
「以後新開的店,2個新疆人、2個南昌本地人,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吃飯,像一家人一樣,不分你我。」阿卜杜拉最後說道。
本期編輯 酈曉君
推薦閱讀
小夥拒絕讓座遭大媽怒懟,網友卻一邊倒地挺他:抵制道德綁架
細思極恐!大學保安深夜求女生「陪同」,竟是為了做這件事
長徵五號遙二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
茅臺學院畢業能直接進茅臺集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