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豐都有位小姑娘,家庭貧困的她,16歲就進入社會,到當地縣城打工,她當過服務員、做過銷售、也擺過地攤。之後通過特色美食麻辣雞撬開財富大門,20年辛苦耕耘,如今每年銷售20萬隻麻辣雞,年入2700萬元。
我們說的這位姑娘叫範淑英,小時候家裡很窮,16歲就進入社會,飽受打工的苦的她,立志要創業致富。
(一)擺地攤賣麻辣雞
在迷茫中,老公無意間給她做麻辣雞丁讓她找到了方向。
麻辣雞丁是一道很常見的美食。散養土公雞宰殺後加入老薑,花椒,桂皮,八角等調料一起煮煮熟後,把雞切成厚薄均勻的切片裝盤,再加調料拌勻就可以吃了。這道菜基本上當地人都做得來,之前沒有人通過做麻辣雞賺錢的。
範淑英卻在裡面看到了賺錢的機會。在學習到手藝後,她用1000元本錢開始擺地攤賣麻辣雞,剛開始生意並不怎麼好,一年下來也只是養家餬口。麻辣雞在當地很常見,口味差不多,用料大同小異,很長一段時間也就是個小買賣,大多是夫妻店在賣滷菜時順帶賣一下。
消費在不斷升級,人們的口味也在不斷的變化,只有創新才能冒出來!範淑英並不滿足於擺地攤,她一心想把產業做大,她要對傳統手藝進行改進,於是買了一大堆書回來琢磨,不斷地實踐、不停的品嘗,有時候嘴都麻木了。
通過不斷摸索,範淑英從上百種原料中精選出二十多種,她對口味進行改進,把原來單一的口味經驗豐富,有1個口味擴到10多個口味。還對刀工進行改進,做出來的麻辣雞不僅好吃還好看,這樣在當地也慢慢有了名氣。沒過多久,越來越多人跟風擺起了地攤,賣起了同款麻辣雞。
為了擺脫競爭,她轉型開專賣店,慢慢的年收入達到了100多萬元。
(二)自己養雞,掌握原料,贏得市場
然而,就在事業做的風生水起的時候,一場危機悄然來臨,而也正是這場危機,讓她又找到了一條生財之道。
傳統做麻辣雞講究的就是用散養的土公雞來做,這樣才地道。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站得住腳,你的原料很關鍵。隨著範淑英對土公雞需求量的增大,她發現買到真正的本地土公雞太難了。2012年的一天,範淑英決定養雞,自己把握原材料。
範淑英投資500多萬元建起了養殖場,每年出欄5萬多隻雞。由於它的原料有保障,做出來的麻辣雞品質更加穩定,這也讓她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市場。專賣店從最初的2家發展到10家,年銷售額也上升到1000多萬元。
(三)自建工廠,進行麻辣雞深加工
隨著麻辣雞的暢銷,範淑英開始不滿足本地市場,她想把產業做大,但麻辣雞保留的時間很短,沒辦法銷售到外地。為了把產品賣da更遠的地方,範淑英找到了濟南大學食品科學研究院副教授侯大軍,通過侯教授的指導,2016年,範淑英投資1700萬元建起了加工廠。
隨後又經過兩年多努力,利用現代食品加工技術,將麻辣雞的保質期延長到了9個月。這也讓範淑英的麻辣雞賣到了全國。現在範淑英通過深加工,把原本只是餐桌上的一道涼拌菜做成了休閒食品,通過按不同部位,分類來賣,滿足不同消費者,她就把麻辣雞從重慶賣到全國更遠的地方,年銷售額達到2700萬元。
二十多年的努力,範淑英通過不斷創新,在競爭當中贏得了市場,也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
大家好,我是向陽!農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關注我,農業路上,我們一起努力,向著太陽,迎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