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談禪讓,各家都不一,堯舜禪讓究竟是史實還是杜撰

2020-12-23 商洛小書生

「佩服瑤草駐容色,舜日堯年歡無極。」

「堯天舜日慶三多,鼓腹含哺遍地歌。」

像這樣直接讚頌堯舜時期的詩句和文章數不勝數,但要算最早讚頌堯舜的話語,還算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在《論語》中寫到:「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在這裡說到了堯可以「則天」,也就是取法於天的意思,後面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的尊號則天,來源也是出之於此。

但統觀孔子的所有言語中,都沒有提到有關堯舜禪讓之類的話語,那麼堯舜禪讓的說法,有關流傳了幾千年的禪讓制,到底是如何出現的呢?又如何被人們所接受的呢?

堯舜盛世

堯舜的神話傳說,主要起源於春秋,豐富於戰國。在這個周天子已經勢弱,各諸侯之間戰亂頻繁的時代,人們渴望能夠大一統,從而結束這種戰亂紛爭的局面。於是儒家墨家,根據一些流傳下來的故事,創造出了一個古代烏託邦式的太平幻想。

司馬遷根據《尚書·堯典》中有關堯的記載,再結合春秋戰國以來百家中有關堯舜的故事,進行了整理,讓堯舜時期的故事豐滿起來,內容主要包括:

1、「合和萬國」:結束諸侯割據的局面,締造統一的國家。  2、設立隸屬於中央的十二個州。(以後大禹又劃為九州。)  3、建立巡狩和朝覲制度。天子五年一巡狩(視察地方),州牧四年一朝覲(入朝向天子報告工作情況)。  4、「敬授民時」:制定統一的曆法,頒賜各地,百姓按季節安排勞動與生活。  5、自然災害由國家統一治理,命大禹治理了洪水。  6、統一音律和度量衡。  7、公布統一的刑法。  9、最高統治權力的更替,採取「傳賢不傳子」的禪讓制度。  10、「敷奏以言」:向天下宣告統一的政令。  11、「明試以功」:實行監察制,考察各地的政績。  12、「車服以庸」:實行獎勵制度,根據政績賞賜車馬服飾。  13、處治「四罪」:共工、驩兜、三苗、鯀;流放「四兇」:渾沌、窮奇、檮杌、饕餮(音濤鐵)。  14、起用人才:舉「八愷」、「八元」(十六個家族的拔尖人才)以及禹、后稷、皋陶等傑出人才。  15、設官分職:禹為司空、契為司徒……等等。

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有關大一統的太平盛世的藍圖。只有統一,才會有和平;只有和平,才會有秩序;只有秩序,才會有提高生產力,才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所以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時期,堯舜社會就成了人們理想中的盛世,不懈追求的目標。

堯舜原型

有關堯舜故事的梗概,大家已經都知道的非常詳細了。司馬遷在記錄堯舜時期事跡的時候,還是按照「擇其雅訓」這樣的原則,主要根據《世本》、《尚書》、《大戴禮記》、《孟子》、《墨子》中有關堯舜的記載,再整理而成,但歸根結底來說,堯舜還是出自神話中的人物。

有關堯的神話原型,已經不得而知。但在上世紀,古史學者顧頡剛、楊寬等人認為,堯的神話原型人物是顓頊,因為根據《國語·周語下》的說法,日、月、星辰等運行的秩序,都是顓頊提出來的。堯的存在,就是一個天帝向人帝,有關秩序的演變過程。

舜的神話原型,目前大都一致認為是帝嚳,也是《山海經》中提到的帝俊。因為舜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就是帝俊的兩個妻子羲和和常羲的轉化。按照山海經的說法,羲和生下了十個太陽,常曦生下來十二個月亮,而在《尚書·堯典》中,娥皇和女英都成了掌管天文曆法的官員。

禪讓制的起源

有關堯舜的典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禪讓制了。然而經過對歷史的研究,就會發現,在《論語》之前,從來沒有任何典籍出現過有關堯舜的記載。

但是《論語》中,孔子只是在極力的讚美堯舜的政治主張,讚頌他們是君主的典範。然而卻並沒有任何一句話提到有關禪讓的問題。而且按照孔子的思想主張,是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的理論,極力的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世襲制度,所以按照他的理論觀點,是不可能提出禪讓這樣的說法。

根據學者們的辯論思考,最終認為,能提出有關禪制的,最大可能就是墨家。因為墨家尊崇著「尚賢」、「尚同」這樣的政治主張,其中在《墨子·尚賢》中就有記載:「古者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

後來發現,這是談到堯舜禪讓最早的記錄,可見禪讓制的起源,在於墨家學派,但也是當時社會,人們追求和平、大同、統一社會的思想追求。

儒家淡化禪讓制的意義

在孔子之後,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在談到有關禪讓制的問題時,採取的是一種逃避式的態度,最終在被逼急無可奈何的時候,在《孟子·萬章上》中,說到「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將堯舜禪讓歸屬於是一種天意。

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在晚年的著作《荀子·正論》中,也談到了禪讓制,不過他認為禪讓制是不對的,認為天子的權勢和地位非常尊貴,天下無人可以匹敵,讓給誰呢?他在道德和智慧方面都是很傑出的,所有的能人都被提拔任用,天下沒有隱士,為什麼要禪位呢?有人說是「死而禪位」,這又不對了。並且最終做了一個論斷:堯舜禪讓乃是胡說,是不能和他們談論天下的大道理的。

道家諷刺禪讓制的說法

道家在談到有關禪讓制的話題時,一貫採取的都是諷刺和逃避的態度,這在《莊子·逍遙遊》中,就說到了堯和許由的故事,說是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但許由聽到了之後,連忙跑到河邊去洗耳朵,認為堯的話語髒了他的耳朵。

後來,莊子又在《莊子·讓王》中,連續講述了堯要讓天下給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石戶之農、北人無擇這五個人,但這五個人有的自殺,有的逃逸,分別都採取了不同的措施去拒絕和諷刺了堯。

莊子

再到後來晉代的皇普謐,更是在《莊子》中有關堯和許由的故事中,又添加了一個巢父。大致說是許由聽到了堯要讓天子給他的時候,跑到河邊去洗耳朵。巢父在知道了因由之後,認為許由的耳朵已經髒了河下遊的水,立馬便牽著牛去上遊飲水。

無論是莊子還是皇普謐,對於禪讓制,都是帶著挖苦和諷刺的意味去談論,體現了道家出世、蔑視權貴這樣的觀點。

法家否定禪讓制的說法

對於禪讓制的問題,法家堅決的採取而來否定的態度,並且提出了三個觀點:

1、認為堯舜傳說不可靠

在《韓非子·顯學篇》中,認為堯舜都是上古時期的人物,已經過去了三千多年,沒有留下任何的證據,孔子和墨子都談論堯舜,但堯舜也活不過來了,誰也無法去證實他們說的對還是不對。並且認為孔子和墨子對於堯舜的談論都是主觀的去進行論斷,是不可靠的。

韓非子

2、避勞說

在法家人看來,在上古時期做天子,是一種勞累。如堯統治天下時,他房頂上的茅草都沒有剪齊,椽子都沒有刨光,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著鹿皮,夏天穿著麻布衣,看門人的吃穿也不會比這更差了;禹統治天下時,親自拿著鋤頭鏟子帶領人民幹活,大腿上沒有肌肉,小腿上不長毛,即或是奴隸也不會比這更勞苦的了。

所以堯和大禹要把天下讓出去,是為了不再過這種辛苦而又勞累的生活。法家講究功利,認為遠古時期當天子無利可圖,所以才主動地讓給他人,因而才會出現禪讓天下。

3、暴力說

在《韓非子·說疑篇》中,認為所謂禪讓,並不是天子主動地相讓,而是權臣的威逼所致:「舜囚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

另外在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竹書紀年》與《瑣語》中,也提到了與禪讓制截然不同的理論,如「舜放堯於平陽」(《瑣語》)、「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把堯和他兒子丹朱隔離起來),使父子不得相見也。」(《竹書紀年》)

另據《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說:舜囚堯的地方,稱為堯城,在濮州鄄城縣(今河南濮陽市東)。隔離丹朱的地方,後來稱為偃朱城,在縣西北十五裡。

這也應該是在法家對禪讓制極力否定看法下的影響。

小結:

堯舜禪讓的傳說,不管到底是否真實存在過,但這都是古代人們對建立大同社會的美好追求,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也指導著我們走向共產主義的方向。這種美好的理想主義的光芒,曾照亮了許多仁人志士的心靈,促使他們為實現「世界大同」的遠大目標而奮鬥。

各位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對於禪讓制還有何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傳唱千古的「禪讓制」究竟如何?是後世的杜撰,還是真實的史實?
    自古以來對於這個時期的「禪讓制」實際上都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就是秉承正統的歷史觀,認為三者之間就是禪讓,也就是前一任君主從身邊人中選擇賢良的人才作為王位的繼承者,政權之間的交替也是一種和平的轉移。《史記》就是這種說法的代表。
  • 堯舜時代,「禪讓」是真的嗎?
    根據我們從小接受的歷史教育,都知道堯舜都是禪讓帝位的,選取天下的賢能有德之士繼位,但是這個「禪讓」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嗎?質疑「禪讓」不是譁眾取寵,也不是通過獵奇來吸引眼球,最大的原因在於古時候「禪讓」不符合社會發展進化的規律。
  • 漫話帝堯之——堯舜禪讓
    這千百年來令人讚嘆不已的「堯舜禪讓」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讓後人傾慕其中呢?《漫話帝堯》系列節目第十二集——《堯舜禪讓》,為您講述。上一講說到帝堯在歷山訪到舜,感到這後生既仁愛,又有智慧,便要進一步考察他。《尚書·堯典》記載帝堯的說法是:「我其試哉」。怎麼試舜?其中又記載:「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
  • 上古禪讓其實是一場笑話,堯舜禹禪讓是真是假?曹丕說出了真相
    最後,在漢獻帝的堅持之下,曹丕無奈接受了禪讓,然後按照正規的流程,完成了這一場自導自演的禪讓。有了自己的親身體驗,曹丕就聯想到了上古時期的堯舜禹禪讓的事情,說下了這樣一句話,讓我們對堯舜禹禪讓的真相產生了懷疑。那麼,事實真相是什麼呢?
  • 堯舜禹三代禪讓
    堯帝傳位給虞舜,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禪讓。禪讓的意思,就是把帝位傳給賢能的人,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或兄弟。後來,由於大禹治水有功,舜帝也是這樣把帝位禪讓給了大禹。堯舜禹,就是古代歷史上黃帝之後非常有名的三位賢德帝王。
  • 堯舜的禪讓是千古美談?你可能搞錯了,真相併不是你想的那樣
    堯舜是上古有名的帝王,他們的美談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故事,就好我們就來講一講堯舜禪讓的故事。禪讓是什麼意思呢?禪讓就是天子讓位,不過關鍵是這天子的位置不是讓給兒子,而是留給有賢德的人,這才叫禪讓。司馬遷筆下的堯舜禪讓,讓堯和舜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偉大的帝王形象。不管是昏庸還是賢明,無論是哪一朝的皇帝都夢想自己統治的時代,能像堯舜時一樣。其實歷史上堯舜禪讓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司馬遷是有選擇有側重地把這個故事塑造成了千古美談。另一個版本的故事可沒有這麼美好。
  •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 第6集 堯舜禪讓
    後來,舜又採取同樣的辦法,把帝位讓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堯舜禪讓」。 具體故事是這樣的: 堯就是唐陶氏,名放勳,後世也稱唐堯。他仁愛厚德,被推薦為黃河眾部落聯盟的首領。堯在位時,實施仁德之政,深受百姓擁戴。年老後,堯問四方首領:「我在位已經七十多年了,你們有誰可以接替我的職位嗎?」,四方首領都答道:「我德薄,會辱沒了首領之位。」
  • 「堯舜禪讓」並非公天下,事實上,它與世襲制並無本質區別
    說這些其實就是要得出一個結論,即:在頻繁的自然災害和土地人口矛盾的時期,人們並不會有更高的道德水準,而堯舜就處於這樣的一個時期,這才是舜頻繁發動「流四兇」、「徵三苗」這類部落戰爭的原因,那麼,堯舜具備高水準的仁義道德顯然是不成立的。如果沒有高尚的道德,那麼「堯舜禪讓」的基礎又是什麼呢?
  • 上古時期堯舜禹「禪讓」的故事不是真的?
    史書記載,堯舜禹時期的禪讓是選取有賢德的來當共主,堯在年老的時候主動把位置傳給了舜,舜之後又把位置傳了治水有功的禹,這種美好的品德一直被儒家所推崇。我們也一直都是這樣認為的,因為史書上就是這麼記載的。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 他學習堯舜禪讓王位,意圖強國,結局卻讓人唏噓!
    禪讓是統治者生前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分為「內禪」與「外禪」,分別指讓給同性人和異性人。歷史上最為人熟知就是堯舜的禪讓傳說。除了堯舜,在戰國時代,也有一個君主有過禪讓的行為,但是結局卻讓人唏噓不已。公元前316年,繼位三年的燕王,將王位禪讓給了自己的國相子之,燕王噲本意是效仿堯舜,將國家交給賢能的人去管理,強盛燕國,但結局出乎燕王噲的意料。燕王噲在位期間,秦國、楚國、齊國稍強,而燕國毗鄰齊國。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齊國特使蘇代出使燕國,燕王噲就問蘇代:「齊王這人怎麼樣?」
  • 堯舜禪讓王位,為何史書評價完美的大禹,卻傳位於夏啟?
    所謂禪讓的「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禪讓,即為堯傳舜和舜讓禹,注重能力而非血統,成為中華五千年治國的國家哲學。尤為重要的是,禪讓制有「內禪」與「外禪」之別,「內禪」為帝王將帝位讓給同姓人,「外禪」謂天子禪位於外姓,堯舜禹的禪讓屬於「外禪」。
  • 受益一生的歷史故事6:堯舜禪讓
    一天,堯帝問大臣們:「究竟誰能按照天意,接替我的帝位?」 一位大臣回答:「您的兒子丹朱通情達理,可以接替您的帝位。」 堯帝卻說:「丹朱十分頑劣,還喜歡與人爭鬥,不能繼位。」 另一位大臣推薦道:「有一個叫共工的,在廣泛聚集人力方面已很見功夫。他能行嗎?」
  • 堯舜禪讓,不為人知的一面,不是直接禪讓,是許由給舜機會繼任的
    其三人即是:堯、舜、禹,三人均是同一部落的,果然高手都是與高手相處的,因為他們先後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都知名師出高徒,但著名的部落也是能出強者的。舜是生活在一個比較被認同的家庭裡,但是舜待他的父母以及弟弟,都是非常好的。為此,大家一聽聞這樣,都認為舜是一個德行好的人。所以,大家給舜的「罪名」就是評價其德行良好,於是舜就被大家一致認同,推薦給了堯。
  • 堯舜禹是禪讓還是篡位?破譯上古最大懸案 | 林屋公子
    電視劇《大舜》中的堯舜禹這四部文獻大約都寫成於戰國中後期,可見,從戰國前期到中期甚至後期,禪讓制都非常流行,這種思潮甚至直接影響到列國政局,《呂氏春秋》說魏惠王想傳位惠施,《戰國策》公孫衍對張儀說想建議魏惠王傳位張儀,《戰國策》說秦孝公想傳位商鞅,應當都是這種思想的結果。但這幾次禪讓都沒有真正成功,原因當然也很簡單,無論禪讓被吹得如何天花亂墜,王位豈可輕易授予外人呢?
  • 呂氏始祖系堯舜名臣伯夷 曾婉拒堯帝禪讓
    不過,歷史上有兩位伯夷,一位是周初孤竹國國君,另一位是堯舜時期的大臣。呂姓人的始祖,便是堯舜時期這位伯夷。  《潛夫論》記載:「昔堯賜契姓子,賜棄姓姬;賜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為姜,氏曰有呂。」伯夷是姜姓呂氏,幫助舜領導部落聯盟。禹代行天子時,伯夷依然盡心輔佐,被封為呂侯。周宣王時,呂國遷於宛地(今河南南陽一帶),公元前679年,楚文王揮師北上,弱小的呂國被迫東遷,史稱「東呂國」。
  • 黃帝及堯舜禹時代
    炎帝族和黃帝族多數活動於今河南省(《帝王世紀》記載,「古有鄭國,皇帝之所都……炎帝長於姜水,都於陳」)。繼承炎帝的少皞、顓頊、帝嚳、堯、舜、禹部族也多數活動在今河南省和山東省的黃河流域。「春秋」時期的典籍把古代的華夏族生活居住的這一帶地方叫做「中國」,表示其在東、南、西、北的四「夷」之中央。
  • 《竹書紀年》的堯舜禹篡奪說,能推翻《史記》禪讓的記載嗎?
    而且在《墨子》裡只有堯舜禪讓,舜禹禪讓是儒家附會上的。在此之前,他認為禪讓是起源於儒家的。 更多學者傾向於禪讓說並非起源於一人一家,而是春秋戰國之際的一種普遍的社會思潮。春秋後期正值血緣氏族解體、私學開始興盛,所以不只是儒家、墨家,底層士民都想逆襲來改變自己狀況,那麼有尚賢思想應當也是正常的,這種思想走向極致,那就是禪讓說的出現。
  • 《竹書紀年》說:舜囚堯,舜野死,那麼到底堯是不是禪讓給了舜?
    如果說帝堯的兒子們都不堪一試,那麼據《史記》中所載「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丹朱如何治理他的封國,他的九個兄弟又怎能承擔考察舜的使命?不予攝政機會卻斷言其「」不肖「,進而取消繼承權,是堯專門對自家人刻薄而心存戒備,還是聖人們都是這麼齊家的?
  • 歷史上堯真的禪讓給舜了嗎?還是說受到舜的囚禁才禪位的?
    當時,部落的首領,不像後來的父親,而是一種備受尊敬的——禪讓的方式。所謂禪讓,就是古代所謂的「賢者居之」,統治者在國家中選擇最有能力的人,他們的地位對那個人。 這個制度的創始人,或者我們知道的第一個實施它的人,就是堯。堯,中國古代著名的帝王,聽說了舜的賢能,在舜經歷重重考驗之後,晚年把他的首領之位傳給舜。 舜成為統治者,繼續領導著中華民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