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禪讓
在上一講中,喬忠延老師為我們講述了帝堯尋找帝位接班人而不辭艱辛禮賢下士、拜師訪賢的重要事跡,後來終於在歷山慕名尋訪到了早有耳聞的虞舜,此時舜的德才兼備給堯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帝堯並沒有因此便確認舜為帝位的繼承人,而是準備進一步考察舜的能力。那麼,帝堯是怎樣考察舜的呢?這千百年來令人讚嘆不已的「堯舜禪讓」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讓後人傾慕其中呢?《漫話帝堯》系列節目第十二集——《堯舜禪讓》,為您講述。
上一講說到帝堯在歷山訪到舜,感到這後生既仁愛,又有智慧,便要進一步考察他。
《尚書·堯典》記載帝堯的說法是:「我其試哉」。怎麼試舜?其中又記載:「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也就是將兩個女兒送到媯水灣裡,嫁給虞舜,讓她們和他一起生活,以觀察他的道德行為。
還有一種說法是《史記·五帝本紀》「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這就不僅將兩個女兒嫁給舜,觀察他在家中的行為,而且將九個兒子也送到他那裡,觀察他在外面的處事。這樣察試夠認真了吧,但孟子還覺不夠,再加些財物給舜。《孟子·萬章上》寫道: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
這一招更厲害,不是看他貧賤之時的態度,而是察看他富貴以後的品行。尤其是還給他百官,供他驅使,看看他到底是否人富了,臉闊了,行為就變橫了。不過,歷史學家對送之百官持有疑義,舜居僻地,百官沒有用武之地啊!不僅對百官,對送九男也少見下文,而多見的是二女出嫁的情形。其實,從二女出嫁開始,一系列富有戲劇化的情節就展開了。
古往今來,帝堯「嫁女試舜」的說法一直流傳於民間,對此上述史籍記載也是各有千秋。但不論哪種說法,堯的確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而在民間,娥皇、女英在嫁舜之前還上演了一段有趣的小插曲,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先說帝堯嫁女吧!帝堯的大女兒叫娥皇,忠厚善良;二女兒叫女英,聰明伶俐。女英年小,姐姐事事都謙讓著她。謙讓慣了,女英事事都想掐尖拔頭。聽說父親要將她們姐妹倆嫁給舜,女英又打開了個小算盤,那誰當正房,誰是偏房呀?她找到父親要當正房。父親聽了沉下臉說:「我考考你們,誰贏了誰當正房。」
帝堯出的考題是煮豆子,每人給十粒豆,五斤柴,先煮熟者獲勝。
女英腿勤手快,馬上搶來柴,往鍋裡加滿水,放進豆子,點火一引,柴火著了。她不停地添柴吹火,火苗呼呼著了,過一會兒水也響了。女英快手快腳地幹著,很快水滾起來,開了,心想自己準勝。剛想到這裡,就見父親端著碗進來了,原來姐姐已煮熟了豆子。原來娥皇常幹家務活兒,很有經驗,一見豆子不多,加的水很少,因而,妹妹的鍋剛開,她的豆子就煮熟了。
女英見了,一嘟嘴說,不算,另來。帝堯說,那我再出一道題,那就納鞋底。他給了每人一隻鞋底,一條繩,一根針,先納完者為勝。
女英眼明手快,盤膝打坐,穿針引線,馬上幹開了。穿過針,拉著繩,拉緊了,又穿針,又拉繩,不一會兒幹得胳膊酸痛。酸也不敢停,這一回再也不能落後了。背疼了,女英咬著牙,還是一下接一下地猛拉繩子。可是,這時姐姐的鞋底納完了。這是怎麼回事呀?原來姐姐嫌繩子長費勁,將之剪為數節,用完一節,再用一節,這便大大節省了拉繩的時間。娥皇又勝了,女英氣呼呼地說,不算,不算,再來!
講到這裡,我們看出了帝堯的兩個女兒確實有著天壤之別,經過煮豆子和納鞋底兩項比試後,接下來堯又會想出什麼樣的辦法來測試她們呢?這次比試中一心想當正房的女英會如願以償嗎?
帝堯說,那就再來吧!他備了一輛馬車、一頭騾子,告訴她們一個坐車,一個騎騾子,誰先到歷山,誰當正房。
女英馬上來了主意,說:「馬車穩當排場,姐姐理應坐呀!」說完,騎了騾子,揚鞭一打,飛快地跑出了門。趕到姐姐上車出院,女英早跑出好遠了。她回頭一望,嘻嘻一笑,又加一鞭,就把姐姐甩得看不見影了。這一回,嘿嘿,看來她這正房當定了。誰料剛這麼一想,騾子停步不走了。她揚鞭要打,卻發現這騾子開始生騾駒了。氣得女英連聲罵:「該死的騾子,誤了我的大事,以後別再下駒了。」騾子很聽話,從此騾子就再也不生駒了。可是,這生到一半的騾駒總得生出來吧!騾子不緊不慢地下駒,女英急得滿頭大汗。這時,姐姐的馬車趕上來了,一看妹妹那氣急敗壞的樣子,她連忙跳下車,將騾子安頓給路人,拉著妹妹上車,一同前往歷山。女英大為感動,從此再也不和姐姐耍小聰明了,二人和睦相處,同心輔佐丈夫。
成親以後,以孝為天的舜帶著娥皇、女英回家拜見父母。不料弟弟象勾結其母想要合計害死舜,然後獨霸二位金枝玉葉般的嫂嫂。對此民間也流傳了許多這樣的故事。那麼,他們是如何謀害舜的呢?我們現在常說的兩個成語:落井下石、上屋抽梯又和這段故事有什麼樣的聯繫呢?
我們先說落井下石。這天傍晚,父親瞽瞍將舜叫過去說,井淺了,有了淤泥,要他下去淘井。舜沒有推辭,準備第二天就幹。回到屋裡,和娥皇、女英一說,她倆都覺得應該長個心眼。待父母、弟弟都睡了,她們忙碌了大半夜。這半夜沒有白忙,第二天舜剛下井,就覺井口一黑,像有什麼東西掉下來,他趕忙閃身,躲進了昨夜挖好的洞裡,悄悄鑽回屋裡。井口上的象可得意了,又是填土,又是倒石,把井埋了個嚴實,心想舜必死無疑了。他扔了工具,撒腿就往嫂嫂屋裡跑。快近窗前,聽見琴聲悅耳,以為是嫂嫂彈琴呢!他喜不自禁,大步跨進屋去。一進門,他嚇得差點兒趴下,哎呀!見鬼了,彈琴的竟然是舜。象討了個沒趣,說幾句閒話,使溜了出來。
至此,我們知道了最早所說的「落井下石」是由此而來,當然它和我們現在常說的落井下石在含義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可是,一計不成,又施一計的象又想到了一個謀害舜的點子。那麼,再次遭遇險境的舜又是怎樣化險為夷的呢?
這天父親又叫舜,說穀倉漏雨,要他上屋修理。舜答應了,回屋說後,娥皇、女英都說還得提防。第二天,舜上房頂時背了兩個鬥笠。他正在翻蓋茅草,就見穀倉著火了,濃煙滾滾向他捲來。他去找梯子,哪裡還在呢?早被象抽掉了。舜從背上拿下鬥笠,一手一個,高高舉起,跳了下來。不偏不倚落在自己的屋前,他抖抖灰塵,回到屋裡。大火一會兒就燒光了穀倉,象沒找到舜,以為他早成了灰燼。他高興得跑來和兩位嫂嫂成親,一進門卻又碰見了舜。他腿一軟,跌在地上。舜拉起他說:「小弟以後不要多禮,更不要跪拜。」給了個臺階,讓象退了出來。
這兩件謀害舜的事,史書稱之為掩井、焚廩,孟子筆下曾有記載。
舜連續被害,卻不計前嫌,一如先前那樣孝敬父母,善待弟弟。後母和弟弟見害不死他,以為是天神相助,也不敢再動邪念了。一家人和睦相處,光景過得紅紅火火。
從堯嫁女試舜這一方法看來,舜的確是一位既有智慧聰明又仁愛忠厚的賢人,可帝堯並沒有因此便禪位於舜,在舜經歷了家庭考驗之後,接下來又將面對帝堯的另外一次考驗。那麼,這一決定舜能否登上帝位的重要考驗,帝堯又是如何施行的呢?舜在這次考驗中又為我們展示出了他怎樣的風採?
帝堯聞知,就將舜迎進宮中代為攝政,進一步考驗他處理天下大事的能力。綜合《尚書·舜典》和《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舜進宮後經受了四種考驗:
一是慎和五典,五典能從。帝堯讓舜做的第一件事是推行五典。五典就是我們講過的五種倫理關係。這五種關係的具體標準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件事舜做得怎麼樣?結果是五典能從,民眾都能自覺遵守,顯然教化成果是很突出的了。
二是遍入百官,百官時序。這是從務虛進入務實了。前面推行五典是意識形態領域的事,是看不見的工作,現在是要幹點實際工作了。帝堯讓舜和百官一起管理各種事務,越是具體事務越複雜,越棘手,也越能判斷一個人的處事能力。舜又經受了考驗,把各種複雜棘手的事情都幹得井井有條。
三是賓於四門,四門穆穆。四門,實際是指四方各地。賓於四門,就是讓舜迎接四方諸侯,或者說迎接招待各部落、部落聯盟的酋長。這樣的角色,不是分管外交的副總理,也是外交部部長了。足見,帝堯對舜前面幹的工作都很滿意,不然不會將這麼重要的工作交給他。因為,外交事務是關乎著國家,或說部落形象的大事,當然也是關乎著帝堯形象的大事。舜擔當此重任表明帝堯對他更為信任了。好在,舜沒有辜負帝堯的信任,他將外交工作幹得莊重、肅敬。一個「四門穆穆」就完全肯定了他的成績。「穆穆」在《爾雅·釋訓》中是敬重的意思,這等於說,舜將外事接待工作搞得井然有序,完全合乎禮儀。
四是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宮廷政務,樣樣得心應手,事事辦得帝堯稱心如意,考驗該結束了吧?還有更艱巨的考驗在等待他,這就是「納於大麓」。麓是管理山林的官吏,「納於大麓」是選拔他出任管理山林的官吏,讓他到遠離宮廷,遠離都市,遠離人群的偏遠地方。那裡氣候異常,隨時有狂風暴雨,別說管理山林,弄不好就會迷失方向,連自己能否回來也成了問題。但是,這也沒有難住舜,他「烈風雷雨弗迷」,再惡劣的氣候也不迷誤。我以為,這裡不僅指在暴風驟雨中能辨識方向,還指在各種複雜多變的情況中都能始終如一,保持冷靜頭腦,妥善處理一切問題。可以說,舜經受了最為嚴峻的考驗。
聽完喬忠延老師的講述,我們也許會為之一震,帝堯對舜的這四種考驗確實夠全面夠嚴厲,如此大任恐怕也只有舜才能駕馭。於是,帝堯就讓舜代為攝政,舜也便成為那個時代代為攝政的頭面人物。
這四次考驗結束後,帝堯對舜說,你進入宮廷工作三年了,三年來辦了很多事,想了很多好辦法,取得了很大成績。現在你就登上帝位吧!舜推讓再三,帝堯還是要他總領政務,於是便讓他代行天子之事,也就是代為攝政。
攝政之後,舜挑起重擔,將帝堯開創的基業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所以,二十年後,堯將帝位禪讓給了舜。
經過帝堯的層層考驗和引導,舜也在總領政務中表現得成績斐然、舉措不凡,可以說堯舜禪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是,這裡還有一點讓我們感到費解,就是堯把自己的帝位禪讓於舜後,那麼他的兒子丹朱又該如何安頓呢?對此,史籍中有的說丹朱被殺,有的說被流放,丹朱是死是活疑雲重重,然而對於史籍中存在的多種說法,喬忠延老師又提出了哪些獨到的見解呢?
那麼,丹朱怎麼辦?古人有四種說法。
一說被殺。《韓非子·說疑》這麼認為,堯大義滅親。
二說被放。證據有:《韓詩外傳》載「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這是西漢文帝時博士韓嬰的看法。
三說被降。《鄧析子·無厚》中這麼寫:「堯舜為天子,而丹朱、商均為布衣。」天子的兒子成為布衣,顯然是被降為庶民了。
四說被封。《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
對以上四種說法,我還是傾向於司馬遷的這種論斷。之所以傾向,不是個人情趣偏愛,而是有事實為證。今山西長治市有個長子縣,原名丹淵。據說,早先丹朱叫子朱,就是被封到丹淵後才以地望為姓,成為丹朱的。而丹淵則由於成為帝堯長子的封地改稱長子。至今此名仍然在叫,而且長子縣還有不少與丹朱相關的地名。再者,若到長子縣一看,這裡土地肥沃,田地廣闊,是適宜農耕的好地方。因而,丹朱被封的可能性最大。
這樣妥善安排了丹朱,便可以禪讓了。舜就繼承堯的王位,而且,推進和發展了這大業,因而,後人才有「堯天舜日」的說法。
以上無論哪種說法,總算為丹朱做了妥善安排,這樣堯舜禪讓也就順理成章。可是,關於堯舜權力交替的事情史書中還有一種說法,說不是禪讓而是篡位,那麼對於這種說法喬忠延老師又作何解釋呢?
不過,關於堯舜權力交替還有一種說法,不是禪讓,而是篡位。《竹書紀年》就說: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另一種說法。這種說法顯然是以當時的眼光猜度歷史,將上古時的帝王看得非常奢華,大家都想當帝王。其實,堯也好,舜也好,禹也好,其生活狀況比平民好不了多少,與後世王侯差之萬裡。所以,那時的權利對人的吸引力不大。正因為這樣,才有帝堯訪賢讓位給許由諸賢的故事,而且讓不出去,屢次碰壁。我認為禪讓還是靠得住的。
再者,退一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當不了智者,至少也該當個仁者,為啥要把我們的先祖想得那麼壞呢?正由於這樣,儘管歷史上不乏雜音,但是堯舜禪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美談。
堯舜禪讓為什麼會成為千古美談?我以為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一是從當時來講,帝堯的位置是繼承其兄長帝摯的,帝摯的位置是繼承他們共同的父親帝嚳的。這等於說,此前帝位多是在血親中傳遞的。帝堯將帝位讓給非血親的舜自然是特例,是開創了打破家天下,回歸公天下的開端。二是(堯自覺禪位於舜,這在歷史上是首屈一指。)後世的王權交替都是在血雨腥風中進行的,即便有禪讓也是被逼出來做樣子的,無論是曹丕替代東漢、楊堅替代北周,還是趙匡胤替代後周都是被逼出來的禪讓,這就使得真正的禪讓更為難能可貴。
到此,喬忠延老師為我們講完了帝堯的生平閱歷及貢獻,這堯舜禪讓為堯的功德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同時也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千古美談。縱觀堯的歷史功績,他不愧為千百年來平民口中和史聖筆下的賢明君王,也正因為此,堯的「歸宿」也便成為後世十分關注的一個話題。那麼,帝堯去世後安葬於何處?後世對帝堯的功勳又給予了怎樣的評價?《漫話帝堯》系列節目第十二集——《光照千秋》,繼續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