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制」,說的是上古時代,堯和舜兩個帝王,並未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後代,而是傳給有名的賢能之人。堯傳給舜,舜傳給禹。
歷史記載言之鑿鑿。但在歷史上一直有人質疑禪讓制的存在。這麼重要的政治權力,還會白白給別人?權力轉移從不會這麼簡單和輕鬆。
第一個質疑禪讓的是戰國的儒家荀子。他說:「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意思是禪讓是瞎說。戰國著名法家韓非子則說只是「舜逼堯,禹逼舜」而已。為什麼讓,都是被逼的。
最諷刺的是曹操的兒子曹丕。曹丕奪了東漢政權當皇帝,表面上弄了個禪讓典禮。禮成後,魏文帝曹丕忍不住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意思是:這下我知道禪讓是怎麼回事了。
那到底真相如何呢? 需要肯定的是禪讓制不靠譜,原因有兩個:
第一,時間問題。
司馬遷的史記中《五帝本紀》記載,堯46歲上臺,在位98年,至少活了140多歲。舜在堯死前「攝政」28年,堯死後舜親政多年,晚年讓位給禹後又活了17年,差不多活了110年。
這並不符合人類的生理常識。後代皇帝執政最長的是清代的康熙帝在位61年。絕大多數皇帝連一半的執政時間都沒有。而堯舜禹的上古時代,衛生、營養條件都很差,竟然有人可以執政近百年,還連續多個地超過一百歲,這非常不可信。那個時代能活到三四十歲就很不錯了。
第二,出身問題。
還是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舜家裡幾代貧窮,他自己種地、打魚、做陶器,做過各種苦活累活,歷經磨難,最終被堯發現。堯看舜品德高尚,就將王位傳給了舜。
細想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是怎樣的?是越回到古代,個人身份就越固化,血緣的出身就越決定他的社會地位。
中國也就到唐宋科舉制度成熟後,普通平民才徹底打通上升通道。之前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世襲貴族壟斷官場。再向前,周朝時貴族和平民間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那是一個你爺爺是做什麼的,你父親就是做什麼的,你和你的兒子孫子等等也是做什麼的社會。世界各國的考古都證實,在遠古時代,基本都是神權政權合為一體,最高統治者大都是半神半人的形象存在。
那在我們的遠古時期,怎麼會有個舜僅僅憑道德高尚就能成為統治者?
是寫史記的司馬遷胡說嗎?也不會。司馬遷的《史記》,在細節上有想像的部分,但總體上他是非常嚴謹的人。他把堯舜執政的時間說得這麼有零有整,一定有他的依據。
那怎麼解釋呢?
這裡有一個猜想:堯舜其實都不是具體一個人,而是一個部落的代名詞。
在時間上,上古時代不大可能有大範圍統一的國家,大家都是部落聯盟。一個部落強盛一百多年,其他部落認可它的領導地位,等這個部落衰頹了,和平地將領導權讓給其他逐漸強盛起來的部落,這比一個人活了一百多歲要靠譜多了。
這也能解釋舜的出身「低微」。舜所代表的部落,原來實力較弱,在聯盟中的地位較低,後來堯代表的那個領導部落逐漸衰敗,舜代表的部落實力逐漸增強,成了部落聯盟的新領導。這是和平的政權交接。
假設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文字,歷史只能靠口語傳播。那也許過了很多年,就會有人說:上古時代,一個叫約翰牛(英國的綽號)的人,他很賢能,將王位傳給叫山姆大叔(美國的綽號)的人。
禪讓制也許並不是事實,更不是瞎編亂造,它是在說,上古時代,中國人的政治智慧就很發達,已經找到了部落之間、群體之間,和平的權力交接方式。禪讓制的真相,也許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