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留城是微山縣境內有名的歷史古城,位於微山島西南約四、五公裡的水面之下,至今沉眠於風光秀麗的微山湖懷抱之中。古留城是怎樣沉陷湖底的?張良為何選擇這樣一個地方做封地?民間傳說「古留城60年一現」的說法究竟有無根據?
近年來陸續出土的漢代文物,在印證著古留城曾經的繁華。然而,貧乏的史料記載和民間的眾多傳說也為沉眠於湖底的古城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古留城傳說之一
屠戶與石獅子
古老的京杭運河幹流在蘇魯交界處經過一段美麗的湖畔,那就是有鐵道遊擊隊故鄉之譽稱的微山湖。關於微山湖的形成有一段古老的傳說。
留城源於微子年代,微子,名啟。是殷帝乙的長子,殷紂王的同母庶兄,微子為宋國始祖,死後葬於宋國留邑(留縣治,今微山島西湖的東山上,即今微山島上)。此留城而今是一片蕩漾的湖水,湖裡有當年下沉的留城。微子死後不久,留城下沉到湖裡,據說當時從那裡逃出的只有一家屠戶。
留城是富裕的城池,城裡的人們過著豐實的生活。城南有一家殺豬的屠戶,家門口有一蹲高大的石獅子,屠戶每天天不亮就在石獅子身上磨刀,天長日久,石獅子越發光亮。屠戶雖殺生,但為人很好,扶老助弱受人尊重,每到過年必在石獅子前燒香禮拜。
一日,屠戶早起正要磨刀,看到石獅子在流淚,屠戶壯膽去問:「不知道何位神仙在此顯靈,我平日供你香火,不會是在你身上磨刀傷到你了吧?」只見那石獅子突然說話:「其實本不該告訴你的,只因為你平日為人和善,我不妨告訴你,留城有難」。屠戶聽說原委後大驚,原來留城氣數已盡,是夜子時要被大水淹掉(其實只是地震要發生)。
屠戶聽後很想即刻告訴鄉親們離鄉避難,但石獅子說:「此是天機不可洩漏,會有殺身之禍的」。但屠戶依舊挨家挨戶去說服鄉親,只是城裡人不相信,日子過的好好的怎麼會一夜間就被大水淹了呢,只當屠戶發瘋了,大家照樣生活。
天很快就黑了,屠戶只得含淚回到家裡,簡單收拾,和家人出門了,剛到門口石獅子動了,它告訴屠戶一家,馬上大水就要來,並且變成一艘大船,屠戶剛上去,大水翻天蓋地衝進留城,哭叫聲一片。石船帶著屠戶一家向南駛去,一夜飄泊,天亮時屠戶發現自己躺在一小島上,而石船不見了蹤跡。後來屠戶一家生活在島上,一代又一代……
後人在島上發現一處碩大的土堆,一石柱在土堆頂,石柱上有金屬色的東西。當地人說誰碰石柱就會有好運,於是遊人每到這裡就會去觸石柱。當地流傳島的下面有一石船,就是那隻石獅子變的,因為它洩漏了天機,被壓在了島的下面。
留城下沉多年後,住在附近的村民,在下大霧的時候,往往能看到留城再現,還能夠進城去。據說一大膽的人曾經趁大霧進入城內,帶回一口鐵鍋,用它燒出來的飯菜味道絕美,他還說裡面的人賣東西時,個個都不說話……
關於古留城傳說之二
張良曾預見留城將沉陷?
張良,字子房,戰國時韓國人。秦滅韓後,他立誓要報國讎。於是廣交志士仁人,重金聘求俠士刺客,伺機刺殺始皇未成。為避禍逃匿下邳,繼續結交四方豪傑,尋求復國之道。後與劉邦義軍在留城相會,遂輔佐劉邦南徵北戰,為劉邦的重要謀臣,終得天下建立漢朝。人們把他與當時的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漢六年正月,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子房功也。」令其擇齊三萬戶作為封地。但張良不為名利爵位所動,功不居激流勇退,他表示:「獨願封留」。這是由於留城較小,以示自己沒有野心。於是,劉邦便封他為「留侯」。
關於古留城民間有一種傳說:張良在彌留之際曾吩咐子孫,把他葬在微子山(今微山島),平禮薄葬,但要趕緊修造七艘大船,等下葬七日祭祀時備用。子孫們對此遺囑頗費猜測,地處平原的留城,無河無水,造船何用?但又想到張良乃漢室謀臣,此言定有其道理,便請來工匠星夜趕造大船。就在張良下葬的第六天,奇蹟出現了,天降暴雨,黃河決口,水淹留城,張良的子孫乘上大船才得以倖免。
「這個傳說在當地流傳甚廣,但卻無從考證,應該是民間演繹的成分多一些。」微山縣文物所所長種法義研究了相關石料,認為留城並非消失於張良死後,因此這個傳說可信度不高。
另有一種傳說是明代留城住著一戶叫劉伯通的,祖上顯靈,命他速造木筏。待他木筏建造成功那天,夜裡陡漲大水,一夜之間,留城的房屋、樹木以及人畜全部葬身水底,只有劉伯通一家和表親姓陳的爬上木筏得以活命。風大浪急,他們只能聽天由命,隨水漂流。一夜,他們突然看見了火光,拼命划過去,才得以上岸定居。他們把這地方起名『遇火地』,據說這便是韓莊最早稱『遇火地』的由來。劉氏譜碑曾有類似的記載:吾祖劉氏,世居彭城,始遷留城,永樂二年八月十三日子時,尹河漲水,湮沒留城,劉伯通攜三子來嶧陽定居……」然而這種說法亦無從考證,但時間基本與留城消失相吻合。
民間傳說,「古留城60年一現」,是以訛傳訛還是確有其事?山東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李平認為,根據史料記載,在明代以前這裡確實曾有座古留城,後來在黃河、淮河、泗水的洪水泛濫中消失,「但古留城60年一現的說法缺乏依據,而且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它曾經60年一現,甚至它根本就沒再出現過。然而,地理的變遷導致湖水乾涸,繼而露出古城痕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古留城
曾是兵家要地?
古留城由於處於中原與南方交匯的咽喉地帶,所以造就了它的繁榮。春秋時期,留城為宋國的重要城邑,與沛邑(今沛縣)相鄰。楚漢相爭之後,漢高祖劉邦(沛縣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時期,劉邦率眾佔領沛縣,被推舉為沛公)取得了勝利,由於古留城是距離其家鄉最近的大城市,從而吸引了大批被封官、加爵的親朋好友。其中,張良被封為了留侯,這更促進了這一帶的繁榮。這一時期的古留城最為輝煌,地位也相對十分重要。
據《微山縣誌》記載,東漢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漢虎牙將軍蓋延與蘇茂、周建戰於蘄(今安徽宿縣),蘇茂、周建大敗。蓋延回軍北上,圍擊駐守在留城的海西王董憲。據此可知,古留城曾是兵家重地。
然而,古留城並沒有因此長期繁榮下去。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來又是兵家必爭之地,老百姓經常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地殼的變化,這裡地勢比較低,又是各種水害經常肆虐的地方。特別是黃河水到來的時候,人民更是遭受滅頂之災,活著的人們只有被迫出逃,等洪水消退後,再來此生活(史籍裡亦有水淹留城,居民南遷建銅山的記載)。幾千年裡,如此往復了多少次,久而久之,在古留城周圍形成了幾個小的湖泊和大片溼地和沼澤,到了宋元時期,黃河決口更加頻繁地掃蕩這一地區,並長期佔據此地。終於,在明朝萬曆年間,黃河大決口奪泗入淮,古留城徹底被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
古留城
究竟有多大規模?
史書中雖未記載留城的規模,但常將其與沛縣相提並論,由此可推測出古留城的大致規模。鼎盛時期應該在方圓三五裡,人口萬餘。這個數據是怎樣推算出來的呢?史料記載說,漢朝建立後,泗水郡改為沛郡,下轄沛縣,沛縣當時的規模約為十裡方圓,人口數萬人;而留城(當時稱留縣)為楚國下轄之縣,當時楚國轄區共有七縣,49萬餘人。留城的規模雖然小於沛縣,但應該不會相差太懸殊。
近年來,微山縣曾搶救性發掘了30餘座漢墓,出土了千餘件文物。這些漢墓都是石棺墓,底部和四周都是用整塊的石板砌合而成,上面用兩塊石板蓋頂,有的石板上雕刻有銘文和精美的圖案,展現當時的民間風俗。這說明當時的留城比較富裕,否則不會使用石棺,而且棺墓中陪葬品很豐富,既有鐵製農具、錢幣,還有很多陶製的生活用品。
其中有陶鍅,是古代盛酒的器具;陶鼎,是盛放雞、魚的器具;陶倉,是微縮的糧倉,造型精緻;陶圈,即豬圈的模型,內有陶製小豬;還有陶灶、陶磨以及鍋、碗、盆、羹、勺、杯、盤等生活日用品。陪葬這些冥器,意味著人死後也可在陰間享受富足的生活。
唯一遺憾的是,漢墓發掘至今未發現當時的商業痕跡。由於考古發掘主要是搶救性發掘,因此局限性比較大;另外,微山與古留城距離十餘裡,商業與建築的痕跡應該在古城內,這可能是為何沒有見到商業痕跡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認為,當時的商業應該還不是很發達,人們以農耕為主,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從漢墓的陪葬品可看出這種風格。儘管這個數據還有待於將來的科學考證,但與史料中的記載應該是相吻合的。
雖然人們期待著哪一天古城能真的露出全貌,但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微山湖不會再乾涸,古留城也許將永遠沉眠於湖底。古留城也成了我們永遠的謎團。(探索·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