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大興安嶺的野人傳說嗎?那你有沒有聽說過解放軍馴服野人成為現代人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傳說中的故事!
大興安嶺在滿語裡,是「極寒之地」的意思,很多年前,因為清政府認為,東北是他們的「龍興之地」,所以一度封鎖了300餘年,再加上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冬季氣候寒冷,所以一直處於封閉的狀態,少有人跡!
直到解放後,為了看護林木被盜伐,政府請來當地的牧民做護林員,防止林木被盜,被肆意砍伐。護林員會定期巡山,包括嚴寒的冬天。這樣一來,這片長久無人進入的深山老林裡的秘密也就慢慢的被人發覺了!
護林員們陸陸續續地發現了一些類似人類的生物,這些生物體型矮小,經常和野獸一起奔跑,動作迅捷。一開始護林員告訴別人的時候,還以為他在開玩笑,但是隨著目擊者越來越多,傳說也就越來越邪乎了,大家都說這是「野人」,後來這起事件就上報到了部隊。
1958年,部隊派人進入大興安嶺,調查關於「野人」的傳說,這些戰士都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從生死線上走下來的人,又怎麼會害怕所謂的「野人」呢。
他們根據護林員,以及一些目擊者提供的線索,前往山裡搜尋,經過幾天的探查,終於在大山的深處,找到發現了「野人」的蹤跡。並上報了當地政府。可以想像,這樣的發現對於政府來說,是多麼的吃驚。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老兵們發現,這是一個野人聚集地,大概有十幾個野人,他們的外形和原始猿人相類似,身上毛髮茂密,用樺樹皮或獸皮等覆蓋身體的隱私部位,他們常常是白天休息,傍晚才開始外出捕獵,具有很強的攀爬能力。這些野人平常以樹上的野果,野菜,鳥蛋,野獸等為食。抓住野獸後,他們將毛皮晾乾備用,將肉放在火上燒烤熟了之後再食用。
這十幾個人住在半山腰的洞穴裡面,洞口用石頭,乾草,樹枝等遮蔽,既可以遮擋風雨,又能抵擋野獸的攻擊。
經過當地政府和部隊的商議,決定將這群野人先包圍起來,防止他們出現危險。並給他們投放食物,但是他們的警惕性很高,不敢吃給他們的食物,於是戰士們就演示給他們看。後來趁著戰士們沒注意,偷偷地吃了一口,後來投放的食物都被他們吃完了。
慢慢的隨著雙方接觸的增加,野人的警惕性降低,雙方相處得也算融洽。據當年的老兵事後回憶時候,這群野人其實是鄂倫春族的一個分支,很多年前,他們被滿人清兵追殺搶掠,被迫逃到大興安嶺的深山老林,與世隔絕,慢慢成了野人。
清朝的時候,大興安嶺是被封閉起來的,清政府不準有人踏入,所以也就沒人知道他們的存在,這群人一度發展到數百人,形成了好幾個部落。後來清王朝覆滅,封閉的大興安嶺逐漸有人過來,他們甚至還和當地的一些農牧民做交易,野人用動物的皮毛和當地人換鐵器,換食鹽等等。
後來侵略者佔領了東三省,大肆的砍伐大興安嶺的樹木,野人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影響,為此這上百人的野人一起出動,用石塊砸傷伐木隊,侵略者還以為是遇到了遊擊隊,於是組織大部隊去圍剿,打死了幾十個人,還燒毀了他們的洞穴等。
這一戰,野人損失慘重,再也不敢和人類接觸,躲到了大山的更深處,而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因為沒有更合適的家園過冬,很多受傷的野人被凍死了,到了後來就剩下這十幾個人野人。
當地政府決定對他們進行幫助,專門設立了「特別教育」基地,由教育部門負責,部隊負責安全。慢慢的他們也學會了表達一些簡單的溝通方式,但是稍有難度的,就只能發出怪叫了,最難的就是教他們穿衣服,一開始他們不願意穿,好不容易給他們穿上,又被扯扔了。不過後來天氣漸漸的冷了,這群野人終於將衣服穿上身,畢竟他們也知道冷。
野人也有人情味,如果家中的一名成員去世,他們會用樺樹皮將屍體包裹起來,懸掛在樹上。等到屍體腐爛之後,就只剩下顱骨了,在野人居住區,就能看到樹上的屍骨。
另外,野人們還保留一些當年的習俗,比如2個男人看中同一個女人,那就要看誰的年紀大,比如一個30歲的和一個18歲的,那麼18歲的就要自動退出,因為根據他們的習俗,年長的男人才是他們的核心。
所以,這個說來說去,其實所謂的大興安嶺野人也不是真正的野人,其實就是長時間脫離現代社會,生活在原始森林的人,回歸了原始狀態,後來被發現後,人們誤以為他們是野人。這些野人的後代,已經和我們沒什麼區別,不過,有一些老野人仍然不能適應這種生活,老了之後,他們還是住到堆滿獸皮和木材的洞穴中,不願意住政府給他們修建的民房中!
【以上內容來自百科,大家就當看故事,不要當真,你覺得有就有,你覺得沒有就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