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經常做白日夢是不是一種病?

2020-12-17 壹點靈心理

這是朋友分享給我的真實故事:

媽媽在開車的時候,4歲女兒忽然驚恐地對她說:「停車!停車!」

媽媽嚇了一跳,趕緊停下來,問女兒怎麼了。

女兒說:「你差點撞到了我的朋友南南。」

南南是女兒的想像出來的小夥伴,其他人都看不見的朋友。

不過,這不是靈異故事,也不是4歲女孩有什麼精神分裂。這是童年時期,孩子們就開始豐富利用自己的想像力。

我們為什麼需要想像?

俄勒岡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孩子和玩偶玩耍時,都會把玩具當成活的生物,給玩偶穿衣服、起名字、餵飯、對話。

這些都是模擬家長,並通過想像力去實踐。而有37%的孩子,會把這個想像力的遊戲更進一步。

他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創造出一個看不見的朋友來陪伴自己,心理學家稱之為「幻想夥伴」(Imaginary Friends)。幻想小夥伴可能是同齡人,也可能是他們喜歡的童話、動畫角色。

人為什麼需要幻想?幻想在我們的人生中扮演什麼角色?

從幼兒時期的「幻想夥伴」,我們可以一見端倪。

幻想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對可能發生的事情進行預演:

3~7歲的孩子,剛學會辨別物品,但是還不能進行邏輯思維。他們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解充滿好奇,在這個階段,他們習慣觀察成年人的行為,然後通過想像力模擬場景。過家家、幻想夥伴都是練習的方式。

曾有一項研究顯示,主動創造幻想夥伴的孩子,在社交力上會比同齡人更優秀,在需要同理心、想像其他人狀態的社交任務上更加出彩。

幻想的第二個作用,是緩衝負面情緒的衝擊:

擁有幻想夥伴的孩子,大約有四分之一都經歷了關於「分離」的重大變故:父母離異、和自己關係親密的親人過世等。

幼小的孩子還不能接受失去至親,通過幻想夥伴緩衝這份失落。

「幻想夥伴」並不是一種疾病,即便是3~7歲的孩子們也能分清幻想和現實。77%的孩子在採訪當中,承認自己的幻想夥伴不是真實存在的;40%的孩子甚至主動分享,是自己創造出這樣一個角色。

大部分孩子在7歲左右,逐漸對幻想夥伴失去興趣,不再每天花時間沉浸在想像世界。

這是我唯一的棲息地,但它每天都在吞噬我……

即便是成年之後,想像仍起到幼年時相同的作用:預演和情緒緩衝。

有一個寫小說的朋友告訴我,他會想像出筆下每個角色的長相、語調和脾氣。他會想像自己和角色對話、角色和角色之間說話。

他也曾花時間去想像自己的人生,比如,在自己的人生岔路口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那麼他會有什麼樣的人生、結交什麼樣的朋友。

想像,可以幫我們體驗沒有過的人生、讓我們成為不能成為的自己。沉浸在幻想世界時,我們是快樂的。

然而,過度沉浸在想像世界,會消耗掉我們的精力,讓人痛苦焦慮。

在相關的論壇,有個女孩說,自己的存在就是浪費空氣:「幻想世界是這世上唯一讓我覺得安心的地方,但是,我知道它每一天都在吞噬著我。我不敢和別人說話,不敢在人群呆著,不再有朋友,也沒有社會履歷,現在我只想變回一個普通人……」

他們有強烈想完成的願望,但是,他們只在幻想世界裡完成。當從幻想世界退出來後,他們並不覺得快樂,只覺得壓力沉重、更加疲憊。

以色列教授Eli Somer在2002年提出這個概念:適應不良的白日夢(Maladaptive Daydreaming),又被稱作過度白日夢,是一種能量吸收性(absorbtive)的幻想行為。

幻想者花大量時間沉浸想像,常常主動沉浸在幻想世界當中,並逐漸上癮。

但是,幻想者一旦停止想像回歸現實,感受到生活和想像的落差,反而會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身心十分疲憊。

適應不良白日夢沒有被正式收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V),而是被看做焦慮症、多動症和強迫症的並發現象,但是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應當把適應不良白日夢當做單獨疾病對待。

有不少人在生活受到影響、覺得十分痛苦,在網絡求助之後,才知道適應不良白日夢的存在。

成年後的幻想世界:不幸者的容身之地

2012年的一則統計顯示:18~85歲年齡的白日夢上癮者當中,白日夢的頻率和生活滿意度、個體孤獨感、社會支持都息息相關。

在這個人群當中,四分之一的人曾經歷過重大創傷事件。

總得來說,越是孤獨、受到的社會支持越少,就越容易白日夢上癮。

同樣是情緒緩衝機制,為什麼幼年時候的「幻想夥伴」是健康的、甚至有益的;但是成年之後的幻想世界,反而「有毒」呢?

首先,白日夢上癮者缺乏外部的社會支持。

幼年的時候,即便我們不主動,也會一定的社會支持。在幼年時候,孩子在經歷了重大創傷之後,除了「幻想夥伴」,孩子們也會收到其他成人的安撫照顧。

這些社會支持能讓我們不必過度依賴幻想。

有一個19歲的白日夢上癮者說,她90%醒著的時間都在做白日夢。在白日夢當中,她活潑、熱情、喜歡和朋友一起出來玩,但是現實生活中,在同學聚會當中多呆5分鐘都覺得如坐針氈。

她也不知道自己從什麼時候起,再也沒有朋友主動關心自己。

隨著逐漸長大,我們能獲得的社會支持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態度。缺乏社會支持,我們很容易把幻想當做緩解情緒的唯一解決方案。

其次,從普通的做個白日夢,到不良適應,是一個漸進上癮的過程。

白日夢上癮者們,並不是一開始就每天只活在幻想世界當中的,而是一個逐步沉迷的過程。

我們對「不良適應白日夢」缺乏了解,所以允許自己花時間去做白日夢,即便是多花了一點時間,也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

我們很容易在白日夢當中獲得愉悅感,這種短期的情緒獎勵讓我們更樂於投入其中。

然而,越是在白日夢裡面花時間,我們在實際的學習、工作、人際、家庭維護越會做得差。巨大的反差,很難不讓我們屈服在白日夢的誘惑當中。

不良適應白日夢是一種強迫性重複

適應不良的白日夢是一種強迫性重複(Obsessive Repetition)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人們會固執地重複一些活動,讓自己多次重溫自己的某種創傷情緒。即便是我們明知這些選擇和理性背道而馳,即便是這些行為終歸會傷害到我們自己,但是我們仍無法控制自己。

比如,曾不滿於父母強權管教的孩子,長大後會忍不住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

比如,經歷過突發事故的人,即便是過去很多年,也總會時不時回顧當時發生的事情。

強迫性重複是一個提醒標識,給我們指出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哪裡。

一旦你意識到原來是有未解決事件,你也會注意到,白日夢的內容也在自我重複

心理學當中有一種治療方法,「積極想像」(Active Imagination),就是通過讓主動來訪者和想像中的人物溝通,從而探索內心需求、達到愈療目的。

從白日夢當中,我們可以直白看到內心最渴望的東西、最急迫解決的事情。

在我們的白日夢當中,我們往往都會扮演某一類角色,比如一個照顧者、拯救者、明星、神秘的幕後推手,或者其他角色。

其他人在白日夢裡配合我們的方式,往往也是遵循相似的軌跡:我們想讓他們害怕、做出退讓,或者想讓他們終於對自己說一句讚美。

曾有一位30位的患者,曾在10歲的時候目睹母親從高處跌倒,摔成重傷。長大之後,她的白日夢中她總是一個細心的照顧者,能夠讓所有的人都獲得幫助。隨著年齡的增長,場景不斷升級,但是本質卻總是一樣。

未解決的答案都藏在每一次重複的白日夢當中。

然而,問題只有在現實中才能被解決。

加繆的小說《工作中的畫家》裡,Jonas是公認極具潛質的畫家,然而,他在成長為大畫家之前,就已經被這種期待拖累:他期待做出「最完美的畫作」,但是不敢在「不完美的時機」動筆。

他在陰雲的夜晚幻想天上的星星連成一條線;他在冬日來臨的時候,幻想畫一幅春暖花開的畫卷。

有一天當他累到了,醫生告訴他「工作壓力太大」的時候,他其實三個月在畫板上只寫了一個意義不明的單詞。

在夢境裡的耕耘,沒辦法在現實中收穫。

即便是現實殘酷,即便是頭破血流,讓真實的自己體驗真實的世界,才是「活過」的痕跡。

相關焦點

  • 做白日夢能幫人們驅散孤獨?
    做白日夢可謂是一大人生樂趣。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能讓你的思緒暫時逃離無聊的會議和冗長的隊伍。然而,這些看似無害的消遣,卻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有研究發現做白日夢能夠提高人們的創造力,但同樣也有研究人員提出,白日夢會危害人們的心理健康,甚至會影響智力。在我們了解它的弊端之前,先來看看白日夢積極的一面。
  • 弗洛伊德:作家創作與做白日夢的關係
    但是無論誰,只要他了解人類的心理,他就會知道,讓一個人放棄他曾經體驗過的快樂幾乎比任何事情都困難。事實上,我們從來不可能丟棄任何事情,我們只不過把一件事情轉換成另一件罷了。似乎是拋棄了的東西實際上被換上了一個代替物或代用品。同樣,長大了的孩子在他停止遊戲時,他只是拋棄了與真實事物的聯繫,他現在用幻想來代替遊戲。他在空中建築城堡,創造出叫作白日夢的東西來。
  • 積食到底是不是一種病? 積食在醫學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積食到底是不是一種病? 積食在醫學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時間:2018-02-03 17:19   來源:春雨醫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積食到底是不是一種病? 積食在醫學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你會做白日夢嗎?
    說到「做夢」,我想談論的第一種夢是白日夢。一般來講,我們說某個人愛做白日夢,大多數情況下都帶有一種貶義色彩。可是在賽斯哲學思想中,其實許醫師鼓勵大家有空就做一做白日夢。我所說的「做白日夢」並不是空想,用心理學術語來說,是「自由聯想」。你要以自由聯想的方式,允許自己做白日夢。
  • 白日夢是大腦健康的重要指標,是大腦保留和回憶信息的一種方式
    你經常走神嗎?在上課或開會的時候,你是否會望著窗外的那棵樹,開始考慮到哪裡度周末,或者如何在家裡向你的妻子道歉?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你的老師經常告訴你不要做白日夢嗎?經常「神智不清」的人,每次從白日夢中醒來,不是覺得困窘得要死,就是丟面子回家,如果老闆或老師批評兩句話,一定會很自責,心裡說,「別胡思亂想,你這個絕望的空想家」。如果你真的對自己做白日夢的行為感到內疚,那就讓最新的心理學研究來拯救你吧——新的研究表明,做白日夢並不是沒有意義的,它是大腦活力和健康的重要指標,也是大腦保留和回憶信息的一種方式。
  • 《白日夢想家》:當你做的白日夢變成現實
    電影海報男主角沃爾特是一個愛做白日夢的雜誌社底片資產部管理主任。他經常會進入某種「出神」狀態,然後幻想自己做了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回到現實,其實自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富有傳奇色彩。而且在公司面臨裁員的情況下經常被一個鬍子男欺負。某天,當西恩·潘飾演的冒險攝影師尚·恩康諾發來的圖片不見後,沃爾特決定親自前往尋找。從而開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冒險旅程。
  • 白日夢,是如何讓你變得更有創意的?
    不知道大家有麼有做過白日夢?反正我經常做。坐地鐵手機沒電的時候,坐在陽臺上愜意曬太陽的時候,甚至一個人走啊走的時候,都能走神,進入那個自己設定的想像世界。一個遊戲玩膩了,我就會換一個設定,這類設定還有假如我是一個來自秦朝的武將,突然穿越到了上班高峰期的地鐵站,我的心理活動是怎麼樣的,我最有可能怎麼展開我的旅程,最後我的結局會是什麼?這類穿越類的假設某一段時間裡我經常玩,特別是了解了一段歷史以後,非常喜歡讓那個時代的人來到現代旅行一下。
  • 那些沒有社交、沒有朋友、沒有愛好的人,是不是心理有病
    今天有人問我:親戚都不來往,沒朋友沒愛好,幾乎不出門,是不是心理有病?這個問題,問得似乎有一些糾結。我並不清楚這個問題對於當事人意味著什麼,但隱我隱約感到,他似乎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那樣的話,他就可以繼續維持這個狀態了。正所謂因病獲益,不需要做改變,維持現狀就好了。
  • 健身太多,也是一種病!
    經常有心寬體胖的朋友這樣對我說。這類同學呢,打打嘴炮而已,大家都懂。但是還有另外一種童鞋,與前者正好相反。他們有著或苗條或健碩的外形,重要的是blingbling的外形下還包裹著更加blingbling的24k純金CPU——一顆不健身就會死的心!然而,物極必反,不健身就難受的不行?
  • ​經常做噩夢?鼻子越來越不靈了?帕金森病的預警信號別忽視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帕金森病還可出現一系列非運動症狀。如嗅覺喪失、焦慮、抑鬱、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肢體麻木、睡眠障礙(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等。而早期識別帕金森病,一般要從非運動症狀入手。特別對於有帕金森病家族史的讀者,如果突然或者逐漸出現嗅覺喪失、白天嗜睡、抑鬱、焦慮等,一定要高度警惕這些蛛絲馬跡,最好去醫院腦病科(神經內科)做專業排查。
  • 經常抖腿、抖腿是一種病嗎?或許很多人都理解錯了,終於有答案了
    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抖腳似乎沒有問題,許許多多年輕人都會有這個毛病;而從老人的角度來看,抖腳就是一種缺乏教養,地位低下的表現,俗話說「女抖賤,男抖窮。」若仔細留心生活的話就會發現,有一類人只要屁股坐在凳子上面,腿就一直抖呀抖,根本停不下來,如果凳子連接旁邊的話,別人都會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因為接連著一排的凳子都在搖搖晃晃的。
  • 經常抖腿 其實是一種病?
    抖腿是一種疾病嗎?醫學上有一種疾病叫做「不寧腿綜合症」,它的症狀主要是不可抑制地抖腿,和我們日常的抖腿行為比較相像。不過,日常的抖腿和這種疾病還是有本質區別的。不寧腿綜合症是一種神經性疾病,主要與多巴胺代謝異常和鐵缺乏等原因有關,並且有一定的遺傳因素。
  • 手汗多,到底是不是一種病?
    前幾天,英雄聯盟S10全球總決賽落下帷幕,和小夥伴們圍觀比賽時,有小夥伴腦洞大開的問道:手汗多的人是不是就打不了電競啊
  • 喜歡鋼筆是一種病
    父親留給自己使用了三十年的一支老鋼筆喜歡鋼筆,是一種病筆者小時候家裡實在是太窮,想買一支英雄鋼筆簡直就是做白日夢。有一天母親從她娘家的舅舅跟前給自己要了一支鋼筆回來,遺憾的是沒有墨水。拿著筆到學校讓同學幫自己吸了一管墨水,自己不會用,手上與臉上粘了很多墨水,以致放學回家被母親揍了一頓,鋼筆也被沒收了。那也是跟母親第一次結下了仇恨,發誓一輩子再也不用她從娘家拿回來的那支破鋼筆。後來,父親去世的那年,自己才八歲。
  • 煮婦的白日夢
    是不是特別帥?」孩子看我一臉沒出息的樣壞笑道:「嗯,鍾漢良確實帥,這個朱一龍還是算了吧?臉那麼長!」我不理會他對朱帥哥相貌的品評繼續說:「你知道嗎?這麼帥的人,離我們那麼遙遠的人也和大家一樣會娶妻生子。」孩子驚異道:「他們都結婚了?他們的老婆是誰?」我:「不知道!但是他們肯定都會結婚的呀!
  • 白日夢是浪費時間嗎?
    你做過白日夢嗎?想像自己是個億萬富翁,在郵輪上開party;幻想自己成為了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或是在頭腦裡編織與偶像談戀愛的夢想……看上去這些白日夢對現實世界完全沒有任何改變,可它真的是毫無意義的嗎?
  • 總懷疑自己有病 你該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啦!
    總是懷疑自己有病 三番四次去醫院檢查 出現了哪些症狀,說明自己出現了心理危機呢?李水洪醫生介紹了幾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總是懷疑自己有病。
  • 《白日夢想家》做白日夢雖美好,但敢於嘗試並追求的感覺更好
    人生來就是有著想像力的,平時做些白日夢也不稀奇,但敢於追求自己的夢想,才算不辜負自己啊。而該電影會讓你看到男主的白日夢日常,但同時也會讓你的心,跟隨著男主一起不斷冒險。當他嘗試了他以前只敢想的事情,才發現自己差點就錯過了一段有意思的經歷。
  • 「白日夢」英語怎麼說?
    當你看到一個人不由自主地嘴角上翹,你也許會說,這個人可能在做白日夢。那麼白日夢的地道英語怎麼說呢?Daydream 白日夢daydreamer 空想家比如:Abby likes daydreaming in class. Abby喜歡在上課的時候做白日夢。
  • 一個孤獨的人,沒有朋友和知己,活在自己的世界,是不是一種病?
    我個人也喜歡安靜,一個人看書、畫畫、寫作,當你去專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必須安靜下心來讀書學習,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覺得這樣挺好的,一不會打擾別人,二能讓自己浮躁之心得到平息。一個人喜歡孤獨,沒有朋友,沒有知己,總活自己的世界裡,是不是一種病?有沒有病不能用衡量的尺度來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