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的起源很早,清朝時我們就有洋鬼子的稱呼,鬼子的叫法應該是從清朝時候從關外傳來的。因為那個時候俄羅斯人金髮碧眼,和鬼怪故事中的角色很象,第一次看以為見了鬼。而且那個時候哥薩克騎兵又到處劫掠,所以被人們稱為鬼子。到了清朝末年,各個國家的軍隊來中國侵略,那個時候人們統一把外國人叫做鬼子。後來演變成但凡不是自己人的,一概以鬼子呼之,區別只是西洋鬼子還是東洋鬼子而已。明清以來,我國沿海一帶都受到日本海盜的侵襲,當時就出了抗倭英雄戚繼光,那時我國人民稱日本海盜為「倭寇」,可是到了近代,我國人統稱日本侵略者為「鬼子」。何時開始,「倭寇」變「鬼子」呢?據說出於一幅對聯。
甲午海戰前,清庭一位大臣出使日本,談判結束,雙方舉行聯合記者會,日本人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還想在文化上玷汙清國。記者雲集後,日方突然提了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我們日本有上聯對不出下聯,只好求於漢字發源地的人了。」這真是新鮮事,日本人亮出白絹上書寫的上聯,聯曰:
「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並肩居頭上,單戈獨戰!」日本人的上聯意思是說:我大日本兵強馬壯,駕馭的是奇異的千裡馬,張的是長弓:文的也不簡單,光「大王」就有八個,他們都有雄才大略。示之以文德,陳之於武功,日本「單戈獨戰」可踏平中國。誰知,清臣也不示弱,先要日方準備硯臺磨好墨,再鋪好白絹,然後大筆一揮寫下聯:聯曰:
「倭人委,襲龍衣,魑(chi)魅(mei)魍(wang)魎(liang),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眾多記者看了,個個叫好。下聯的意思是:倭就是倭寇,來偷大清龍衣,「八大王」變成「四小鬼」,「琴瑟琵琶」變成「魑魅魍魎」,「並肩居頭上」變成「屈膝跪身旁」,「單戈獨戰」變成「合手擒拿」。從此大家不再稱日本侵略者為「倭寇」,改而稱為「鬼子」了。最最重要的就是在那段地獄般的抗日戰爭歲月裡,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對我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實行「三光政策」,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忍、毒辣、沒有人性,更加激起了所有中國人的憤怒與仇恨,造就了「日本鬼子」「小日本鬼子」「小日本」「鬼子」「小鬼子」等名字,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板上。
圖為日本腳踩高麗棒子,手抓清朝辮子,遠處俄羅斯面帶微笑全關於
高麗棒子這個詞的起源,有人解釋是因為當年朝鮮人與漢人軍隊作戰的時候勇敢地用棒子打馬,使得漢人大為頭痛(他們怎麼好意思。。)!其實這根本就是韓國人美化自己的臆造!稍微有些軍事史常識的人都知道,
古代的騎兵及其坐騎都披有鎧甲,而且速度極快,如果徒步拿根棒子就來得及把人家打趴下,騎兵就不可能稱霸整個冷兵器時代。當年的南宋軍隊也就不用那麼畏懼完顏宗弼(bi)的鐵浮圖和拐子馬了!南宋早就打到黃龍了。
這個詞並不見於古代史籍,而是起源於近代。生活在東北的、上歲數的老人們都知道這個詞的真正起源!清末開始,覬覦東北的日本人開始向東北進行大規模滲透和殖民,在9.18東北淪陷後更是達到高峰。而要進行殖民最重要的就是移民,尤其初期日本在華人員多數是軍人,日常統治和管理也需要人!但限於日本本國自然狀況,也是因路途遙遠和經費等問題,所以從日本本土不可能調來足夠的人手,於是,日本就從當時早就與日本「合併」的朝鮮半島徵調大量的韓國人(當時叫什麼的大韓帝國,屁大點的地方還能稱為大韓?)來華,這些韓國人在接受了所謂「日韓同祖」 的教育後,來華後開始為虎作倀。但是日本人對韓國人根本不信任,所以這些朝鮮警察手裡沒有任何武器,還不如中國的偽警察,偽警察還發一根警棍呢。無奈之下,這些二鬼子就用朝鮮婦女洗衣服的洗衣棒當打人的武器。由於這些二鬼子比日本人還兇,所以老百姓背地叫他們高麗棒子。那些韓國警察,就隨身帶根棒子,稍見國人不順眼,就用棒子一頓毒打。已經無法算清當年多少國人慘死於韓國人的棒下。無奈之餘,國人背後把他們稱做「高麗棒子」!
在我國東北現在有好多朝鮮人和漢族人在一起生活工作。叫他們高麗可以,叫高麗棒子他會跟你急。
因為這是個侮辱性的稱呼.意思是朝奸,賣國賊。
據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上海諺語》中講,在上海當巡捕的印度人大多數是印度錫克族人,他們雖是白種人,但面孔黝黑,同時他們習慣在頭上纏紅頭巾,於是上海人叫他們「紅頭黑炭」(上海人一般把皮膚黑的人叫作黑炭),以後又訛讀作「紅頭阿三」。
還有一說認為英文中「先生」通常講作Sir,滬語音讀如「三」,而「三」是單音節詞,滬語(包括江南大多數地方方言)一般在單音詞前置「阿」(或後置「子」、「頭」等)組成詞組使用。於是洋徑浜英語稱「Sir」為「阿Sir」,音讀如「阿三」,是市民對巡捕客氣的稱呼,而「印捕」頭纏紅巾,於是被叫作「紅頭阿三」。聯想起今天的香港人也叫警察為「阿Sir」,所以此說是比較合乎道理的。還有一說是這樣解釋的:
印度巡捕每天須在長官的指揮下出操,他們在表示對長官指令理解和執行時常齊聲高喊:「Yes Sir!」最初上海人不明白「Yes Sir」是什麼意思,就把巡捕叫作「阿三」。也有的人認為,初來上海的印度巡捕不會講滬語,他們在執行任務時經常要和上海市民打交道,由於語言不通,雙方交談十分困難,「印捕」常反覆講:「I say」作為語言停頓,而上海人見他們老是講「I say」,便把他們叫作「紅頭阿三」。
源於中國人對洋人(歐羅巴種的)的貶稱,據說是由於早先見到的外國人既野蠻又渾身長滿了紅毛,故以「老毛子」貶之。沙俄侵佔東北後,大批俄國人來到東北定居,於是「老毛子」這個詞逐漸變成專指俄國人的詞。如今「老毛子」成了許多中國人對俄羅斯人的統稱,就像國外的華人稱黑裔為「老墨」一樣「既親切又自然」。除此之外,還誕生了「二毛子」這個詞,用來指中俄混血兒或是貶稱那些依仗外國人的中國人。也有稱做在俄羅斯的朝鮮族人。與此類似的還有廣東地區對西方洋人的稱呼「蕃鬼」等。毛子原來是統稱西方白人的!因為中國與俄羅斯接壤,離其他白人國家遠。所以在英國沒有侵略中國前,我國接觸的人一般是俄國人。所以俄國人是老毛子。後來清政府被西方白人國家打怕了,就不敢再稱呼他們為毛子或洋夷了!再後來十月革命爆發了。西方國家不喜歡共產主義的蘇聯。中國的軍閥政府,蔣介石政府又是親西方的。
所以蘇聯又被叫做老毛子,但英、美西方人本來就和中國人接觸時間短。中國政府又不敢得罪他們。所以不叫老毛子。到解放後和蘇聯好的時候又不叫老毛子。後來和蘇聯鬧翻,到現在又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把這提出來到處用!其實
老毛子的意思就是指的毛很多的人——白人。白人在清朝前期就會被叫做毛子或老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