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對朝鮮( 韓國) 人的特殊稱呼—「 棒子」, 雖然中國人幾乎都知道這是一個蔑稱, 但在追述這個詞的詞源時, 卻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高麗棒子」與朝鮮人種植玉米有關。朝鮮人因喜食玉米,常在秋冬時節將收穫的玉米掛滿房前屋後,而玉米在中國北方又被稱作棒子,於是中國人便稱朝鮮人為高麗棒子。不過這種說法基本可以否定,因為朝鮮人基本上是不種植玉米的,而且玉米傳入朝鮮半島的歷史也很短,種植業不廣泛,所以說法中那種玉米掛滿的情景基本上是不會出現的。
還有人認為,在「滿洲國」時期,日本人為了強化對中國東北的統治,從朝鮮半島遷來大量朝鮮人。這些朝鮮人依仗日本的勢力,常常欺壓中國人,動輒揮舞朝鮮婦女使用的洗衣棒毆打中國人,於是中國人便把朝鮮人稱為高麗棒子。 但這種說法也不成立。因為許多史料顯示,「高麗棒子」的稱呼在清代就已出現,該詞彙的形成絕不可能晚到「滿洲國」時代。
黃普基通過查閱史料後曾在2012年指出「 棒子」一詞源於朝鮮時代對奴僕的稱呼「 幫子」。他解釋道, 在燕行途中, 朝鮮使臣們用棒子責打奴僕的場面十分殘酷,這給清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於是當時的清人便開始以訛傳訛, 稱呼這些朝鮮奴僕為「 棒子」了。而後, 使團中的奴僕越來越多, 加上他們在清國常常做些明搶暗偷的勾當, 所以清人逐漸對他們深惡痛絕, 這種痛恨甚至波及了整個朝鮮使團,於是「 棒子」 這個詞也就隨之慢慢地演變成了清人對所有朝鮮人的一個蔑稱了。
通過《燕行錄》我們了解到, 清人但凡見了那些跟隨於朝鮮兩班身邊,衣著不甚華麗的隨從, 都會稱之為「幫子「。
餘書曰:「 白身無官, 聞角山寺好景致, 特來遊玩, 敢問列位, 住在何處? 來此何幹?」諸人見餘書, 或曰:「他言無官是撒謊。」 或曰:「兩幫子跟來, 必有官品。」 所以, 在朝鮮兩班看來,「 幫子」 是清人對奴僕的稱呼。
生活在清康熙時期的王一元在其《遼左見聞錄》中的一段記述:朝鮮貢使從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其國婦女有淫行,即沒入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齒於齊民。鬢髮蓬鬆,不得裹網巾; 徒行萬裡,不得乘騎; 藉草臥地,不得寢處火炕。蓋國中之賤而勞者。
根據王一元的說法,「棒子」乃朝鮮國的賤民,他們出身低微,常在衙署充當官役。
乾隆年間修訂的《皇清職貢圖》中有這樣一段話:「朝鮮國民人, 俗呼為高麗棒子」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高麗棒子」的說法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
「愛歷史」一家專門用老照片講述歷史的網站,專注照片十餘年。請記住官方唯一域名:www.ilishi.net
歡迎訂閱愛歷史官方微信公眾號:ilishi_com
投稿及商務合作請聯繫:admin@ili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