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盼了幾年的《大秦賦》,於12月1日在央視八套開播。
從《大秦帝國之裂變》到《大秦帝國之縱橫》,再到《大秦帝國之崛起》,三部劇的評分都很高,得到一致好評,相信《大秦帝國》的終章《大秦賦》也不會辜負大家。
該劇的歷史背景,不需要多言,為中國歷史上可考的第一段大分裂時期的戰亂。
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是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自此各諸侯國混戰逐漸變成了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混戰,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結束。
幾百年的混戰,縱橫捭闔和戰場廝殺始終是焦點。
成就了很多謀士,成就了很多武將。
大家最熟悉的謀士當屬蘇秦、張儀等,最熟悉的武將當屬白起、孫臏、王翦等。
《大秦帝國》系列中都有講述,書生不再贅述。
戰國七雄都有最強大的兵種,我們一起看一看各是什麼,書生相信很多人只知道其中二三。
一、齊
《漢書·刑法志》載:「齊愍(mǐn)以技擊強, 魏惠以武卒奮, 秦昭以銳士勝」。
其中提到齊愍王(齊湣王)時期,齊國的技擊強大,也就是近身搏鬥。
為何提這齊愍王呢?
因為在他之後,齊國那支訓練有素的技擊部隊也走到了盡頭。
齊愍王很牛,上任之後就開始了徵伐,先擊敗了楚國,又擊敗了秦國,四處樹敵。
內部與孟嘗君田文產生矛盾,田文與自己的國家成為敵人,整天想著怎麼對付齊王和齊國。
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趙、韓五國聯軍大舉進攻齊國,齊湣王大敗,自此齊國元氣大傷,精銳部隊也不復存在,齊湣王之子齊襄王忙著收復失地,他的孫子齊王建忙著看其他諸侯國混戰的熱鬧,最終投降秦王政。
二、楚
戰國中期,楚國成為「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的軍事大國,楚王出徵時的王卒、被稱「舟師」的水軍、效仿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楚騎等,都是楚國的王牌部隊。
要說最為突出,給後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那支被稱作「申息之師」的軍團。
俗話說「愣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楚國「申息之師」便是那不要命的。
該部隊由楚國滅掉的兩個諸侯國申國和息國的遺民所組成,像是一隻敢死隊,屢立戰功,威震戰國。
只是,這支軍團並未留下太多的詳盡史料。
三、燕
燕國地處大北方,大將軍樂毅以遼東胡人為主力,尋找了大批猛士和死士,組成了一支勇猛無比的「遼東堅兵」。
這支部隊戰鬥力極強,還成為了五國聯軍攻伐齊國的主力。
四、韓
韓地處各諸侯國包圍之中,屢遭其他六國攻伐,國力不強,戰力也不高。
韓國的兵種最強大的是弩兵,其他諸侯國皆畏懼不已。當時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的說法,其弩射程800米之外,號稱「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
射程800米開外的冷兵器,這是多麼恐懼的數據,現如今的大多數狙擊步槍的射程也只是400米到1000米。
正因有如此強大的弩兵,才讓屢遭其他諸侯國攻伐的韓國沒有迅速滅亡。
當然,這只是韓國沒有過早滅亡的原因之一。
五、趙
趙國的最強兵種,大家都很熟悉,胡服鐵騎。
趙國在中山之戰中失敗,趙武靈王發布胡服騎射的國策,趙國士兵將戰服改為緊小的胡服,將步兵為主的趙國軍隊改為騎兵和弓弩兵。
此後,趙國鐵騎威震天下,滅掉中山國。
各諸侯國感受到趙國鐵騎的厲害,於是紛紛效仿,建立了自己的騎兵部隊,但都不如趙國鐵騎。
六、魏
魏國的王牌,大家也都很清楚,魏武卒。
「魏武卒」是戰國兵家代表人物吳起訓練的魏國精銳步兵。
《荀子·議兵篇》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
是說魏國士兵身披三層重甲和頭戴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三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裡。
必須接受「非人」的訓練,才能成為魏武卒的一員,這就是這支部隊強大的根本原因。
就像現在的特種部隊一樣,都接受過魔鬼式的訓練。
公元前389年陰晉之戰,吳起率五萬魏軍,擊敗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公元前341年,龐涓戰死馬陵,魏武卒元氣大傷。
公元前293年,戰神白起率領秦軍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將士,魏武卒在此戰中損失殆盡,結束了屬於它的神話。
七、秦
秦人以彪悍著稱,都是虎狼之士,且軍士必須有戰功才能得爵,諸公子也不例外,因此秦兵格外的驍勇善戰。
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採納商鞅的策略,施行變法。
軍事方面,挑選精兵強將,組建秦銳士,二十萬新軍,銳士不到2000人,可見其門檻之高,比魏武卒只高不低。
另外,秦軍中作戰最為勇猛的特殊兵種也被稱作銳士。
後期,銳士成為秦軍中作戰最勇猛軍團的代名詞。
戰國七雄的各大王牌部隊,相信在《大秦賦》中都能看到。
各大王牌部隊哪支最厲害呢?
這個不好說,兵種之間也有相剋,不能說誰不要命,誰就厲害。
沒有最強,只有更強。
總體來說,秦銳士的整體實力更勝一籌。
參考文獻:
1、《戰國策》
2、《荀子》
3、《漢書》
4、《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