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我們給了工作、給生活、給家庭、給愛人、給孩子。每天,請抽出一點時間,給自己。煮一壺清茶,在暖陽下,捧一本書,看別人,思自我。這是我的自由25點,每天一小時,請和我一起與書本為伴。」
有人這樣說:「再完美的婚姻,也有一百次想要離婚,有五十次想要掐死對方。」不知道看文章的你怎樣,我自己的確如此,我沒有計算過次數會不會就這麼多次,但當時的心情真是糟糕到了極點。林徽因和梁思成也是如此。
1924年6月初,林徽因和梁思成前往美國,這一年,徽因20歲,思成23歲。剛到美國時,兩人都沉浸在建築和美術的前沿學術和思潮中,儘可能多地汲取著知識的能量。當最初的新鮮和激動過去之後,每天的學習生活就成了日復一日單調的重複和循環。
思成是一個專注的人,當他一旦投入到學問中,就會忘記周圍的一切,專注而認真。徽因的成績也照樣不俗,但作為一個受過藝術薰陶的女性來說,她愛美、敏感,在遠離了家鄉和朋友,融入新的環境中時,她難免懷念、感傷,她想念北京、父母、表姐妹們還有新月社的友人們。
而此時的直男梁思成只是沉浸在雅典帕特農神廟的圓柱和衛城的愛奧尼亞圓柱中,對於徽因和朋友的邀約只是溫和地說抱歉,下次一起去。
徽因失望地走了,看著一起的友人談笑風生,徽因內心隱隱地失落,捉摸不透而又揮之不去。
而之後國內家庭的發展則讓徽因感到彆扭和難堪。思成的母親病逝了,悲痛而又不可迴避的是思成母親生前一直對徽因這個「現代女性」的芥蒂,她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對思成和徽因的婚事耿耿於懷。
有句俗語這樣說「當婆媳關係處不好時,有幾個姑子就有幾個婆婆」,這句話在徽因身上也應驗了,思成的姐姐受母親的影響,也對徽因感到不滿。此時,是要壓抑自己、委曲求全呢?還是找個出口宣洩出去呢?同樣經歷的自己深感選擇的不易,兩種選擇都是煎熬,很多時候我們總會抑制不住的宣洩。此時的徽因和我們所有平凡的女孩一樣,將自己的委屈宣洩給自己深愛的那個人,於是爭執、慪氣,說著言不由衷、對方不願意聽的話,做著讓對方介意的事,行為疏遠而內心想要靠近。然後和好如初,再因為一件小事爭執、慪氣,如同兩隻刺蝟一樣,內心想靠近,然後互相刺傷,遠離,再慢慢相互靠近。
而事情的結局最終以愛弟弟的思順包容和接受徽因而結束。很多時候愛更多的就是包容和接受,包容和接受自己所愛之人的一切。其實,這件事情看來林徽因是幸運的,雖然經歷了幾個月的痛苦,但最終得以解決。而我們今天更多的女性都是在這樣的痛苦中周而復始,婆媳關係如同一根扎在心間的刺一般,當你開心時突然刺你一下。婆婆不會想你因為對其兒子的愛而選擇隱忍和妥協,總會認為你奪取了兒子的愛,她不忍心自己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中怕化了的兒子被一個半道殺出的女人使喚來使喚去,這便有了無法調和的婆媳矛盾和尷尬的家庭氛圍。而很少有人能悟透包容和接受才是最好的解決途徑。
之後徽因父親的去世更是讓其感受到了未來公爹梁啓超的關心,和思成願意放下一切陪伴左右的關切,同時,生命的脆弱和莫測也讓她對人生和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其實我們所有的人也都是這樣,在讀此書時,我不時會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徽因一樣在愛情中失落的自己,向愛人宣洩的自己,向公婆妥協的自己,為愛人隱忍的自己。讀《林徽因傳》的同時,也是在讀自己。
愛,不僅僅是花前月下,兒女情長;愛更是患難與共,是彼此的扶助和共同的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