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6月23日,我國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這一好消息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科技日報記者在廣東、天津、浙江等地採訪發現,許多與北鬥產業相關聯的企業對此高度關注,他們認為,北鬥與新基建結合,將催生更多的新技術、新需求與新業態。為此,有的企業捷足先登、悄然布局;有的因勢而動,順勢而為。
成功發射 企業點讚
得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後,高興是諸多企業的第一反應。
當天,國家發改委北鬥園區重大專項的實施企業海格通信上下非常高興。
作為我國最早從事導航領域研製廠家之一的海格通信,從1960年就已開始了漫漫徵途,其前身國營第七五〇廠參加了長河三號無線電導航系統的建設,為遠洋科考和火箭發射貢獻導航力量。
「這意味著我國可以徹底擺脫對國外定位服務的依賴,同時也能夠向全世界提供北鬥定位服務和相關產品。」海格通信北鬥產業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鍾世廣說。
與海格通信一樣,浙江省德清地信小鎮也是歡欣鼓舞。
德清地信小鎮是浙江省北鬥導航產業發展的集聚區。北鬥三號完成組網,讓在地信小鎮從事智慧農業的極飛地理公司總經理遊春成非常高興。
「我們無人機的高精度釐米級定位就採用基於北鬥衛星系統,北鬥全球組網後將給企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推動極飛地理的全球業務布局。」遊春成說。
落地應用 馬不停蹄
伴隨著北鬥衛星系統的建設,北鬥應用和北鬥產業化也在「馬不停蹄」推進。
在廣東,有一款神器已經廣泛用於公務用車,成為了廣州市乃至廣東省在北鬥規模化應用的一面旗幟。
2011年開始,北鬥公務用車管理信息系統,作為全國最早一批北鬥民用大規模應用項目。目前已實現在廣州、深圳等15個地市公務車北鬥終端的安裝,用戶包括廣東省各地市黨政機關單位,完成3萬餘套車載終端安裝。
公務車有北鬥,無人駕駛的卡車,也有北鬥的身影。
在天津港,無人駕駛卡車正在進行貨櫃裝卸作業。卡車從哪來、到哪去、裝什麼貨、怎麼行駛,全部按照一公裡之外的中控室發出的指令來自主完成。
無人駕駛的卡車之所以能在天津港使用起來,靠的就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通過以無人駕駛電動貨櫃卡車和其他先進設備進行智能化操作,天津港建成全球首個在人工碼頭上通過智能技術改造實現的堆場自動化貨櫃碼頭,堆場平均作業效率達到30箱/小時,堆場利用率提高10%以上。
北鬥在許多場景的應用,讓北鬥的產業化不斷推進,全國不少地方都有了相關產業的聚集區。浙江的德清地信小鎮已集聚千尋位置、極飛地理、長光衛星等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地理信息軟體研發、裝備製造相關企業300餘家,小鎮產值和稅收連續6年實現翻番增長。
應用推廣 悄然布局
根據《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年我國的衛星導航產業規模將達到4000億元。
北鬥組網完成之後,重要的就是北鬥終端產品、服務系統的應用推廣工作。記者了解到,不少企業對此進行產業化部署,一些相關場景也在謀劃引入北鬥。
鍾世廣說,基於在北鬥二號建設期間積累的成功經驗,已全面開展了北鬥三號的產品研製,用以支撐未來多種多樣的用戶需求。
「實際上,我們現在已經可以接收到北鬥三號的信號,海格通信也在全力開發、測試新一代北鬥三號衛星導航各類產品。」鍾世廣表示,加速開展「北鬥+5G」產業升級的關鍵成果轉化,持續催生更多北鬥領域新產業和新業態,拓展北鬥新基建的研發與服務能力,助力實現北鬥規模化落地應用。
「千尋位置將更好推進北鬥的應用落地,讓各方受益北鬥全球服務。」千尋位置執行長陳金培表示,今年將完成200座全球框架站的部署,通過接收北鬥衛星信號,結合自研算法,網際網路和衛星雙路播發,為海外用戶提供動態亞米級和靜態釐米級的高精度定位服務。
如今,天津港正在建設新一代的智能化貨櫃碼頭,相關的作業單元和設備也將全部使用北鬥。
(記者龍躍梅 江耘 陳曦 通訊員王力中 實習生李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