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簡稱「長三乙火箭」)與遠徵一號上面級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北鬥三號工程第18、19顆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至此,火箭院今年北鬥三號衛星高密度發射任務圓滿完成,這也標誌著北鬥三號基本系統已建成。該系統包括18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和1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可服務「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
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總裝測試 本文圖片均為 李迪克 攝
國內首個年度發射次數突破20次總體單位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獲悉,本次任務是北鬥三號工程的第十次發射,十次發射均由長三甲系列火箭完成,充分驗證了火箭的可靠性。
本次發射也是火箭院2018年第20次宇航發射,刷新了年度宇航發射次數紀錄。
火箭院也成為了國內首個抓總研製的火箭年度發射次數突破20次的總體單位,開啟了火箭院年發射次數「20+」節奏,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研製能力和產業化發展邁入新臺階。
據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副總指揮劉建忠介紹,在高密度發射形勢下,人力資源非常緊張的情況下,試驗隊伍實行了「火箭院型號總體崗位融合」,將制導、姿控、軌道等崗位進行了融合,以往每次發射,需要3個專業的人都前往基地,現在只需2人即可。
劉建忠說,型號還將進一步精簡、優化發射場操作、設備安裝流程,緩解總裝人員緊缺問題。 「長三乙火箭實行去『任務化』設計,大大提高了火箭的適應性,火箭狀態也較為穩定。」劉建忠說,去「任務化」是實現火箭產品化的重要途徑,目前,長三甲火箭研製團隊正在逐步推進火箭「產品化」進程,對現有型號研製生產管理模式進行調整,逐漸形成「流水線」生產總裝方式。
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整裝待發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長三乙火箭的「主戰場」,火箭在這裡執行過多次發射,此次任務對於長三乙火箭來說也是「輕車熟路」。
據遠徵一號上面級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周佑君介紹,此次任務是遠徵一號上面級今年的收官之戰。
去年年底以來,遠徵一號上面級與長三乙火箭九度攜手,以「一箭雙星」方式直接入軌發射18顆北鬥三號中圓地球軌道衛星。
本次發射的衛星與此前相比,增加了若干載荷設備,雙星總重量增加40公斤,創上面級歷史任務衛星重量之最。
為此,型號隊伍開展了一系列改進工作,提高上面級運載能力:採用能量密度更高的衛星供電鋰離子蓄電池,減輕上面級的結構重量;精準分析衛星的質量特性變化的影響,通過上面級軌道優化與制導姿控仿真分析,優化上面級推進劑加注量。
除了重量更重,此次發射的衛星個頭也更大,雙星之間、星罩之間的間隙較以往更小,對接安裝衛星的操作難度更大,火箭飛行過程中以及衛星分離時,星罩之間、雙星之間發生碰撞的風險更大。
對此,型號隊伍通過模擬裝配、精細化的衛星分離仿真分析及遠場分析等,控制風險,確保了衛星的安全。
本次發射是長三甲系列火箭發射的第42、43顆北鬥導航衛星,也是長三甲系列火箭第94次執行發射任務,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291)發射。
發射塔架上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
原文轉載:http://tech.shaoqun.com/a/310402.html
跨境電商:https://www.ikjzd.com/
mile:https://www.ikjzd.com/w/1746
rakuten:https://www.ikjzd.com/w/2718
11月19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簡稱「長三乙火箭」)與遠徵一號上面級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北鬥三號工程第18、19顆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火箭院今年北鬥三號衛星高密度發射任務圓滿完成,這也標誌著北鬥三號基本系統已建成。該系統包括18顆中圓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