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營
來源:健康縣域傳媒
確立專業學術江湖地位,要靠硬實力,在醫學界更是如此。
5年前,一項「微波消融聯合椎體成形術」的臨床技術,為脊柱轉移瘤的治療開闢了一條新途徑。而牽頭這項臨床研究的就是張開賢,主任醫師、山東省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
也正是由於這一開創性新技術,讓科室榮獲了2019年度山東省臨床精品特色專科,成為唯一獲此殊榮的縣級醫院腫瘤科,同時摘得2019年度中國縣市級醫院品牌專科評比腫瘤科全國第一名的桂冠。
作為醫生,他致力於做好兩件事,一是看病,二是學習,終極目的就是讓縣域腫瘤患者在家門口就把病給看了。
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張開賢
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成立於1950年,實屬縣域「老牌」三甲綜合醫院。談起該院的腫瘤科,更是「資歷」頗豐。上世紀80年代蹣跚起步,1999年開展腫瘤介入治療、2002年開展腫瘤放射治療、2004年開展影像引導下的腫瘤微創治療……經過近40年的創新發展,目前在某些領域甚至可以和省級醫院媲美。
如今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腫瘤科已成為周邊最好的腫瘤科,2019年度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腫瘤科門診14987人次,出院10066人次。而說起當年科室剛創建的光景,「寒酸」「落後」的打拼場景仍然歷歷在目。
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腫瘤科榮獲2019年度中國縣市級品牌專科評比第一名
「當時的腫瘤科可沒現在這麼『榮光』。由於人才、設備、技術的限制,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發展更是遙不可及。」張開賢回憶道。
雖說是腫瘤科,腫瘤患者的治療卻是短板。眼看患者痛苦,醫生無計可施。「我們只能從臨終關懷入手,竭盡所能為晚期患者提供營養支持治療,減少疼痛。」張開賢說。
1988年,張開賢來到山東省腫瘤醫院內科進修。進修期間他系統學習了化療知識,回院後就從呼吸內科轉到了腫瘤科工作。
在發展腫瘤科的道路上,張開賢絕對是一個「不安分」的人。為了能讓更多的腫瘤患者留在本地,他一直輾轉於學習和臨床之間樂此不疲。
「學科要想發展,必須要留住患者。而要想留住患者,就必須解決患者的問題。」張開賢說,由於化療能夠治癒的腫瘤有限,只能解決腫瘤患者少部分問題,70%的腫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都需要用到放療,我學的那點化療知識顯然不能把患者留住。」
1998年和2001年,張開賢先後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介入科、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進修。設備到位、技術在手,慕名而來的腫瘤患者越來越多,科室的發展也提上日程。通過不斷地學習,張開賢帶領的腫瘤科在醫院有了一席之地。
張開賢在全國消融大會作報告
「學科發展是大家賽跑,我們為什麼能反超呢?張開賢直言,因為創新。
2015年,張開賢率領團隊在國內率先將微波消融術和骨水泥成形術聯合應用於脊柱轉移瘤的治療。該項技術,克服了兩種術式單一應用的缺點,發揮兩者止痛及抗腫瘤的協同作用,既提高了療效又增加骨骼的穩定性,同時降低了骨水泥滲漏等併發症的發生率,為脊柱轉移瘤的治療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張開賢也因此多次應邀在全國性腫瘤會議及培訓班上作特邀報告,多次應邀到省內外三甲醫院推廣該項技術。
張開賢為骨轉移患者做微創治療
近年來,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腫瘤科表現格外亮眼,實現了「彎道超車」,從張開賢說出的一組數據可見一斑。腫瘤科包含三個病區和一個放療中心,開放床位260張,共有醫護人員105人,其中高級職稱6人,碩博研究生佔比87%。科室擁有西門子大孔徑模擬定位CT、美國瓦裡安和瑞典醫科達圖像引導直線加速器、微波治療儀及放射性粒子植入計劃系統等先進設備。
「人才是建科之本,只有不斷地招攬賢才,才能為科室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據張開賢介紹,醫院每年都會去211、985的高等院校招募一些腫瘤方面的人才,目前引進了40多人。
張開賢隨口向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曾經有一位某醫學院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想來我們醫院工作,按照規定我們起碼要招納211院校的畢業生。後來偶然的機會了解到,這個研究生的女朋友是復旦大學中山醫院的介入放射學博士研究生,而她的導師就是我的老師。聽到這個消息我很興奮,立刻向院長提出申請,能否以高端人才引進的方式,為他開『綠燈』,後來無論是院裡還是市裡都通過了審批,現在夫妻二人在我們醫院發展得很好。
「我要把科室打造成一列動車。」張開賢反問,「什麼是動車?就是就算沒有火車頭,各車廂也能獨立工作」。張開賢希望自己團隊的醫生全面發展有所側重,每人手上都有「絕活兒」。
張開賢補充道,所有來腫瘤科工作的醫生,工作到一定年限以後,都會被送到國家級腫瘤醫院進修一年放療或化療。隨後,依據學科的發展方向以及個人的特長再對其進行亞專業的培養,選送他們去國內在相關領域做得非常好的醫院再次進修。
作為一個縣級醫院,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位於京滬高鐵線上,距離濟南只有40分鐘的高鐵路程,卻實現了98 %以上的腫瘤患者診療不出縣,實屬不易。
「腫瘤患者很特殊,病程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果一個學科治療手段單一,必然留不住患者。作為一個科室,治療手段必須齊全,才能把患者『牢牢抓住』,防止『外流』。」張開賢舉例來說,「早期肺癌,我們可以採取微波消融治療,達到與外科手術一樣的效果;對中晚期肺癌,我們可以採取放療、化療、靶向、免疫等綜合治療,如果放化療後殘留或進展,我們可以酌情進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或微波消融治療;如果轉移到了骨骼,我們可以進行微波消融聯合骨水泥成形術,緩解疼痛,延長生命等」。
張開賢認為,縣域腫瘤科做不到像省級和國家級醫院那樣,按照亞專業方向把腫瘤分的很細,縣域腫瘤科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腫瘤患者,絕不能靠一種技術「打天下」。
「再好的硬體,沒有特色的技術也吸引不了病人,必須用特色技術帶動整個學科的發展。」張開賢補充道,與其他縣域腫瘤科不同的是,目前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腫瘤科擁有放療、化療、介入、微創4種治療手段,同時擁有放射性粒子植入和脊柱轉移瘤微創治療兩項特色優勢技術,為學科的後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外專家參觀微創手術
「有胸懷、敢擔當」。用這6個字,張開賢在自己科室以及同行中,樹立起一個又一個榜樣。
「如果科主任沒有風險擔當意識,不敢創新,害怕失敗,新技術只能停留在理念上。」張開賢直言,開展特色診療技術,可為科室帶來了患者,贏得了同行的尊重,但也並非一帆風順。在開展腫瘤微創治療的過程中,他們也遭受了很多困難和挫折,終究還是鍥而不捨的堅持了下來。
「學科帶頭人很光榮,但是也很辛苦,必須不停地學習,不能落後,否則就會影響全科室的人。」張開賢說,「對年輕大夫,上級大夫不投入心力培養的話,他們就成長不了。科主任必須讓團隊中的每一位醫生有力量和勇氣去探索」。
一個人醫術高超可以挽救一小部分患者;在科室建立了一個規範的診療流程和質控,則是挽救一批患者。
患者總是各式各樣的,收穫他們的信任,是醫生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體現。「最好的醫療,就是患者可接受的醫療,尤其是腫瘤患者。」張開賢說,「針對腫瘤患者,我們一直堅持同質化、規範化的診療方案,絕不能『各自為政』,全憑個人經驗和偏好。換句話說,無論這個患者的主治醫生是誰,他的診療方案都是同質化和標準化的。」
據張開賢介紹,每一位腫瘤患者入院以後,先要進行全面檢查,在明確了病理及分期以後,科室集體討論,按照指南和規範,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診療方案。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張開賢相信,萬事開頭難。有了40年的積累和沉澱,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腫瘤科立足當下又迎來了新的奮鬥目標「省級重點專科」和「區域腫瘤中心」創建。
責任編輯:劉魯
審核:汪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