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七萬裡長途,「120名天才兒童」遠赴西洋留學,背負國家之重任

2020-12-14 騰訊網

時間回到一個世紀前,120名幼童們即將遠行。屬於他們的故事畫卷正要鋪開: 「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背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裡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十九世紀末的清朝思想阻礙,容閎想讓中國孩子出國留學的設想突然變成了泡影。

但是在艱難的事情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的,經過所有人的不懈努力這件事情終於實行了下去

至此,清政府拉開了這項「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的中國教育計劃。

縱觀中國歷史,大漢王朝,蠻夷臣服,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在大唐盛世,物華天寶,四方來朝;在大明王朝,鄭和的船隊滿載國威,揚名海外。到了清朝末年,一切都變了。 為了選拔出最聰慧的幼童,由李鴻章制定的選派條件,也十分嚴苛:除了最基本的在外學成後需要回國效力外,還需要家世清白,容貌端正,姓名粗鄙者,亦需要更改。 最終,被選出的120名幼童將分批次被送往舊金山,臨行前,孩子的父母和朝廷籤署了一份長達15年的合同。「如有天災疾病不測,各安天命」。就這樣,一段跨越太平洋,長達10年的思念開始了。

1872年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學

1872年的春天,第一批幼童出發了。

在船上,這些幼童們就展現出驚人的適應能力。初登船時,他們還會因為不時出現的驚濤駭浪大聲哭鬧,僅僅幾日後,他們就能在風浪最大時,依然在甲板上打鬧。 除此之外,當護送幼童的官員們對外國飲食難以適應時,這些幼童卻早已對那些牛肉與麵包吃得津津有味。 25天長途跋涉後,在船將靠岸之際,護送幼童的大臣們從箱內拿出嶄新的絲綢長袍,給他們一一換上,希望以此來展示大清國的風採。

換上絲綢長袍的留美幼童們

上岸之後的幼童們,對眼前出現的一切都目瞪口呆。 在這裡,男人與女人都穿著合體,在行駛的電車上跳上跳下,鋼筋混凝土搭建的高樓,像「怪物」一樣矗立在道路兩旁。

19世紀末的美國

他們暫時居住的酒店內,擁有可以源源不斷流出熱水的金屬管,以及散發出溫暖的暖氣,而這些幼童們,樂此不疲地乘坐著酒店內的電梯——這個龐大的「籠子」可以將他們一口氣從1樓送向5樓。 但最讓他們好奇的,還是奔跑在鐵路之上的火車。

幾天後,他們將乘坐著火車離開舊金山,橫穿整個美國,來到位於北部的哈特福德市,正式開啟他們的留學生涯。

19世紀末美國鐵路上運行的火車

而作為發起人的容閎,比幼童們早幾個月來到這裡,替他們處理生活事宜,他的搭檔「留學監督」陳蘭彬並幫不上什麼忙,他不會英語,且對待國外的一切都嗤之以鼻。 容閎明白,這位所謂搭檔,只不過是朝廷派來監督孩子們思想的負責人,而對於這個項目,並沒有太大的興趣。

中國留學計劃中的「留學監督」陳蘭彬

到達哈特福德市後,第一批幼童被3人一組分配到美國家庭之中。 幼童李恩富後來在自傳中回憶到與「新家庭」的初次見面:「離開家時,我給母親鄭重地磕了4個頭作為告別,而這位美國家庭的女主人,第一次見面就在我的臉頰上親了一口,我害羞極了,大家都在嘲笑我,這是我獲得的第一個吻。」

「留美幼童」李恩富

新鮮感散去,當離開了自己的朋友,被分到不同家庭時,這些幼童們才開始認真審視自己的生活。身處異國他鄉,他們開始感到疏離,而更讓人介懷的,是無時無刻追在他們身後的目光。 那些美國小孩們常跟在這些幼童身後,嬉笑著觀察他們的絲質長袍與垂在身後的辮子,用英文喊他們「中國女孩」。 在餐廳吃飯時,偶爾會遇到一些美國人,走上前詢問是否可以近距離觀賞一下他們的辮子,種種的一切,都讓這些幼童們感到不適。 但是這些只是「插曲」,這座城市還是對這些遠道而來的孩子們,展現出最大程度的善意,在當地報紙上,他們誇獎這些孩子為:「非常年輕,極其聰明,且具有紳士風度。」 為了幫助幼童們快速掌握英語,寄宿家庭採用了嚴厲的實物教學法:「如果在餐桌上不能準確說出食物的英文名,就不能進食。」

留美幼童與他們的寄宿家庭合影

這些聰明的幼童們很快就習慣了在異鄉的生活,不到2個月,他們就迅速掌握了英語,能夠熟練地與當地人對話,並分批次進入哈特福德中學。 令容閎沒想到的是,這些幼童不僅適應飛快,並且大部分人都在課程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許多年後,當人們回到這些幼童所生活過的學校時,會驚喜發現那幾年,幾乎每個班成績最好的,都是中國人。彼時,他們仍把學習看作出人頭地的方式:

1876年,鄧世聰和陳巨鏞獲得學校拼寫一等獎與二等獎;1877年,在學校書法展覽中,入學不到一年的蔡廷幹獲得第一名;1880年,霍普金斯語法學校的畢業班內,李恩富拿下希臘文第一名,周傳鄂獲得拉丁文和書法第一名。

除了學業,這些幼童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也迎來了重塑。 首先是飲食,這些赴美幼童大多出身貧寒,在國內他們通常只能吃最簡單的餐食,而在美國的寄宿家庭內,他們可以吃到最新鮮的牛奶、黃油、土豆與雞肉,豐富的飲食讓他們茁壯成長。

有數據顯示,這些幼童在哈特福德讀書的時間裡,每年很少生病。

更換西式裝扮的幼童們

其次則是戶外活動,長久以來中國學者都以「四體不勤」的生活為豪。在他們眼中,沒有才華的人才需要在田間工作,而在國外,一個優秀的學生,不僅需要擁有敏捷的思維,更需要健壯的軀體。 這些生活在哈特福德的幼童們,也開始在中學的操場上嶄露頭角,雖然相比之下,這些中國幼童略微瘦削,但是他們卻能很好地適應外國體育課程,甚至比外國人還要優秀。

他們還建立了自己的「東方人棒球隊」,隊中的9名成員全部都是中國人,在當時曾多次打敗當地棒球隊,一時風光無兩。

在這支隊伍中,包含了日後中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以及清末外務尚書梁敦彥。

東方人棒球隊

前排左起:陳巨鏞、李桂攀、梁敦彥、鄺詠鍾

後排左起:蔡紹基、鍾俊成、吳忠賢、詹天佑、黃開甲

後來,他們在哈特福德的同學回憶道:「我們玩的所有東西,對他們都是新鮮的,但是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卻都能玩得很好。」

為了能夠方便運動,幼童們紛紛脫下長衫,換上舒適合體的運動服裝,而背後那根標誌性長辮,也開始越發經常地被他們塞入帽下。 眼看著幼童們日漸明顯的變化,古朽的陳蘭彬提出了不滿。

這位被官方派來的大臣,認為幼童這些舉動是在背叛國家。在容閎的勸解之下,他最終讓步:可以更換西式衣服,但是辮子不可以剪去——在當時的皇帝眼中,這是他們對於朝廷的忠誠。 換上西式服裝,把辮子藏入帽中,這群出國不到2年的中國幼童,正越來越「看起來像一個美國人」,他們甚至會用英文給彼此起綽號。

彼時處於核心地位的唐紹儀,被幼童們賦予了一個他們從希臘神話中讀到的英雄名——埃賈克斯。

他們沒想到,唐紹儀日後會真的成為一名英雄。 哈特福德的夏天,有著柔軟的草地和清冽的河水,每年學生們都擁有長達3個月的暑假。

當本地孩子們將大把時間花在遊泳、打球上時,留美幼童們只能在陳蘭彬的監督下,日復一日學習枯燥的課程,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嚴格遵守著由中國留學處制定的課程表。

除此之外,每到黃曆上記載的黃道吉日,陳蘭彬會把學生們聚集起來,誦讀《聖諭廣訓》,並且下跪向遙遠的皇帝行禮,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幼童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根」。 事與願違,品嘗過自由味道的幼童們認為,這種向皇帝下跪的愚蠢姿勢十分迂腐,而真正有用的東西則是在課堂:在那裡他們學習數學、天文、物理與軍事。 1876年5月,費城世界博覽會開幕,在此後的六個月中有共計900萬人趕來費城,觀看這場由美國打造的工業未來。

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

在現場,貝爾發明的電話機隆重登場,轟轟作響的電動機象徵著美國昂揚的工業實力。

人們還看到了由法國贈送給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只不過彼時,只完成了一隻手——十年之後,這座雕像才製作完成,出現在紐約的自由島。

當國外正擁抱著自己嶄新的科技時代時,國內唯一能見證這個鋼鐵王國的,只有這些幼童。

費城世界博覽會上

只完成了一隻手的「自由女神雕像」

在那個夏天的末尾,容閎的學生們到達場館。 負責中國館的海關官員李圭,後來在文章中記錄了這次見面。 在那個信息不順暢的年代,這位中國官員並未曾聽聞過關於留美幼童的故事,而在現場,他看到了這些身著西式服裝,外面卻套著中式馬褂的中國孩子們,他們自如穿梭在人群之中,說著一口純正英文,沒有一絲膽怯。 身處博覽會的李圭未曾想到,自己的國家已經將孩子們送到世界科技的最前沿,那日,他在自己的《環遊地球新錄》中記載道:

西學東造,正未可限量。

彼時的中國海關官員李圭

後成為中國近代郵政倡導者之一

當天經過聯絡,幼童們還被介紹給當時的美國總統格蘭特,一番聊天后,總統與每個幼童握手告別。 目睹過現代發明的幼童們,登上了返回哈特福德的火車,他們即將步入大學,迎來新學年,在那裡,有一個嶄新的世界等候他們。 1877年,詹天佑進入耶魯大學,這位聰穎的17歲少年,入學第一年,就拿到了第一名獎學金,進入耶魯大學工程學院學習。 第二年,首批到達美國的幼童們陸陸續續高中畢業,順利拿到進入大學的資格。

在哈特福德中學的畢業典禮上,一群身穿禮服的美國學生中,坐著三位中國學生:蔡紹基、梁敦彥、黃開甲。

「留美幼童」黃開甲少年時期

他們身穿絲綢長袍,戴著鑲嵌紅色紐扣的帽子——他們將作為這個學校的優秀畢業生發表演講。

其他時候,他們都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像美國人,而在今天這個時刻,他們卻要通過服裝告訴大家,自己是中國人。

在這場演講中,幼童蔡紹基說道:「中國沒有死,她只是睡著了,她終將會醒來,並註定驕傲地屹立於世界」。

這位幼童後來成為了北洋大學的首位校長,並終身服務於中國教育行業。

演講結束後,掌聲經久不息,已經下臺的中國幼童,不得不再次返回舞臺,向大家致謝。

「留美幼童」蔡紹基(1878)

當幼童們正在校園裡度過無數個安逸平穩的求學日子時,在高高的學校城牆外,一股暗流正在湧動。 19世紀80年代,美國西海岸正醞釀著一股排華熱潮,中國勞工在和當地以及其他國家勞工競爭過程中,佔據越來越多的優勢——他們勤勞,安靜,從不討價還價。 這種優勢引起很多人不滿。華人形象被惡意醜化,有些地區甚至出現針對華人的暴亂,事態逐漸失控。

19世紀80年代美國的「排華浪潮」

1882年,美國頒布排華法案,對於日後中國人進入美國,有了極其嚴苛的限制。 一方面是強烈的排外熱潮,另一方面,長久以來,李鴻章都希望幼童們可以進入美國軍校,學習軍事理論,但是在這種國際環境之下,這種期望看起來似乎不再可能。 而此時,李鴻章認為如果幼童們無法進入軍校學習軍事,那麼他們此時留在美國學習就不再具有意義。

李鴻章只想要一顆蘋果,而容閎卻想種下一顆蘋果樹。但顯然,彼時的李鴻章只看到了那株苗,卻沒看到那棵樹。

向美國人「取經」的李鴻章(中間)

縱使這位「留學生之父」百般努力,最終,清政府仍決定撤回所有留美幼童。

在容閎接到聖旨的那天,留美幼童們正在湖邊享受著自己的假期,彼時他們不知道,這將是他們在外國的最後一個暑假。

當聽到這個消息時,這些幼童們驚愕得說不出話來。沒有人想到,自己的學業在此時會被突然掐斷。他們慢慢走回家,開始收拾行李。 但並不是所有幼童都這麼聽話,早在一年前,他們中就有人決定永遠留在國外。

1880年,留美幼童中的譚耀勳與容揆(kuí)——容閎的侄子,因為過於西化,曾被勒令返回中國,在乘坐火車準備回國途中,兩位幼童跳下火車,偷偷回到哈特福德市藏了起來,並宣布與留學事務所脫離關係。

「留美幼童」容揆

但這只是少數,大部分幼童都不得不接受清政府這一決策,提早結束了自己的留學生涯。

在這項出國留學計劃終結時,有超過60名學生正在美國的高等院校中就讀:耶魯大學22人,麻省理工學院8人,哥倫比亞大學3人,哈佛大學1人,其餘的學生分布在美國東北部的各個學校中。 按照容閎的計劃,他們本可以在大學校園裡大放異彩,並在5年後如期畢業,順利取得學位,可如今一切都成了泡影。

與耶魯大學同學合照的詹天佑與歐陽庚

1881年8月8日,第一批留美幼童踏上回家的火車,他們身著西式西裝,手提黑色皮革箱子,箱子外側用英語寫著「中國教育計劃」的字樣,在滾滾熱氣中,他們踏上了前往舊金山的火車,沒有人知道,未來迎接他們的是什麼。 一個月後,最後一批幼童踏上歸家的火車,他們在上衣紐扣中別上了黑白色的裝飾品,哀悼著他們逝去的中國教育計劃。

1881年留美幼童離開美國時最後一次合照

10年前,容閎帶著120名幼童來到美國哈特福德時,他們還是剛滿10歲的男孩,而如今,他們已經長成了青年。 在留學的日子裡,這些幼童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人在這期間不幸逝世,有人逃離了清政府的管制,有人被提早召回,而剩餘的94名幼童,都草草結束學業,帶著未完成的宏願,回到了他們闊別數十年的祖國。

回家的路程比想像中要近。

然而越臨近靠岸的時間,幼童們的焦慮也在不斷加劇,他們互相安慰,自己是作為祖國最需要的人才回國的。 一位幼童在寄給自己美國朋友的信中寫到:「我感到很寬慰,當回到祖國時,我不再是一個孩子,而是一個高貴、體面的男人。」

19世紀80年代的上海碼頭

輪船在上海靠岸。

這些闊別家鄉已久的幼童們,期待著下船後,能夠看到自己的親人與來自清政府的歡迎。

沒想到,下船時等待他們的不是家人與歡呼,卻是一排排準備扣押他們的官兵。這群幼童被帶到一處陰暗且充斥著黴味的房間,而所謂的床,僅僅是在椅子上搭了2條木板。 除此之外,這些幼童很快意識到,在美國生活十幾年後,他們中已經沒有幾個人敢用母語與這些士兵爭論。 這群歸家的孩子充滿著緊張與侷促,偷偷用英語交流,努力想弄清楚自己為何被拘留。

19世紀末的上海街道

第二日,他們被分批帶往審訊室,面對官員們關於「為何在美國呆這麼長時間,是否還忠於皇上的質疑」,這些幼童給出了近乎一致的答案:「我們是被官方派出,為了學習西方知識為中國所用。」 但是無論他們怎麼解釋,這些官員們似乎都聽不進去。 在哈特福德,這些幼童能夠用英語熟練地與美國同學辯論,但在這間閉仄陰暗的審訊間內,他們卻怎麼也無法讓眼前的官員理解自己的意思。

這群曾被稱為天才少年們的幼童,此時因為「喪失交流能力」而萬分沮喪——從他們嘴裡說出的話,不是結結巴巴,就是突然冒出一句完整的英語。 在經歷了近一個周的禁閉後,這些官員終於放過了幼童們,讓他們各自回家。 幼童黃開甲後來在信中寫到:「我與曾經朝夕相處的朋友分開,甚至沒機會道別,不知下次何時才會再次相見。」 而對幼童容良來說,突如其來的分離比審問中受到的屈辱更讓他難過,那日,他在日記中只寫下了兩個字:孤獨。 彼時洋務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而這些從美國歸來的幼童,正是被需要的人才,不久他們就被分配到祖國各地,有的進入政府衙門,有的被分去煤礦,而大多數則被分去福州船政學院學習駕船。

福州船政學堂

這些與家庭分開十年的幼童們,在與家人短暫團聚後,又被朝廷派向祖國各處。 1874年,正在福州馬尾揚武號軍艦上實習的幼童黃季良給父親寫了一封信,信中他向父親表達了長久不能盡孝的愧疚,並附上了一張自畫像:「不能一日承顏養志,負罪實深」。

「留美幼童」黃季良給父親寄去的自畫像

這是黃季良的父親最後一次收到他的消息。 幾天後,中法海戰爆發,在這場戰爭中,福建水師全軍覆沒,福州船政學堂被炮轟,800多名中國官兵陣亡,其中包括黃季良在內的4名留美幼童。 這一年,按照計劃,本當是他們的畢業之年,而如今,這些幼童們只能帶著無盡的遺憾,將自己對國家的那一腔熱忱,留在了那片海上。 關於這些留美幼童的另一條敘事線索,是那兩位滯留美國的幼童——容揆與譚耀勳。 他們在耶魯順利完成學業,容揆在容閎的引薦下, 進入中國駐美公使館工作。

「留美幼童」容揆

而譚耀勳則準備前往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負責中國在紐約的部分國際事宜。未曾料想,在此時,他染上風寒,幾個月後,這位11歲就來到美國的男孩,在這片他生活過12年的土地上離世。

他被永遠留在了哈特福德的公墓中,至死,都沒有完成想要報效國家的夢想。

「留美幼童」譚耀勳

在經歷了中法戰爭與中日韓戰後,外敵的一次次入侵,迫使清政府加快國防,海防首先被提上日程。 1888年,北洋海軍應運而生,這是中國第一批擁有西方裝備與西學人才的艦隊。多名留美幼童在艦隊中擔任各艦的大副、槍炮官與作戰參謀等職位,這一年中國海軍的實力甚至上升到世界第八的水平。

北洋海軍的建立,意味著國家對燃料以及運輸業的需求,並帶動礦業、鐵路業發展——這些在過去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大逆不道、壞了「風水」的事情,終於開始加速前行。 而這些曾經受過西學訓練的留美幼童們,也開始得到重視,逐漸嶄露頭角。

留美幼童在天津道臺衙門合照

這期間,詹天佑北上參加天津到山海關的鐵路建設,這成為這位「中國鐵路之父」步入成功的起點。

語文課本中的詹天佑

與此同時,陳榮貴、吳仰曾、梁普照等一批幼童進入了中國最早的礦業,並服務終生。

在回國的這6年裡,這些幼童們曾因為過於西化,思想前衛被不斷排擠與指責。

而如今,他們終於開始活躍在鐵路、礦業、外交等多個領域。

雖然早已脫去西式裝扮,說回母語,但是他們仍習慣在每年12月底時聚在一起,慶祝西方聖誕節。

留美幼童回國後第一次在天津聚會

比起中文,他們更習慣用英文交流,而他們之間的稱呼,仍是他們在美國時使用的綽號。 每當聚在一起時,他們就像回到了在哈特福德讀書的歲月,那是回不去的年少好時光。

當容閎的幼童們一個個走向舞臺中央,他卻正慢慢變老。 1881年,在幼童們回國當年,容閎的妻子因病去世,留下兩個年歲尚幼的孩子。 後來他在自傳中寫道:「1880年到1886年是我人生中最不幸的時期,我畢生的志願遭到摧殘,我生命中最親近的人過早離去,頓時覺得心灰意冷,萬念俱灰。」

容閎的妻子瑪麗·凱羅克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幼童們」,並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曾經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的幼童唐紹儀,擔任津海關道一職。 曾擔任鎮遠號槍炮大副的曹嘉祥,被任命為天津巡警道,後來成為了中國新式警察的創辦者之一。

「留美幼童」曹嘉祥

1903年,天津中西學堂改為北洋大學,蔡紹基成為這所學校的校長,也是留美幼童中的第一個校長,而北洋大學,就是當今的天津大學。 當蔡紹基在為北洋大學制定校訓時,他想起自己曾就讀的耶魯大學校訓:「光明和真理」,於是他將北洋大學的校訓定為「實事求是」。

早期的北洋大學

北洋大學的成立,似乎也正意味著,中國長達幾千年的教育正站在一個全新關口。 1905年,實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宣告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對歸國留學生的考試,舉人、進士等古老的功名,將授予這些「留洋學生」們。 一夜之間,留學熱潮再度被掀起,30年前,這些被送出國的幼童們,大多出身貧寒,30年後,貴胄子弟帶著僕人紛紛遠赴大洋彼岸,開啟他們的求學生涯。 1904年,曾經的留美幼童梁誠,已成為中國駐美公使,在經過多次談判交涉後,美國最終同意,將「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

擔任「駐美公使」的梁誠

以此為節點,中國擱淺多年的留學事業,再次被恢復。 清政府將皇家園林的清華園作為選派學生赴美留學的預備學校,後學堂改為清華學校,曾經的留美幼童唐國安任校長。 這所學校,就是後來的清華大學。 1909年,留學計劃重啟,第一批「庚款留學生」赴美,有趣的是,他們到達美國所走的路線,與40年前那120名赴美幼童走的路線如出一轍——坐著火車橫穿美國,在馬塞諸塞州的斯普林菲爾德下車。

而在那裡迎接他們的,則是當年選擇留在美國的幼童容揆,多年未見,再見面時,他已經成為了中國駐美使館的秘書。

1909年第一批庚子賠款留學生

當載著這些留學生的火車在美國土地上奔馳時,中國第一條由自己建造的火車,也正在關鍵的驗收階段。 1905年,中國決定興建一條從北京至張家口的鐵路,也就是「京張鐵路」。 消息一經放出,日本、俄國與英國紛紛致函清朝政府,想要接下這塊「肥肉」。僵持之下,清政府最後與各方達成協議,如果中國能夠不借外債,不用外國工匠,那麼他們便不插手。 這一年,曾經的哈佛天才兒童詹天佑44歲了,這位曾經立志要成為鐵路工程師的幼童,被任命為「京張鐵路」項目的總工程師。

中年時期的詹天佑

彼時,沒有人相信中國能夠憑藉一己之力建造出一條鐵路,外國人甚至嘲諷,建造這條鐵路的中國工程師可能還沒有出生。

而他們沒想到的是,詹天佑只用了4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這條原計劃需要6年建造的鐵路。

1909年的秋天,京張鐵路正式通車。這是第一條,中國人自己建造並投入運營的鐵路。

京張鐵路驗收儀式

與此同時,詹天佑曾經的同學唐紹儀,正在外交界大放異彩。

三年後,這位曾經留美幼童中的「核心人物」,在促進新中國成立上做出重要貢獻的唐紹儀,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

唐紹儀與孫中山(1921)

也是在這一年,曾經帶領他們走向美國、為國家崛起而奔走半生的容閎,在公寓內孤獨離世。

終年84歲。

容閎晚年時期

1919年,曾經的留美幼童都已年近60,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當年他們從美國回來登陸的城市——上海。 這年秋天,前海軍將領吳應科與蔡廷幹因公來到上海,唐紹儀宴請曾經的同學們一同聚會,吃飯中他們驚喜發現,飯店緊鄰他們當年赴美國前讀過的預備學校。 時間好像回到50年前,他們剛滿10歲,遠離家鄉,在一個全新的國度裡展開新生活,時間一晃而過,這些幼童們已步入晚年。 他們仍舊說著英文,吃著西餐,叫著彼此在美國留學時的名字。 吃過飯,幾位老同學來到學校舊址前拍了一張合照,並給照片命名為《千歲》——照片中的這些「留美幼童」們,加起來的歲數已有1000歲了。

50年前,他們背負著帝國最後的希望,漂洋過海,以期學習國外先進科技,以回國報效國家。

50年後,雖有坎坷,雖有生離死別,但是他們中還是有人完成了最初的夢想。

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些活躍在鐵路、電報、海軍、外交等領域的幼童們,成為了那個帝國最後的曙光,也為後來的中國奠定下了不可或缺的地基。

相關焦點

  • 北京的西洋建築是滿族人設計 他最早赴牛津留學
    如今,北京動物園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動物園,裡面還保存有不少西洋風情的建築,如動物園大門、暢觀樓等。很多人都以為這些建築是當時請歐洲人設計的,殊不知,這幾處建築的設計者是中國人傅佰銳,今年是傅佰銳先生逝世90周年。
  • 公費留學天才揚言:從未想過報效祖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個人才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是非常多的,但是現在國際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競爭,因此很多國家都不惜斥巨資來培養和招攬人才!我們也是從很早之前就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一直推行人才戰略,積極培養優秀的人才!
  • 乾隆為什麼要建西洋樓?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乾隆帝建西洋樓的真實意圖,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他回憶西洋樓大水法時,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堂(澤蘭堂)北為西洋水法處,蓋緣乾隆十八年西洋博爾都噶裡雅國(葡萄牙)來京朝貢,聞彼處以水法為奇觀,因念中國地大物博,水法不過工巧之一端,遂命住京之西洋人郎世寧造為此法,俾來使至此瞻仰……昨冬廣東督臣長麟、撫臣朱珪奏,荷蘭國使臣等以今歲為朕御極六十年大慶,懇請來京朝賀
  • 近代史上中國人留學可謂是流浪地球?第一個留學目的地是……
    到了明代,還出現了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的壯舉。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看,真正意義上的留學教育,則是從清朝末年開始的。那時候,留學是夢作為睜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容閎,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近代中國第一位海歸。
  • 120名留守兒童的小夢想
    120名留守兒童的小夢想——歸與書院「鄉村書院公益課堂」正式開班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江邊 牛石頭 田懿 田煥 符黃穎 7月18日,位於海拔一千多米的隆回小沙江村的歸與書院「鄉村書院公益課堂」正式開班。此次開班短短三天內報名登記的當地學生卻達到120名之多,目前人數還在增長。至此談起歸與時,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這所書院,真的不簡單。
  • 西洋音樂及樂器的傳入,西樂在中國最初的傳播
    1699年康熙皇帝讀書像(45歲)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成書的《律呂正義》續編中,即載有西洋傳教所傳的五線譜和音階、唱名等,然而,上述這些西洋音樂的傳人信息,均未產生實際的社會應用效果。三,紫禁城內曾經組建成一支西樂隊後來,供奉內廷的西洋傳教士南懷仁、徐日升等人也進獻了許多西洋樂器,僅是南懷仁就給康熙皇帝進貢了九架鋼琴,康熙至乾隆朝,武英殿造辦處收藏有比利時、義大利、葡萄牙等國家進獻的鋼琴、風琴、大提琴、小提琴、吉他、曼陀林琴、單簧管、雙簧管等樂器多達百件。
  • 恰克圖——萬裡茶道的中轉站
    全文共 5210 字 | 閱讀需11 分鐘  當年晉商開闢中俄萬裡茶路,擔當起了國際貿易重任,這是歷史上的一大創舉。晉商開闢的「中俄茶葉之路」的輝煌歷史,歷經了驚心動魄的商戰,也創造了彪炳千秋的中華商魂。
  • 傅雷之子傅聰去世,背負54年逼死父母之名,史料揭真相:他真冤枉
    1、因傅雷遺書中的一句話,傅聰背負54年罵名傅雷有兩個兒子,他最喜歡、最看重的是大兒子傅聰。他曾在法國留學主修美術,並強迫傅聰也學習美術。幸好他家對門住的天才少女顧聖嬰,她的媽媽發現傅聰的音樂天賦更加出眾,勸說傅雷培養兒子學習音樂。雖然傅雷很不情願,但經過慎重思考還是決定培養兒子學習鋼琴。當時的傅聰只有3歲。
  • 「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閒聊康熙曆獄始末
    前近代的中國,掌管天文官員的職責之重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去北京的故宮參觀,會看到舉行國家儀式的太和殿白色大理石的月臺上,對面左側(西)放著一個石制的升、右側(東)放著一個日晷。這表示王朝擁有控制度量衡和時間的權限。王朝決定曆法,不僅將之普及全國,對前來朝貢的國家也要求其有義務使用中國的曆法。
  • 天才少年放棄清華保送,選擇出國留學!網友:支持他的選擇!
    對於天才少年出國留學這件事,網友的看法各異。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對於出國留學表示支持,也有一部分網友表示反對。那麼對於天才少年放棄清華保送,選擇出國留學這件事,究竟該不該支持呢?小編從三個方面來為大家分析。一.
  • 《以家人之名》凌霄高考後為什麼選擇去新加坡留學
    家庭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毫無疑問佔據C位,引發了諸多話題熱議。劇中那兩位讓無數少女都想Get的高顏值同款哥哥,簡直不要太吸粉~ 而男主凌霄選擇的留學國家-新加坡,也再次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拿著亞洲排名第一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文憑,回國更是分分鐘找到高薪的工作~
  • 黃金跳板國家之馬來西亞留學
    1馬來西亞繼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後,成為新的留學熱門國家。其中原因很多,最主要的還是馬來西亞的留學門檻低、教學質量好。來馬來西亞留學,無需銀行幾十萬的抵押金,也無需通過英語雅思、託福考試,可直接申請學校,學生可在馬來西亞的學校中學習、參與英語課程。
  • 清朝皇帝的中國觀
    「建州國」之稱一直沿用到萬曆四十六年對明朝徹底決裂,才由「後金國」名取代。從明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赤在致朝鮮國王書信中首揭後金國號,直到明崇禎九年、金天聰十年改國號為大清,金國作為國號近20年。 三、清朝皇帝對中國疆界的認識和自我約束清太宗皇太極曾向喀爾喀汗王宣稱:「昔遼金元三國之主,當徵戰時,西伐厄訥忒黑,東抵朝鮮,北及黑龍江,南至於海。朕今日正與相等也。」120年後的乾隆中期,他的子孫們已經完成了其未竟之業,這時,皇太極的後繼者乾隆是否會就此止步,在乾隆心目中,這「無遠弗屆」有沒有最後的界限呢?
  • 被《以家人之名》凌霄帶火的新加坡留學,到底有多吃香?
    要說近期最火的電視劇,一定是《以家人之名》!2個哥哥,2個爸爸,1個妹妹,因為各種變故組成了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上演著吵吵鬧鬧又溫情滿滿的日常。而在最近的劇情中,兩個哥哥都做出了留學的決定。賀子秋跟隨父親赴英留學,凌霄則為了照顧母親留學新加坡。這一下就引發了網友的熱議,英國作為老牌強勢留學國家,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對新加坡留學並不太了解,還覺得為啥要去那麼一個小國留學呢?
  • 不錯失一個天才兒童:俄羅斯從娃娃抓起培養創新力
    另一方面,也從國家發展戰略的角度,明確了以「不錯失一個天才兒童」為出發點,重視兒童早期能力識別與培養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思路,強調建立天才兒童和青年識別與支持體系在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中的關鍵性意義。2、為青少年能力發展提供伴隨性支持俄羅斯兒童補充教育從形成之日起就承擔著天才兒童教育的任務。在俄羅斯科學和技術領域地位下滑的情況下,兒童補充教育在發掘和培養天才兒童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逐漸受到重視。
  • 女排天才被國家隊永久除名,遠赴美國,郎平傷心到當眾痛哭!
    去年的國慶檔有很多精彩的電影,其中一部電影令人們印象深刻,這部電影分為七個單元,講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七件大事,其中的一個單元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便是女排奪冠,提到中國女排,人們對這些女排姑娘們是由衷的敬佩,他們用努力和汗水向人們詮釋了何為女排精神,很多女排姑娘的名字都已被人們牢牢的記住,下面就來介紹一位女排天才
  • 菲律賓留學與其他國家留學相比的優劣勢?
    不同國家的留學費用:有關注過留學的小夥伴應該知道不同國家留學費用差距較大,一般分為四大檔:① 英美加澳新很多中介喜歡把價格標低讓申請家庭對費用過分樂觀,實際上,主流的留學國家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四年本科學雜費和生活費大概在
  • 準噶爾和清朝有何仇怨?為何清朝一定要消滅準噶爾汗國?
    噶爾丹背山面水布陣,將萬餘駱駝縛蹄臥地,背負木箱,蒙以溼氈,擺成一條如同城柵的防線,謂之「駝城」,令士兵於駝城之內,依託箱垛放槍射箭。清軍以火器部隊在前,步騎兵在後,隔河布陣。八月初一中午,交戰開始 。清軍首先集中火銃火炮,猛烈轟擊駝陣,自午後至日落,將駝陣轟斷為二,然後揮軍渡河進攻,以步兵從正面發起衝擊,又以騎兵從左翼迂迴側擊,噶爾丹大敗,倉皇率全部撤往山上。
  • 認知誤區:天才都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
    近些年,似乎很多自閉症孩子一夜之間都展現出了少有的天才。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自閉症是什麼時候被醫學發現的呢?我們覺得自閉症兒童經常有很多新聞,認為自閉症小孩很多都是天才:音樂天才、數學天才、繪畫天才。其實大部分自閉症病人都處在廣泛性發育障礙這個階段,確實有一些是天才,但只佔10%-30%。阿斯伯格綜合症是1930年,奧地利的Hans Aspenger醫生定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