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誤殺》中證人會「幫」男主作假證?人的記憶可靠嗎?

2020-12-16 Tina心理1

要說2019年能讓人拍手叫絕的國產電影,《誤殺》絕對名列前茅。一部電影如果讓你看完還不斷回憶細節,不斷思考編劇深意,不斷跟別人討論劇情,那絕對算得上一部好電影。《誤殺》正是如此,看完電影的那兩天,我一直沉浸在對電影細節的回憶中出不來。

這是一部由陳思誠監製,柯汶利執導,肖央、譚卓、陳衝領銜主演的電影。影片圍繞一起意外「反殺」案件而展開,李維傑與妻子阿玉在泰國打拼多年,膝下育有兩女。警察局長拉韞的兒子在夏令營期間用迷藥迷倒了李維傑的女兒平平,並侵犯了她。之後他得寸進尺想進一步欺辱平平,但是卻被平平和母親阿玉失手誤殺。

李維傑作為父親為保全家人,不顧一切地決定瞞天過海,他利用蒙太奇的手法欺騙了所有人,讓那些人無意間為他們做了假證,製造了不在場假象。警察局長拉韞發現寵溺的兒子生死未卜,憤怒之中追尋「誤殺」真相,至此展開一場高智商博弈。

作為一部犯罪題材大片,《誤殺》的劇情高潮迭起,燒腦的瞞天手法,前後呼應的細節伏筆、另含隱喻的意象和鏡頭語言,讓人禁不住拍手稱快、大呼過癮。

電影裡,男主角李維傑掩蓋真相使用的最核心手法,就是利用「時間的剪輯」來欺騙所有人,也就是用蒙太奇的手法來改變和操控人們的記憶,那些作證的證人堅稱的事實,實際上已經不是事實。這些人無意間做了假證,但卻渾然不知,因為他們堅信自己的記憶是準確的。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的記憶究竟可靠嗎?下面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以電影《誤殺》為例,來分析一下記憶的真相。

1、《誤殺》中男主角是如何操控人們記憶的?

01蒙太奇的運用

男主角之所以能夠成功,其關鍵是利用蒙太奇的手法來改變和操控人們的記憶,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們來梳理一下,影片中核心的兩天分別是2號和3號。

2號男主角李維傑出差外地,晚上去取款機取錢看了一場泰拳比賽,在觀看比賽的過程中他並沒有向小二購買任何東西。

與此同時在家中他的妻女誤殺了警察局局長的兒子,李維傑打電話遲遲無人接聽,他因為擔心,酒店房間都沒退,連夜趕回家中,知道了家裡發生的事。

3號一早他處理掉警察局長兒子的手機和車,便帶全家做大巴到外地旅遊,在大巴上李維傑刻意跟檢票員攀談,強調周末帶全家去看拳賽。

到達他未退掉的酒店之後,他設備檢修以內存不足為由刪除了他2號一個人入住酒店的監控視頻,並帶著家人在中午的時候到酒店前臺退房,退房時利用超時加扣房費的事,跟前臺起了爭執,加深了前臺對他們的印象。

他們還在當天去蛋糕店購買蛋糕,利用恭維老闆娘的方式,讓老闆娘記住了他們一家。

3號晚上,李維傑帶著全家去看泰拳,並在看比賽的過程中,故意打翻小二的爆米花,以錢包錢不夠為由去ATM機取錢,但是其實他並沒有去真的取錢,因為他2號取過錢留下過監控。

就這樣,他運用蒙太奇的手法成功將家人下午到晚上做的事兒,「剪輯」到了2號。

局都布好了,那麼這些人為什麼會為他作偽證呢?原因在於他影響和操控了他們的記憶,這是如何做到的呢?需要先從記憶的基本原理講起。

02記憶原理

記憶是對信息編碼、存儲以及提取的過程,從保持時間長短來說,記憶可以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感覺記憶又叫瞬時記憶,類似於知覺加工,只保持極短的時間,大部分信息在感覺記憶階段就流逝,少部分信息得到注意而進入短時記憶並在幾分鐘內指導人們執行決策;隨後,一些重要的短時記憶被進一步加工,轉化為長時記憶,保存幾天甚至幾年、幾十年的時間。

03提取刺激

很多時候進入我們記憶的事物並不是被我們忘記了,而是需要一條鉤子,將它勾出我們的記憶,這個鉤子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提取刺激。

很多遺忘只是虛假遺忘,只不過是未能找到合適的提取刺激。現實生活中,你一定經歷過話到嘴邊,就是記不起要說啥的情況,這個記憶內容其實存在,只是暫時缺乏提取刺激,所以一時無法提取。

劇中為男主角作證的分別是誰?售票員、酒店的前臺、甜點店的店家、泰拳館裡的零食售賣員……這些人的共同特徵是,都是在日常工作中接觸到男主一家。

日常工作對他們而言是千篇一律的 ,如果沒有設置提取刺激,這些事情是不容易被記住的,頂多變成人們的短時記憶,這樣起不到為男主一家作證的目的。

所以,男主在跟每一個人接觸時,都設置了一些細節,因為這些細節和對方千篇一律的工作內容不同,所以這就可以將人們的記憶推進一步,將他們的短時記憶,變成了長時記憶。

而等過後再回憶的時候,這些細節就變成了一個個提取刺激,可以讓他們記起當天發生的事。

比如酒店前臺,酒店入住的人眾多,他們沒有記住李維傑是2號晚上一個人來的,只記住了3號中午他們是一家人來退房時跟前臺發生了爭執。他們潛意識裡便默認了李維傑一家人從2號晚上就住在了酒店,做出了偽證。

還比如蛋糕店老闆,和售票員一樣,蛋糕店老闆每天也都要接觸大量的人,所以李維傑成功地利用言語強調錯誤的日期,讓蛋糕店老闆誤以為他們2號下午來買了蛋糕。並且在購買的過程中,恭維老闆娘,來加深對方對李維傑全家的印象。

同樣,賣爆米花的小二也只能記得一個周末李維傑帶家人來看拳賽,過程中因為李維傑打翻了爆米花併購買了很多東西,因為錢不夠還去取了錢,這些細節和自己平時的工作不同,自己輕易就能記住,殊不知,這正是李維傑設置好的提取刺激。

加上李維傑拿出的2號拳賽票據和2號李維傑取錢的監控,基本上可以讓小二認定李維傑一家是2號去看的拳賽。

這些證人胸有成竹的證詞,其實已經不是事實,但是他們自己並未意識到這個問題。

2、那麼,人的記憶到底可靠嗎?

由此就引發了疑問:人的記憶真的如我們感受得那樣可靠嗎?

01 有限記憶的可靠性

很多時候我們對我們記住的事情,言之鑿鑿、胸有成竹,覺得一定錯不了。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大多數時候,人們的記憶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

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的記憶,比想像的要更加不可靠,裡面充斥了大量虛假的內容,同時也很容易被操控和更改。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伊莉莎白·羅夫特斯是記憶研究領域,久負盛名,她發現當人們回憶一件事時,並不是準確再現那件事情,回憶只是一種對實際發生事件的重構。

羅夫特斯的研究證明,重構記憶就是用新信息和現有信息去填補在回憶某種經歷時被遺忘的內容。

02被重構的記憶

心理學家為了進行重構記憶的實驗,挑選了不同年齡的兄弟姐妹,在實驗中,姐姐告訴弟弟,在他5歲時,曾經在一家購物中心走失,姐姐要把這件事描述得像真正發生過一樣。

過了段時間問起弟弟這件事,他說好像記得有這件事,問他細節,他居然能說出很多與此相關的細節,比如他能記得當時照顧自己的男人穿的是什麼衣服,他能描述與親人分離時的感受,還說自己回到家時遭到了母親的責罵。

這項實驗重複了很多次,有很多對的兄弟姐妹參與了進來,結果顯示,有四分之一的參與者都犯了類似的記憶錯覺。

哪怕事後告訴他們,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是他們仍然堅持認為,自己曾經走丟過,那些細節像真實發生過一樣,生動真實。

所以,記憶的可靠性是非常有限的,記憶中的舊信息不斷的被信息所更替,記憶會在回憶的過程中進行重構,所以人們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的回憶都是正確的。

伊莉莎白·羅夫特斯說,人的記憶並不像我們通常認為的那麼穩定,而是一段時間後就會被調整和改變。

所以,你跟別人敘述你三年前工作中碰到的奇葩事,你以為你是按照當時的情景描述的,但是事實上很可能並非如此。你可能已經用了很多其他來源的信息去重構了你的記憶。

這些來源可能是你前幾次對它的描述,可能是另外一件工作中的奇葩事,可能是別人跟你描述類似事情,總之,影響你記憶重構的因素有很多。

03誤導法操控記憶

像電影中的這些證人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堅信的一些事情,很可能並不是事實,只是記憶對我們的欺騙。男主角就是通過細節誤導人們去操控這些證人的記憶。

現實生活中,洗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誤導,通過你的某些思維模式,讓你產生錯誤的想法、觀點,從而起到洗腦、控制的效果,傳銷的本質正式如此。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實驗,讓被實驗者觀看一段汽車高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駛的視頻,之後問他們,「視頻中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經過穀倉的時候車速有多快?」然後再問他們「穀倉是什麼顏色」,結果有很多人信誓旦旦的回答了穀倉的顏色,但實際上,視頻中根本沒有穀倉。

通過誘導性的問題,心理學家們把「穀倉」植入你的記憶,從而來操控你的記憶。

3、該如何正確看待證人的證詞?

電影中男主角受不了內心的自責,選擇了自我救贖,說出真相。可是如果他選擇不說真相,那麼那些證人的偽證就成為決定性力量,決定了這件事情的結局。

放在普通的場景下,即便我們被記憶所欺騙了,也不會產生多大的負面影響,但是放在法庭上,被重構的記憶,卻很可能會錯誤地誤導宣判。所以,如何去判別證詞,是極為重要的事。關於證人的證詞,有這些重點你需要了解。

01律師提問時的用詞會影響到證詞。

伊莉莎白·羅夫特斯做過一個實驗,讓被實驗者觀看有關車禍的電影,一周後問卷調查,要求「證人」估計汽車在發生車禍瞬間的速度,問他們是否看到了碎片。

如果提問者用的詞是「剮蹭」,他們會傾向於沒有看到碎片的;但是如果提問者用的詞是「互撞」,那麼他們會傾向於說看到了玻璃碎片,但是實際上電影中並沒有出現過碎片。

02提高記憶內容的內在協調性

案件過去越久,當事人對這個事件的回憶次數肯定就越多,他們就越容易添枝加葉,如果他們反覆回想事件的發生過程,他們就會用臆想天不自己記憶的空白,最終會把臆想當作自己親眼看到的事實,這樣可以使記憶的內在協調性增加。

03親歷嚴重犯罪過程的人會更加激動和恐懼,而這會影響人們的記憶

嚴重犯罪過程會讓人產生恐懼激動的情緒,人們的腎上腺素會激增,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本能會更多關注如何逃避眼前的危險,而不是將它變為長時記憶,所以這種情況下證人提供的正言真實性有待考察。

結語:摒棄虛假的自信,擁抱更真實的人生

人們對自己的自信通常有著莫名的自信,他們確定自己頭腦中的真實,就是真正的真實,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

了解了心理學的這些基礎,我們就該明白,對於我們的記憶不要太過執拗,求證一件事情的真實性,需要多方論證和考察,純粹依靠記憶力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讓你有所收穫。

END.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500強集團品牌公關經理,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讚並關注@Tina心理1,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

相關焦點

  • 還原《誤殺》,男主製造不在場證明的手法,在現實生活中能實現嗎
    最近看來部電影《誤殺》,講述的是男主一家生活在tai國,熱愛研究各種電影,tai國警局黑暗,警察局女局長的兒子,在夏令營的時候強暴了男主女兒,並拍下了過程。後來要挾女孩的時候,被女孩失手殺了,男主就使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幫一家人洗清了嫌疑!
  • 《誤殺》:你的所見即真相?從記憶錯覺角度剖析你的記憶如何騙你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出門時明明已經關好了門,但進了電梯,下了樓,又怎麼都想不起來剛才有沒有關門,甚至覺得自己就是沒有關門,然後再回去驗證一遍。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記憶錯覺」,它說明,我們的記憶並不總那麼可靠和正確。
  • 對比《誤殺》與《誤殺瞞天記》,分析劇中的殺人事件會如何判?
    劇中電視裡正放映著《控方證人》原版死者只是偷拍洗澡視頻還沒成功施行強姦就被砸死了,而改編的人渣已經坐實了禽獸行為。這一點《誤殺》真的讓人看得更氣憤!原版是殺人後布置一切,其中從銀行取錢的鏡頭也是男主後期自己去補的,而《誤殺》裡這一段設計得更巧妙一點,就是男主那一天確實去看拳擊,而在銀行取錢了,後期利用了取錢這一點造成時間的錯亂,顯得甚至更加巧妙。
  • 類似《誤殺》的電影有哪些?
    但是,《誤殺》的結局我並不喜歡!當時看到結局的我也是一臉懵逼:「Why?」所以,最後,就算是看到片尾彩蛋跟片頭完成了「首尾呼應」也無動於衷,只能嘆一句:何苦來呢? 難道印度原版電影也是這樣的結局嗎?於是,我順藤摸瓜找到了《誤殺瞞天記》的豆瓣評分頁面,結果發現了一條有意思的短評:
  • 《誤殺》好看嗎 電影誤殺簡介及肖央演技個人資料介紹
    《誤殺》好看嗎 電影誤殺簡介及肖央演技個人資料介紹  電影《誤殺》為什麼好看好在哪?12月13日公映的國產懸疑片《誤殺》連續三日登頂單日票房榜,成為最近一周賀歲檔的大贏家。目前該片累計票房已破兩億元。電影《誤殺》由陳思誠監製,柯汶利執導,肖央、譚卓、陳衝、姜皓文領銜主演,許文姍、邊天揚、張熙然主演,秦沛、黃健瑋、施名帥、陳志朋特邀出演。
  • 肖央《誤殺》再爆紅,這部犯罪懸疑片不比原作差
    其次,一家人入住酒店,看泰拳,利用人們對時間的模糊記憶,製造不在場證據。最後,李維傑模擬審訊,統一家人的口供。這就是整部電影的衝突點——這場「完美犯罪」是否會被警察戳穿?例如——影片開頭的挖下水道越獄是致敬《肖申克的救贖》;李維傑製造不在場時間線的想法是受到《蒙太奇》啟發;藉助朋友和目擊證人幫他做「偽證」技巧來自於《控方證人》;
  • 蒙太奇手法下的《誤殺》,看完1000部電影你也能成哈姆雷特
    帶家人去看了泰拳比賽,在比賽途中打翻零食小哥的爆米花,又購買了大量零食,接著以錢不夠為由說去ATM取錢,讓小哥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他們不在場證明的關鍵證人。而他則趁機在門口垃圾桶裡收集了2號比賽的票根。利用人們對日常瑣碎記憶模糊漏洞將3號下午至晚上做的事成功「剪切粘貼」到了2號。
  • 懸疑電影《誤殺》詳細劇情介紹
    小鎮居民的孫子險些被警察局長的兒子戳瞎眼睛,爺爺卻被警察桑坤威脅私了,有正義感男主提醒受到桑坤威脅要私了的爺爺,但直面桑坤時也會秒慫,怕到嘴角抽搐。男主的女兒去參加學校組織的夏令營活動,結果被同樣參加夏令營活動警察局長的兒子看上,通過下藥迷奸了男主的女兒,還用手機拍下了整個侵犯過程,並用手機裡的視頻威脅男主的女兒約好晚上見面。
  • 《誤殺》:你沒看懂的結局,其實早就埋下了伏筆
    《誤殺》改編2015年上映的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原作憑藉著精彩的劇作內容斬獲了不少好評,在豆瓣仍保持著8.5的高分。 而《誤殺》也不賴,在豆瓣評分7.6,高於78%的懸疑片。 這成績,在中國翻拍的歷史上可以畫上濃重的一筆,美中不足的是,這部電影的結局卻飽含爭議。
  • 《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三集,無限循環殺證人,親眼目睹地獄恐怖
    第三集《證人》是非常隱晦的一部作品,相信很多人喜歡其中3d和2d交叉的作畫,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部《恐怖郵輪》一樣的無限循環作品。那麼,這個地域般無線循環殺目擊者(總覺得目擊者比證人更好)究竟在向我們表達什麼?那麼首先就來說說這個循環劇情。
  • 《誤殺》中出場率最高的蒙太奇主要講的是什麼
    2019年上映的懸疑影片《誤殺》改編自印度懸疑電影《誤殺瞞天記》,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的李維傑的女兒受到了同學的侵犯,女兒失手殺死了這個同學,但跟隨著情節的發展,這個人並不是女兒殺死的,李維傑為了保護女兒上演了一場滿天大戲。
  • 電影《誤殺》,男主知道了家人受虐待,才有了片頭的越獄
    首先,電影《誤殺》的結局有一種鬱悶的感覺,電影很好看,電影也確實可以育人,但是教育的對象是誰呢,是好人還是無人,守法的人還是犯法的人?劇中死者的父親是市長候選人,母親是警察局長,妥妥的社會精英,從小受到最好的照顧和最好的教育。
  • 誤殺電影還有第二部嗎 誤殺有續集但編劇換了人
    誤殺電影還有第二部嗎 誤殺有續集但編劇換了人  5月14日晚,恆業發布2020年度片單,去年的黑馬電影《誤殺》的續集《誤殺2》名列其中,但編劇換了人。其他還包括張冀擔任劇本顧問的體育題材電影《中國桌球》、驚悚懸疑片《京城81號3》、落落導演/編劇的劇情片《婚禮的那一天》等。
  • 《誤殺》深度解析,秒懂蒙太奇,看清結局,彩蛋都在這!
    《誤殺》應當屬近期最火爆的國產電影,票房口碑雙豐收。這部由肖央主演,柯汶利導演,陳思誠監製的懸疑片,翻拍自印度電影《瞞天誤殺記》。按照一貫套路,只要是翻盤局,就有很多人站出來力挺原劇更好看,但實話實說,這部《誤殺》絕對已經超越了原劇,而且明顯更符合中國觀眾的胃口。
  • 解讀《誤殺》裡邊一些伏筆暗線,為什麼我說這部電影值得看第二遍
    ,就是所有人在不知不覺中給他們一家做了偽證,完整的不在場證明,完美犯罪。這裡的羊視力不好看不清,我覺得是指肖央欺騙的遇到的所有證人,他們視力不好,記性也不好,他們其實也沒看清沒記住是幾號。另一種解讀是指,羊離群容易被吃掉,指的是肖央必須依靠羊群也就是大眾才能活,沒有大家幫他作證,他很容易被大型動物也就是局長吃掉。第五次,也是大家印象最深的,棺材裡的人的屍體換成了羊的屍體。
  • 《誤殺》和韓影《蒙太奇》,同樣把母性深處的隱忍徹底撕裂了!
    開篇便是女主角西珍媽媽的惡夢,是關於15年前小女孩西珍遭人綁架殺害的事件,惡夢傷人,記憶細碎,但卻歷歷在目。回到現實,15年的追訴期將近,負責本案的吳青浩警官答應西珍媽媽會將兇手繩之以法,但經過漫長的追查卻始終一無所獲,吳警官內心自責且愧疚。
  • 《誤殺》四大謎題,頌恩的微笑是什麼意思?開頭的越獄是真的嗎?
    至於為什麼沒有把移屍的事情告訴妻子?因為李維傑要做最壞的打算,萬一藏屍新警察局這件事情敗露,他可以扛下這一切,畢竟妻女都不知情。李維傑為什麼要自首?李維傑是一個虔誠的信徒,並且有較高的道德觀,一向與人為善。誤殺素察這件事情,已經嚴重挑戰他的道德觀,他對家人說:「我們才是真正的受害人。」這也是自我催眠。
  • 電影誤殺結局是什麼?誤殺結局是什麼意思及含意解讀
    《誤殺》這部電影今年12月13日在中國上映。據悉,這部電影是被翻拍的,《誤殺》其實是一部印度的片子,這部電影一直受到了很多的關注。下面關於電影誤殺結局是什麼?誤殺的結局是什麼意思你看懂了嗎?來看一看。
  • 懸疑犯罪片《誤殺》,影迷父親智救女,完美犯罪細節疑點深度解析
    這部影片著實讓人感到意外的驚喜,絕非三流製作,不但有做出了不少有新意的改編,甚至在一些方面還勝出了原版《瞞天誤殺記》劇情簡介肖央飾演的男主李維傑小學文化,與妻子阿玉在泰國打拼17年,膝下育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平平,小女兒安安)。年屆四十的他靠開設網絡公司為生,為人也頗得小鎮居民的好感,是一個老實本分的好人。同時他也是一個一年能看838部電影的資深影迷。
  • 《誤殺瞞天記》:男子為救女兒,一路布局將屍骨埋藏警察局下
    人是個感性動物,無論行為思維多麼理性,動機的來源終究是離不開感性的。男主的整個布局幾乎是理智的,縝密的思考,理性的表現,精確的判斷。同時又兼具了人類感性的部分。終究歸宿到他的感性:他愛這個家,他對不起監察長的一家。但從這兩點,也就決定了犯罪的來源和結局。犯罪的來源是感性的,犯罪的結局也是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