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物種當中,人類的情緒最為豐富。
當面對壓力,情緒使我們精神集中;當面對危險,我們會心跳加速、步伐加快;當聽到不好的消息,我們會眼含淚水;當收穫期待已久的成功,我們會手舞足蹈、語無倫次。
情緒從何而來?情緒的構成是什麼?如何處理負面情緒?
這篇文章就給大家學習分享「情緒心理學」。
情緒的組成
情緒(emotion)實際上並不是單一的心理表現,而是一種混合物。現代心理學家一般認為,情緒由生理喚醒,行為和意識組成。
比如恐懼的情緒,生理喚醒就是心跳的加快和血壓升高等自主生理活動;行為就是愣住或者逃跑等身體行動;意識就是知道自己害怕的思維和認知。
但我們是因為害怕才心跳加快並逃跑,還是因為心跳加快才意識到我們在害怕呢?情緒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人們通常的理解是,因為傷心所以哭泣,因為生氣所以發抖,因為害怕所以心跳加速,因為愛所有愛。總之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因為有了情緒才有了身體的反應和行為。
然而心理學家研究顯示,情緒是在生理喚醒之後才形成的。
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
有兩種解釋情緒產生原因的理論。其中一個是詹姆斯-蘭格理論,它揭示了有的情緒是由生理喚醒產生的。比如突發的危險,我們往往是瞬間做出規避危險的舉動,然後才會有心跳加快的生理喚醒,並逐漸感覺到害怕;當我們面對黑暗的陌生環境,緩慢的腳步、屏住的呼吸和放大的瞳孔是適應性的行為,而後我們才會先害怕。
對這個理論我是深有感觸的。曾經我並不知道自己恐高,直到一次興致勃勃的和朋友去玻璃棧道遊玩,在我無所畏懼地向玻璃邁出第一步之後,心跳突然加快,整個人忽然就像中了葵花點穴手一樣動彈不得,這時候我才知道我原來是害怕的。這就是典型的心理喚醒產生的情緒。
雙因素情緒理論
另一個理論是由心理學家沙克特和巴德提出的雙因素理論(wwo-factor theory),雙因素理論認為有時生理喚醒和認知共同導致了我們的情緒形成。
一項心理學實驗也證明了這個理論:當被試組在不知情時被注入腎上腺素——這會引起心跳加快,而對照組則是被注射生理鹽水,當被試組和對照組同時處於憤怒的環境中或者開心的環境中時,被試組由於生理喚醒和不同的認知更多的報告產生了相應的情緒。
由於雙因素效應的存在,我們就可以理解情緒的外溢效應(spollover effect),來自不同情緒的生理喚醒會有溢出,在一定認知下轉移成另外一種情緒。溢出效應體現在容易被煽動的情緒,比如球迷的砸電視、球場群體暴力衝突等行為。觀看球賽時的興奮的情緒會帶來的心跳加快、血壓上升等生理喚醒,這時當出現球隊失誤或者其他人不友好的舉動,就會讓球迷的興奮情緒轉移成為對憤怒的認知,繼而讓事件升級。
負面情緒的成因
心理學家伊扎德的理論認為,人類有10種基本情緒:快樂、興奮、驚訝、悲傷、憤怒、厭惡、輕視、恐懼、害羞和內疚。這些情緒大多在我們的嬰兒時期就已經發展完成,而除此之外的情緒,諸如:懊惱、悔恨、自卑等等複雜情緒都是10種基本情緒的混合體。
由雙因素理論可以知道,複雜的負面情緒來自於人的自我解釋和自我預期,特別是高強度的負面情緒體驗大部分都是由於自我解釋造成。我們會將普遍事件個人化,比如:長期的加班是因為領導欺負你老實、表白失敗是因為你是個窮小子,然後又會將情緒泛化,比如:當朋友開了幾句玩笑就認為他也欺負你、你認為不會再有愛你和關心你了。
事實上,不同的人對於同一消極事件產生的情緒可能完全不同,這取決於我們的歸因方式,當歸因在自身就會產生自卑、懊悔等消極情緒,當歸因在外部就會產生憤怒等負面情緒。
如何控制負面情緒?
當認知到消極事件的普遍性併合理分析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後,往往我們就能平靜地接受消極事件,可以理性地處理負面情緒。而當理性無法控制情緒時,我們如何處理呢?
詹姆斯-蘭格理論告訴我們,生理喚醒會生成情緒。利用這個理論,當我們被負面情緒困擾時,我們要做的不是讓悲傷逆流成河,因為盡情的發洩情緒反而會起到反效果,因為你的生理喚醒一直保持在激發狀態。
真正能擺脫負面情緒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和生理狀態。就像五月天的那首《悲傷的人別聽慢歌》,絕望時擦乾眼淚並開始運動,懊惱時深呼吸並開始冥想或睡上一會,自卑時看場恐怖電影或聽聽搖滾樂,當你的行為和生理狀態有所改變,負面情緒就會慢慢消退。
世間紛擾轉瞬即逝,而自然卻有一種永恆的魅力,當我們專注於陽光、風雨、城市的噪音和腳底的摩擦等細微感受,消極情緒會慢慢地轉移和消散,我們就能學會更積極地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