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花腰傣:
中國雲南新平傣族傳統文化解讀
趙文娟 刀慶喜 編著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20年10月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今紅河(新平境內稱為戛灑江和漠沙江)因濮人族群而被稱為「濮水」,這說明當時在戛灑江、漠沙江兩岸就有「濮人」的部族居住了。從族源上追溯,傣族屬於我國古代越人族屬[1],濮人即是越人,也是新平傣族先民。先秦時期,對傣族先民的記載有限,只是對作為百越民族群體一部分的濮人、越裳在史籍中有所記載[2]。《逸周書》記載,商湯建國之初曾向商貢獻珠璣、玳瑁、象牙等物。周初,濮人也參加了伐紂的戰爭。《尚書·牧誓》記載:「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予其誓。」[3]《竹書紀年》載:「十年,王命唐叔虞為侯,越裳氏來朝。」[4]《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又載:「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曰:『道路悠遠,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譯而朝。』成王以歸公。」[5]「越裳」是古越族分布在今紅河西南最為古老的一支,主要在今天雲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島的廣大地區,以之為主體發展為後來的撣泰民族,也就是傣族先民。
秦漢時期,傣族先民曾以各種名稱出現於我國歷史上,其最早見於史籍的稱謂是「滇越」[6]。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文言文《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道:「昆明之屬無君長,善盜寇,輒殺略漢使。然聞其西千餘裡,有乘象國,名曰滇越,而蜀奸出物者或至焉,於是漢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國。初,漢欲通西南夷,費多,道不通,罷之。及張騫言可以同大夏,乃復事西南夷。」[7]東漢以後,傣族先民被史家稱之為「撣」即撣人。《後漢書·和帝本紀》載:「永元九年(公元97年)春正月,永昌繳外,蠻夷及撣國重釋奉貢。」[8]《後漢書·安帝本紀》載:「永寧元年(公元120年)永昌徼外撣國遣使貢獻。」[9]《後漢書·順帝本紀》又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十二月,日南徼外葉調國、撣國遣使貢獻。」[10]魏晉以後,傣族的先民稱為鳩僚,由撣人發展而來。史籍載:「興古郡,建興三年置,屬縣十一,戶四萬,去洛五千八百九十裡。多鳩僚、濮。」[11]《太平御覽》卷791引《永昌郡傳》記載:「興古郡,在建寧南八百裡,郡領縣九,經千裡,皆有瘴氣,九縣之人,皆號鳩民,言語嗜欲不與華人同。」[12]興古是今雲南文山、紅河一帶,原屬將牁、益州二郡。「鳩僚」即紅河、文山一帶傣族先民的族稱。
唐宋時期,根據傣族先民各部不同的生活習俗,文獻史籍中稱傣族先民為「黑齒」「金齒」「銀齒」「茫蠻」等稱呼。在唐代樊綽《蠻書》卷四《名類》中記載道:「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繡腳蠻、繡面蠻,並在永昌、開南,雜種類也。黑齒蠻以漆漆其齒,金齒蠻以金鏤片裹其齒……有事出見人則以此為飾,寢食則去之。皆當頂上為髻,以青布為通身衿,又斜披青布條。繡腳蠻則於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膚為文彩。」[13]這說明在當時就是根據傣民族先民牙齒裝飾和文身習俗特徵而對他們稱呼為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繡腳蠻的。到了宋代,傣族先民沿紅河流域向北遷徙,被稱為「白衣」,也稱「白夷」。首先遷入的地區就是元江。《元史·地理志》中這樣記載:「元江路,古西南夷地。今元江在梁州之西南,又當在黑水之西南也。阿僰諸部蠻自昔據之。憲宗四年內附……割羅盤(元江)、馬籠(新平)、步日(普洱)、思麼(思茅)、步騰(普藤)……十二部於威遠,立元江路。」[14]這也說出了紅河流域新平、元江等地傣族居住在元江路的事實。
到了元代,對傣族先民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繡腳蠻等統稱為金齒百夷或分別稱為金齒、百夷(或白夷)[15]。元代李京《雲南志略》載:「金齒百夷,記識無文字,刻木為約。酋長死,非其子孫而自立者,眾共擊之」。[16]
到了明代,史籍大多以「百夷」(也寫作「白夷」或「伯夷」)為傣族先民的族名,不再以金齒百夷作為「群蠻總稱」,而是逐漸成為一個民族的族名。錢古訓《百夷傳》記載:「百夷,在雲南西南數千裡,其地方萬裡。景東(今雲南景東縣)在其東,西天古刺(今緬甸白古)在其西,八百媳婦(地名,在今泰國清邁一帶)在其南,吐蕃(今西藏)在其北;東南則車裡(今西雙版納),西南則緬國,東北則哀牢(今保山地區),西北則西蕃、回紇(今中甸、麗江、大理一帶)。俗有大百夷、小百夷、漂人、古刺、哈刺、緬人、結些、吟杜、弩人、蒲蠻、阿昌等名,故曰百夷。」[17]至此,百夷成為了對傣族的統一的族稱,金齒、白夷等族稱就不再使用了。因此,在明萬曆以前的所有地方志書及私人的著作,但凡是記錄傣族的,皆稱為「百夷」。如明景泰《雲南圖經志書》中記載元江、鎮沅等處說:「地多百夷。」記載孟養、車裡、八百大甸、孟定、幹崖、南甸、隴川、鎮康、灣甸、大侯等處說:「境內皆百夷。」記載馬龍他郎甸(治所在現新平縣新化鄉)風俗說:「百夷種類不一,而居本甸者曰歹摩,即大百夷也。」[18]這裡把西雙版納和德宏等地傣族均稱為「百夷」。明代「百夷」有「大百夷」、「小百夷」兩個族稱。如《百夷傳》載:「小百夷,居其境(今德宏)之東北邊,或學阿昌、或學蒲蠻,或倣大百夷,其俗不一。車裡(今西雙版納)亦謂小百夷,其俗刺額、黑齒、剪髮,狀如頭陀。」又《滇略》卷九載:「大伯夷,在隴川以西;……小伯夷,熟夷也,永昌西南環境皆是。」[19]上述文獻記載均可表明,在明代以車裡(今西雙版納)的小百夷最多,今德宏是小、大百夷都有[20]。而居住在今新平境內的百夷與德宏的百夷一樣同為大百夷。另外,在明萬曆年間鄒應龍修、李元陽篆《雲南通志》記新化州風俗說:「居夷兩種,一曰僰夷,能居卑溼,女勞男逸,桑蠶捕魚。」[21]也記述了當時新平傣族的風俗。
清代及民國時期,各地大興編修史志,記述新平傣族的文獻史實也隨之增多。如清代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1年)《新平縣誌·種人》記載:「擺衣,性儒氣柔,畏寒喜浴,女人穿筒裙,擔簷,男子抱兒炊爨,男逸女勞。多以草藥濺齒如墨。居炎瘴地近河土屋。耕田納糧。」[22]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新平縣誌》記載:「擺夷,一種僰夷。性懦氣柔,畏寒喜浴,食糯米、蜻蜓,女人穿桶裙荷擔,男子抱兒炊爨,男逸女勞;多以草藥濺齒如墨……」[23]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成書的《雲南通志》之《南蠻志》中首次提到花擺夷,道光《雲南通志》引用《伯麟圖說》曰:「花擺夷,性柔軟,嗜辛酸。居臨水,以漁稼。」[24]民國21年(公元1932年)《新平縣誌》載:「擺衣,古僰夷一種,性柔懦,居炎瘴地,喜浴。男女抱兒炊爨,女著裙桶,荷擔,食糯米,齒以草藥濺,黑如墨。耕田納糧,有隙用藥毒人。婚無媒,以正月子日結毬拋之,兩相願者結為夫婦。分沙擺(居西區)、旱擺(居南區巖洞各折)、花腰擺(居磨沙)、苦菜花擺(住俄得南獨二河)四種。」[25]「擺衣」就是今新平花腰傣的前身,沙擺指今戛灑鎮、水塘鎮一帶的傣族,自稱傣灑;旱擺指今平掌鄉角折村的傣族,自稱傣角折;花腰擺指今漠沙鎮一帶的傣族,自稱傣雅;苦菜花擺指今漠沙鎮峨德河、南獨河一帶峨德、曼蚌等村的傣族,自稱傣卡。
上述文獻中提到的「歹摩」「僰夷」「擺夷」「擺衣」等都是今新平傣族(花腰傣)前身的稱呼。另外,在現代《玉溪地區民族志》中對花腰傣的歷史也有相關的記錄:「傣族自古以來即是雲南的土著民族,傣族的分布區域自唐代以來基本未變……新平元江一帶已有傣族先民居住」,這也說明了新平花腰傣很早就生活在雲南地區並遷徙到今新平縣境內居住。上述即是有關新平花腰傣形成過程的文獻記載。
新平花腰傣(從左至右依次為傣卡、傣灑、傣雅)
關於新平花腰傣的遷徙說,根據調查,當地傣族老人和其他民族的長者都說新平傣族是歷史上民族大遷徙過程中因故留下而定居於紅河流域上遊的河谷平壩地區,有關縣誌也有詳略不一的記載。因此我們認為,新平傣族的先民一部分是在民族大遷徙過程中留下的;一部分是上古時代就分布於濮水(紅河)流域上遊的土著民族。遷徙留下的先民與原居住在該地的民族,相互融合,繁衍生息,安居樂業。
[1]曹成章,張元慶著《傣族》(民族知識叢書),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2]王文光著《中國古代的民族識別》,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9頁。
[3]劉正著《金文學術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八章方國名和地名用語第二節方國泛指名。
[4]王文光:「從『越裳』、『滇越』、『撣』看中南半島撣泰民族的來源」,載《思想戰線》,1991年第6期。
[5]王文光:「從『越裳』『滇越』『撣』看中南半島撣泰民族的來源」,載《思想戰線》,1991年第6期。
[6]傣族簡史編寫組編《傣族簡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頁。
[7]刀承華,曹發興:「乘象國地望補證」,載《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8]王祥永:「大視野下跨境民族族源考——以傣族為例」,載《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年第11期。
[9]何平:「一個涉及中國和中南半島諸國多民族歷史的訛誤——關於『撣國』的最新研究與結論」,載《世界民族》,2000 年第1 期。
[10]何平:「一個涉及中國和中南半島諸國多民族歷史的訛誤——關於『撣國』的最新研究與結論」,載《世界民族》,2000 年第1 期。
[11]常琥著《華陽國志校注》卷四,南中志,劉琳校注,巴蜀書社,1984年版。
[12](佚名)《永昌郡傳》,載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第1卷,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 頁。
[13]轉引自何平:「中國西南邊疆的變遷與緬甸撣族的由來」,載《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14]轉引自許瀠心:「元江傣族傣臘支系族源族稱初探」,載《傣族網》歷史縱橫板塊,2010年。
[15]王文光著《中國古代的民族識別》,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91頁。
[16]轉錄自[明] 錢古訓:《百夷傳校注》,江應樑校注,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附錄七[元] 李京《雲南志略》(據說郛本),第172-173頁。
[17] [明] 錢古訓編《百夷傳》明鈔本白紙影印,國學圖書館印行,民國十八年版,第1 頁。
[18]陳文修著《景泰雲南圖經志書》,雲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頁。
[19]轉引自賈益:「元明清雲南方志中『百夷』等稱謂的流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9期。
[20]王文光著《中國古代的民族識別》,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頁。
[21]轉引自張燕:「淺談新平花腰傣民歌的藝術特徵」,載《民族音樂》,2019年第2期。
[22]梁耀武主編,玉溪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康熙玉溪地區地方志五種》,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頁。
[23][清] 梁耀武主編,李誠纂修,梁耀武點校,玉溪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道光新平縣誌》,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4]轉引自吳凡,王亞瓊,李竹清:「傣族潑水節的源與緣」,載《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25]馬太元:《雲南省新平縣誌》,中國方志叢書第四十四號,據民國二十二年石印本影印,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113頁。
[26]雲南省編輯組編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傣族社會歷史調查(西雙版納之八)》,雲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頁。
[27]何少林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傣族卷)上》,雲南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