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禁忌

2021-02-07 盛太樂

傣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傣族有其獨有的禁忌。如:進傣家時,忌到樓口不脫鞋;進屋後,忌用腳跺地板;忌倚靠室內中柱上,亦忌掛物於中柱上;傣火炕旁一般是家長的床鋪,禁忌隨便亂坐等。

宗教禁忌 傣族村寨立有寨心(高約三、四尺的木臺子,中間裝土)。此乃村寨的心臟或生命。故忌在其上坐、腳踏或掛馬。德宏州傣族祭寨時,忌外人進寨,寨人外出,須等祭寨完畢方可出入。進佛寺者須先在門外脫鞋,方可入內。忌隨便敲打佛寺裡的鼓;忌摸神像及做賧用的戈矛等。忌摸小和尚的頭頂;走路時忌踩佛爺、和尚的影子。佛爺、和尚忌與一般人住在一起或住樓下。忌外人進入寨神廟。

婚姻禁忌 從進窪(關門節)到出窪(開門節)(傣歷九月十五以後的3個月)期間不許談情說愛,不許結婚,否則,被視為如同牛馬不懂季節,死後會變成狗。如今,有青年男女因愛情深厚或婚前有孕而突破禁忌習俗成婚者,亦仍須婚後以酒肉祭寨,請全寨人吃一頓飯。否則會被認為觸犯寨鬼,寨內將有疾病或其他災害。

喪葬禁忌 村寨若有人死,全寨人停止生產,婦女可外出砍柴、搜集飼料,但不可背進寨,待葬完死者後,方可將置於村邊的木柴、飼料拿進家中。

婦女禁忌 婦女不許犁田,否則要遭雷劈;蓋房時,女子不許站在高處;女子不得跨過男子的頭;筒裙不能往高處曬;婦女進佛寺只可到規定可去之處,忌任意起動;經、產期婦女,不得入佛寺;婦女不得參加集會跳舞,不能打擊樂器;在公共場合,男人說話,婦女(老婦例外)不能插嘴;家有客人,婦女不能同桌共餐。

生活習俗禁忌 進傣家時,忌到樓口不脫鞋;進屋後,忌用腳跺地板。忌倚靠室內中柱上,亦忌掛物於中柱上。傣家火炕旁一般是家長的床鋪,禁忌隨便亂坐,也不可亂動床邊的「聖水瓶」。思茅等地傣族居處中廳所設的床,禁忌懸掛蚊帳。忌在家中剪指甲、吹口哨和玩響樂器,以為口哨及樂器聲可喚鬼入室。忌在整齊的旱地、菜園裡大小便。衣服破了,忌用褲子補,認為會受窮;反之,被破可和衣補。衣服不可用作枕頭;枕頭不可坐。佩掛刀時,忌刀口向內,否則,認為居心不良,是"刺客"。傣族每月屬牛日禁忌使役牛,屬馬日禁忌使役馬。

請點擊上面藍字「盛太樂」加關注或輸入公眾號:「shengtaile2000」訂閱!

相關焦點

  • 傣族
    離洱海較近的傣族先民被河蠻人建立的大理政權納入統治;遠離洱海的傣族先民猶如一盤散沙,不斷受到外族的侵擾,怒江、伊洛瓦底江中下遊的傣族不斷被緬人侵擾,瀾滄江中下遊的傣族則陷入孟人的統治。公元十二世紀初期,蒙舍的傣族首領率傣族軍民南下抗擊孟人,統一了瀾滄江流域地區的傣族各部,並脫離大理王國在景洪建立勐泐王國。公元十三世紀中期,蒙古大軍入侵傣族地區,後果佔壁王國及勐泐王國先後被蒙古大軍佔領,導致傣族大量南遷及西遷,間接增強了南部、西部傣族小邦的實力。
  • 傣族民族及傣族姓名的由來,傣族人都看看……
    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區別和分辨民族內部這一群與那一群的特徵、身份地位,理清世系血源關係及世族發展脈絡,傣族在完善命名規則的同時,開始產生了姓氏。最早,姓氏只是傣族上層的專利,後來才逐步向民間普及。各地傣族發展不同,姓氏也有一定的差異。
  • 傣族爺們兒都很「花」:不紋身會被女孩子嫌棄的
    傣族紋身,傣語稱作「沙墨」,是傣族由來已久的古老習俗。人們在四肢、胸、背等地方用針刺各種紋飾,塗以藍靛或膽汁等成青色而終生不褪。傣族諺語說「石蚌、青蛙的腿都是花的,哥哥的腿不花就不是男子漢。」「有花是男人,無花是女人。有花是好漢,無花是白水牛。」
  • 傣族與傣族古國(一)
    一、傣族 傣族(Dai nation)即「傣泰民族」,自稱「dǎi」與「tài」之間的發音,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泰國和寮國的主體民族
  • 民族服飾 · 傣族
    信仰: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餘。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佔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建築:幹欄式建築是傣族居住的特點。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一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
  • 傣族的音樂舞蹈
    傣族的音樂舞蹈     傣族的音樂是通過贊哈演唱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贊哈唱的調子一般是"12356"五個音階,通常稱為"贊哈調"。傣族的樂器主要是類似笛子的"必".類似二胡的"丁",以及硭鑼、鐃鈸、象腳鼓、長鼓、大鼓等。     傣族的舞蹈比起音樂來,更為豐富多彩,孔雀舞、象腳鼓舞、魚舞、刀舞、蠟條舞、長甲舞等,巳為人們所熟知。
  • 繼續扒一扒雲南少數民族的禁忌,相處時你需要注意這些~
    昨天跟小主們分享了雲南少數民族的風俗,今天繼續跟大家聊聊雲南少數民族的那些禁忌,身在雲南的你,接觸不同的民族,ta們的這些禁忌你得了解~磕頭是藏民族常見的禮節,一般是朝拜佛像、佛塔和見大活佛時磕頭,也有對長者磕頭的。饋贈是藏族人民十分重視的事,凡有喜慶必然送禮致賀。一般是有送必有還,否則即為失禮。
  • 傣族果雕,真好看...
    在傣族村寨裡,婦女們都有一項絕活——果雕。不論是西瓜還是南瓜,到了她們手裡,不一會的工夫就能變成栩栩如生的花朵,不論造型和做工都堪稱精美。
  • 傣族族名的由來
    1952年,我國相關部門正式批准將其境內「泰族」、「僰族」統一定名為「傣族」。但因「傣」字一直沒有編入官方出版的字典,我國官方文書、電影、廣播仍稱傣族為「泰族」,讀音仍讀作「tài」;直到1983年《現代漢語詞典》第2版編入「傣」字後,才出現讀作「dǎi」音的「傣」字。
  • 雲南民族村—傣族寨
    傣族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瀾滄江流域的河谷地帶,人口120萬左右。在傣語中「傣」是「自由」之意,說明傣族是一個崇尚自由的民族。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語支系。
  • 傣族歌曲—傣族歌曲 《親愛的人》好聽!
    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思茅區月光路。普洱市有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居住著漢、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61%。
  • 【習俗】傣族潑水節的來歷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傣族潑水節為期三至四天。
  • 傣族的潑水節並非只有傣族才有,是其他幾個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
    說起潑水節,人們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我們的少數民族傣族。但實際上,潑水節不是傣族一個民族的節日,而是其他民族共同的節日。潑水習俗原本起源於印度,是婆羅門教的古老宗教儀式之一,後來被佛教吸收,成為佛教儀式。目前,我國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和柬埔寨、泰國、緬甸等國家也在舉行「潑水節」。傣族的「潑水節」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最悠久、最熱鬧、影響力最大的。泰國的「潑水節」定在每年的公曆4月12日左右舉行,時間為3 ~ 4天,「潑水節」是泰語別名「「比邁」、「楞賀尚罕」,即傣族的新年。「潑水節」的第一天叫做「腕多桑刊」,是除夕的意思。
  • 對於傣族你了解嗎?——何雨春
    中國傣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傣族人喜歡依水而居,愛潔淨、常沐浴、婦女愛洗髮,因此有「水的民族」的美稱。《傣族》180cmX98cm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
  • 神通廣大的傣族高僧召祜巴溫眾,看照片都會帶給你好運,傣族人必轉必贊!
    由於召祜巴的祖父母是傣族人,家鄉緬甸撣東部景棟(Kengtung)的勐永地區(Mong yong),母親也是出生在勐永,都是說傣語和撣語系,這樣,召祜巴就與傣族有著親密的關係,也就成了我們傣族的高僧。德高望重的詔溫眾是傣族文化傳承人之一,他喜歡四處雲遊,他每走到一個角落都要把傣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學習經書禮儀,提高傣族人民尊師重道的思想意識,以完善傣族佛學文化學術傳承。
  • 傣族風情之貝葉信仰
    相傳很久以前,傣族、哈尼族和漢族的人一起到西方取經。漢族把學到的抄在紙上,哈尼族把學到的寫在牛皮上,而傣族則把經文刻在貝葉上。
  • 【水做的民族】傣族農耕文化
    雲南傣族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創造了燦爛的農耕稻作文化, 其先民最早進行了野生稻的人工馴化和栽培, 對我國的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 傣族是我國乃至東南亞諸民族中最早從事牛耕水田耕作的民族之一, 具有一套歷史悠久的稻田耕作農具、耕作方法和完善的水利設施系統。與此相適應的一套完整的農村公社制度及後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農奴制度, 便成為傣族農業發展的各重要特點。
  • 刀慶喜丨文獻中的傣族
    從族源上追溯,傣族屬於我國古代越人族屬[1],濮人即是越人,也是新平傣族先民。先秦時期,對傣族先民的記載有限,只是對作為百越民族群體一部分的濮人、越裳在史籍中有所記載[2]。《逸周書》記載,商湯建國之初曾向商貢獻珠璣、玳瑁、象牙等物。周初,濮人也參加了伐紂的戰爭。《尚書·牧誓》記載:「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 緬甸女婿傳承傣族果雕藝術
    果雕,是瑞麗市傣族村寨婦女必備的一項手藝,在每年傣族潑水節等傳統節日盛會上,精美的果雕都會成為吸睛的一道風景。日前,記者走進畹町鎮索陽村採訪,發現該村一位緬籍女婿將學到的果雕藝術傳承發揚並獲得緬甸傣族群眾的認可,在他的帶動下,果雕這項傣族民間藝術走出了國門,譜寫著對外文化交流的篇章。
  • 印度阿薩姆邦傣族文化交流之旅
    對傣族的稱呼。孟語讀「[sɛm]」,後來讀音變為[săm]。[săm],尾音是雙唇鼻音,漢語言中沒有這個音,所以寫成了「薩姆」。「薩姆」就是傣族。阿薩姆邦可以理解成「傣族邦」。 居住在阿薩姆邦的傣族自稱傣,「阿薩姆」是他稱。有四百多萬人,佔阿薩姆邦總人口百分之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