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史學家沈起曾評價:「明不亡於流寇,而亡於廠衛。」可見在當時一部分人的心中,明朝內部的廠衛特務制度對明朝國體的影響,要遠比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大得多。後世而言,可能談到明朝與其他朝代的區別,現代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錦衣衛飛魚服、東西兩廠太監高手等等,他們已經成為明朝的文化符號,烙印在國人的心目中。
圍繞著錦衣衛還有很多迷霧等待撥開,歷史作家、《蒙古帝國》作者易強,就錦衣衛的來龍去脈和人們對他們的誤解進行梳理解讀。在官方史料、民間雜記等資料中尋找蛛絲馬跡,以《錦衣衛》一書,還原歷史上真實的錦衣衛,揭示了錦衣衛作為特殊組織在明王朝官場中錯綜複雜的關係。
錦衣衛的設置源自明太祖朱元璋,最初的目的是用來維護綱紀禮儀;作為皇帝的儀仗隊和私人衛隊,是皇帝權威的象徵。在《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朱元璋在稱吳王之後,曾和左相國徐達談到元朝為何而失天下。朱元璋認為元朝之所以天下大亂,就是因為紀綱不立,主弱臣強,威服下移,導致法度不行,人心渙散。建國之初立禮法是朱元璋認為最重要的頭等大事。
這次談話發生在朱元璋稱吳王,諸將領封侯拜相兩天後,朱元璋見到了那些因封官而露出醜態的將領。所以禮紀綱常是朱元璋急需要解決的事,他著手在此方面制定製度,不光約束大臣,還要求子孫後世都按照他所制定的方針、制度來治理國家。
基於此職能,錦衣衛有兩個前身。一個叫「拱衛司」,主要職責是設置儀仗,安排甲士和校尉,它們熟知各種禮儀,配合禮部完成儀式,是正七品。當時拱衛司掛在大都督府之下,由大都督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直接統領。另一個前身是負責侍衛、法駕、滷簿的儀鸞司。這個司內以武官為主,且武藝超群,在各種儀式中履行儀鸞司維護著秩序,充當執行者。
兩司在明朝發展過程中,文官職能逐漸被其他部門所替代,武官的職能逐漸被突出出來。拱衛司被改為都尉司,後又改成了「親軍都尉府」,升級為正三品,掌管左、右、中、前、後五衛軍士。之後,儀鸞司也併入其中作為一衛,按照明朝的建制,一衛是5600人,此時,錦衣衛的前身親軍都尉府已經統管33600人。並且其核心主力成為朱元璋的貼身護衛,賜予守衛金牌。基本上完成了由文到武的過度。洪武十五年(1328)朱元璋下令裁撤親軍都尉府和儀鸞司,以「錦衣衛」的名字取代老機構,錦衣衛正式宣告誕生。
在作者易強看來,錦衣衛為維護禮儀綱常而生,但基於現實需求,這支隊伍與皇帝的親近和他們直屬於皇帝一人的特性,錦衣衛逐漸被賦予更多的權力。如果說朝廷是皇帝表達國家權力的重要部門,那錦衣衛就是表達皇帝個人權力的最重要的執行機構。錦衣衛不光反腐鋤奸,開設皇帝的私人詔獄,而且基於外交、政治上的需求又授予錦衣衛受降、出使、處理低級外交事務的權力,出於信任還授予錦衣衛調派兵馬的權力。可見錦衣衛最初擁有的某些職能和權力,一開始都是皇帝的權宜之計,並沒有什麼規章或者建制,完全是在發展中逐漸成熟,成為錦衣衛的職責所在。
明成祖朱棣曾信用紀綱指揮錦衣衛,為他清除建文舊臣、鞏固皇權。因為錦衣衛的權力直接來自於皇帝,所以除了皇帝,他們並沒有權力上的限制。緝拿、逮捕、審問、監視、抄家、威脅等等,黑的白的、各種手段他們都可以為所欲為。往往只要做得不是太過了,皇帝一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他們是皇帝伸向外朝、地方的手臂,有著極大的作用。紀綱受到明成祖的重用,恃寵而驕,做了很多貪贓枉法的事。在史料上記載,一名叫石班的宦官激怒了成祖,於是派紀綱用棄市之刑處死他。紀綱在執行過程中,則誘騙石班,以自己可以幫他向皇帝求情為由,榨乾了石班的全部錢財。而後翻臉不認人,將石班殺死棄於街市,回頭再向成祖復命領賞。諸如他看上的女人,被一名靖難功臣搶先一步得到,他則記仇在禁宮之中,差點把對方打死,而對方礙於他的權勢竟認了,作為靖難功臣都不敢跟明成祖匯報。可見當時紀綱的權力有多大。
無限的權力給了品行不良的人,漸漸地紀綱就生出了不臣之心。他在家中穿御龍服、戴王冠、用帝王的器皿、聽親信對他喊萬歲。他將明成祖從民間選的秀女,自己先挑好看的據為己有。甚至自己蓄養了許多死士,囤積了大量的兵甲,在朝堂上學著趙高玩了一出指鹿為馬的荒唐戲,他的膽大妄為已經昭然若揭。樹大招風終引來了明成祖的警覺,朱棣雷厲風行將紀綱打入都察院監獄,將其夷三族,所有同黨一網打盡。
明成祖對錦衣衛產生了不信任感,又衍生出了以內朝太監為首的東廠機構。在日後歷任皇帝的統治下,明朝的廠衛制度既互相制約,又互相融合,成為左右明朝最大的勢力之一。兩者依照當任皇帝的喜好,也在改變著自己的職能,在萬曆朝錦衣衛則變為斂財的得力助手;在天啟朝錦衣衛則成為魏忠賢制約外朝的左膀右臂;在崇禎朝錦衣衛則大興詔獄,擴大皇帝對於朝臣的不信任,成為皇帝的洩憤工具。
《錦衣衛》一書,以錦衣衛為主線,將錦衣衛的歷史向前後延伸,從朱元璋腦海中的思想萌芽開始講起,一直到明朝滅亡,南明政權中錦衣衛依舊作為皇帝和大臣的權力工具,參與之後的權力鬥爭。作者對錦衣衛並不是滿腔怨恨,而是將其中的事講明講清。比如開篇就講到了一位叫李若璉的錦衣衛指揮同知,他在任上兢兢業業,逢有冤案,他必反覆陳情,多方面為冤案昭雪,在閹黨霸朝政治黑暗的時候,他也不辜負自己的職責。崇禎朝,袁崇煥蒙冤入獄後,他極力為其辯解,不惜得罪上級被連降兩級。此後,明朝的最後時刻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守崇文門的李若璉見大勢已去,馳馬回家,向紫禁城方向叩頭痛哭,之後舉火焚屋,全家殉國。或許這本書可以讓你了解得更多,但更為重要的是讓你破除一些對錦衣衛的偏見和盲目的崇拜。來源: 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