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健身打卡第102天
對於正在減肥的我們,要用「減脂」來替代「減肥」的概念,才是科學的,那體脂怎麼測呢?
首先看一下BMI(體質指數)怎麼算:
BMI=體重(kg)/身高(㎡)
BMI數據剛開始就是拿來自測身體的肥胖程度,在我國BMI數值低於18.5屬於過輕,18.5~23.9屬於健康體重,24.0~27.9屬於超重,28以上屬於肥胖。但是問題來了,如果同樣是180身高,180斤體重的男性,一位是健美運動員,一位是從不運動的宅男,BMI在反映體型和健康程度上就會完全沒有話語權了。它可以粗略評估出測試者的健康狀況,卻不能說明脂肪含量及分布。
通過對BMI的討論,我們可以把角度對準一個新的觀點:體重大,體型就真的「胖」。不見得。真正讓你看起來「胖」的,是你身體裡萬惡的脂肪。
下面介紹三種常見的測體脂的方式
1. 皮尺測量
皮尺測量是性價比和簡易度比較高的一種方法。
測量的數據:
腰圍(胸部以下,髖部以上最細的一圈)
臀圍(臀部圍度最大的一圈)
臂圍(放鬆狀態下肩部頂端到手肘窩的中部)
大腿圍(大腿根最粗的一圈)
對於女性來說,別光顧著看腰圍。所謂「性感的蜂腰」就是腰圍和臀圍的比例。腰圍/臀圍的數據越接近0.7,身材越完美。這種方法不是很準,不推薦。
2. 體脂秤測量
體脂秤的原理是「生物電阻抗體成分分析」。人體中非脂肪組織和脂肪組織的含水率不一樣。因為脂肪不導電,水分導電,再根據身高、年齡、性別測量出實時的體脂率。
不僅能測出體脂含量,體脂秤還能測量出水分百分比、肌肉、骨骼重量和基礎代謝等等。
體脂秤也非精確,喝水和飲食會略微影響1-2%的體脂結果。所以建議,如果用體脂秤監測身體數據的話,建議選擇在晨起空腹時測量。在家推薦這種測量,我用的是榮耀體重秤99元,覺得很不錯。數據如下:
3. 皮脂鉗測量
皮脂鉗測量手法略微繁瑣,需要「夾」好多個幾個部位:胸部/腋下/腹部/大腿等 太多了,不推薦大家在家測量。
今天喝黑咖啡2g 40分鐘後運動,看來不是手環壞了,是個人心率沒法提升了,現在跳60分鐘繩,有20分鐘在熱身,跳不快了。
下附今天運動記錄:
標準跳:5000個。(實際5525個)
跳繩計劃:每組跳5分10秒休息10秒,目標每組520個;實際達成535個/545個(踩繩1次)/550個(踩繩1次)/555個(踩繩1次)/550個(踩繩1次)/565個/545個(踩繩2次)/555個(踩繩1次)/560個(踩繩1次)/575個,最近主要問題就是踩繩,每換一種跳繩方式就要適應好長一段時間,心率依舊,燃脂效率不高。
單腳跳:左150個分3組60個/組,踩繩1次;右100個分2組60個/組。
開合跳跳繩:目標100個,完成103個。耗時2分鐘,踩繩2次。
運動成果:耗能488卡,跳繩時間62分鐘,跳前熱身/跳後拉伸10分鐘一共72分鐘。最大心率141,平均心率115,耗能數據就這樣了,提升不了了,堅持吧。
健身重在堅持,修身須先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