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餐雖然比不上博大精深的中餐,但是在全世界怎麼也得放到前三名。但說起來,真正的美國發源的恐怕只有熱狗了。美國是個民族大融合的國家,各國的料理拿到美國來,稍作改變就生根了。
漢堡的歷史在維基上也有,名字應該是來源於德國的漢堡市,但德國的漢堡(Hamburg)和美國的漢堡(Hamburger or Burger)長的完全不一樣。漢堡是三明治(Sandwich)的一種,但美國英語裡,只有裡面夾牛肉餅的才能叫漢堡,其他的都應該叫三明治。說到漢堡大家恐怕就能想起麥當勞,但麥當勞在美國是便宜,低級的代名詞。我出國很多年了,二十年前國內好像麥當勞還有點高大上的意思,但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現在不知怎麼樣了,麥當勞和大排檔哪個檔次更高呢?
美國人看上去對吃的好像大大咧咧,其實他們也有他們的講究,只是講究的方向和我們不同。我們講味道,手藝。他們講究原料,卡路裡。公司同事帶我去吃過一些有名的漢堡店。肉餅用的什麼肉,奶酪的種類和蔬菜是否新鮮是他們談論的主題。端上來的漢堡,居然是沒有味道的。番茄醬之類的調味料也是商場裡面賣的。漢堡最上面的麵包是特意放在一邊,讓客人自己放喜歡的調味料上去。
要命的是,麵包放上去之後,整個高度遠遠超出我的嘴的尺寸。曾經因為咬漢堡擦傷了上顎,難受了好幾天。好像正確做法是用餐刀把漢堡切成兩半,這樣切的過程中把高度就壓下去一些。
對美國人的美食講究開始有點理解的,其實是從一部電影開始的。電影名叫廚師(Chef),是2014年的。片中的廚師做三明治時的認真的樣子,還有他給小兒子講古巴三明治(Cuban Sandwich)做法的地方,讓我感受到原來他們對三明治也是有熱情的。
跟公司裡同事接觸多了,慢慢感覺到這確實是文化的不同。他們也說中餐好吃,但一方面是出於禮貌,另一方面他們其實和我們吃漢堡差不多,每周頂多吃一頓中餐就好了,天天吃中餐他們也受不了。我們看漢堡,熱狗,賽百味(Subway)都差不多,都是三明治(Sandwich)。但他們還是有口味,種類的區別的。比如熱狗(Hotdog)的種類和每個地方的區別,維基上有很詳細的列表(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t_dog_variations)。他們看中餐恐怕和我們看三明治一樣,我們的四大菜系他們根本搞不清。看看英文的菜單就知道,魚香肉絲(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宮保雞丁(chicken cubes with peanuts),我們叫起來朗朗上口的菜名,到了英文翻譯裡,基本上就是什麼和什麼炒在一起。有沒有頓時索然無味的感覺?有一次公司同事帶我去吃Philly Cheese Steak的專賣店,很有名的一種三明治,就是下圖的樣子。
然後問我中國和日本有沒有這種三明治,我就說有啊,我們那裡有賽百味(Subway)他們全笑了。估計就像我們問美國人,你們那裡有水煮魚,麻婆豆腐嗎?他說有啊,我們那兒有廣東菜館啊。正如我們的四大菜系一樣,他們的各種三明治也有菜系之分,只是我還不太熟悉罷了。
好吃的漢堡一般都是本地的小店,連鎖店的漢堡很多已經成了垃圾食品的代名詞。其實,連鎖店的漢堡也有好吃,Five Guys就是一個。有機會可以試一下。
披薩餅(Pizza)本來應該是義大利料理,傳到美國改變了很多,以至於維基上把美國比薩餅的發源地定為紐約。比薩餅價廉物美,不是很健康,但味道還不錯。這裡開派對的時候,最方便最省錢的就是比薩餅。
其實美餐的種類蠻多的,好一點的美餐店裡,蔬菜色拉(Salad),牛排(Steak),煎三文魚(Grilled Salmon)等等。值得去嘗嘗。
前幾天,我國內的親戚由我媽帶隊來美國旅遊,途徑我這裡,我帶著他們去了奶酪蛋糕工廠(Cheesecake Factory)。店面和店內裝修都很漂亮,食物也還說得過去。這個店一般也開在大型商業中心裡。親戚們都是第一次來美國,對這裡的食物還挺滿意的。價格也還好,不算很貴。
還有一家連鎖店帕納拉麵包(PaneraBread),店鋪很多可以說隨處可見。他家的雞湯麵條(ChickenNoodleSoup)和蔬菜色拉(Salad)還不錯。旅遊在外,肯定喜歡吃點蔬菜喝點湯,但一時又找不到好吃的中餐,就去這家店挺不錯的。比難吃的美式中餐強太多了,至少原料要新鮮一些,價格又便宜。
另外一家甜西紅柿(Sweet Tomatoes)。這家店的店鋪沒有帕納拉麵包店鋪那麼多,但他們是自助形式,可以吃到撐。這家店也有雞湯麵條和蔬菜色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