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在剡縣(今嵊州市、新昌縣)。唐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載:「(剡)溪出縣西南,北流入上虞為江。」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九六《剡縣》載:「剡溪,在縣南一百五十步……即王子猷雪夜訪戴逵之所也。」南宋高似孫《剡錄》卷二《山水志》載:「剡以溪有聲,清川北注,下與江接。其水合山流為溪,殆如顧愷之所謂『萬壑爭流』者。」剡溪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曹娥江的主流澄潭江和支流新昌江、黃澤江、長樂江的通稱。剡溪自古與紹興鑑湖並稱為越中勝景。唐詩中往往把剡溪、剡江與剡縣、剡中乃至越地、會稽的名山勝景連在一起。在唐朝,慕仰剡地山水、求賢訪古、涵吸剡溪文化思想之風盛行。唐代詩人入剡成風也可說是六朝高僧名士隱剡的流風餘韻。詩人入剡遊覽的背景,動機雖各有不同,但其共性也很清楚。從時代精神說,唐代有博大寬容的文化氣象,知識分子以「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為人生樂事;從地域特點說,華夏山川以東南為秀,東南又以會稽郡剡縣為奇;剡又為六朝佛宗道源,人文淵藪。山川與人物相得益彰,這對唐代詩人產生強大的感召力。所以唐代詩人入剡的共同意向就是:追慕前賢高情,流連剡中山水。 當時從水路乘舟是入剡的主要交通方式,也比較方便,很多文人賢士訪越,其目的多為訪剡。剡溪流經的區域為剡中,指唐時越州剡縣一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50多位唐代詩人曾沿剡溪一路遊走,或淺吟,或狂歌,寫下了1500餘首膾炙人口的詩篇。但有哪些詩人入越訪剡之後留下了帶「剡」字的唐詩?據筆者編著的《剡字唐詩集評》一書統計,有80位傑出的唐代詩人,創作了150首(含一殘句)的「剡」字唐詩。從一個「剡」字,可以觀止唐代詩人戀上「浙東唐詩之路」的剡緣剡情剡韻。其中有22位詩人創作的40首「剡」字唐詩引「子猷訪戴」典故入詩,以此可窺見唐代詩人入越訪剡是為了追慕魏晉遺風之一斑。
元 黃公望 剡溪訪戴圖軸 絹本 淺設色 74.6x55.3釐米 雲南省博物館藏
「子猷訪戴」的典故源於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任誕》。其文曰: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這就是成語「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出典。此典讚頌了兩位高人逸士純真深厚的友誼,後人用來形容思友、訪友;或寫灑脫任誕,隨興會所至,趁一時高興;亦用來描寫與子猷訪戴相關的情趣及雪夜景色。王子猷,東晉文學家,字徽之,東晉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三子。《晉書》本傳說他「性卓犖不羈」。東晉時,士人崇尚縱酒放達,王子猷也如此。他棄官東歸,退隱山陰。清同治《嵊縣誌》卷三《橋渡》載:「子猷橋在艇湖山麓。晉王子猷返棹於此,舊有橋。」戴逵,東晉文學家、雕塑家、畫家。字安道,譙郡銍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少博學,好談論。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太宰司馬晞使人召其彈琴,戴摔琴於地曰:「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遂避居剡縣。《晉書•隱逸傳》評其:「性高潔,常以禮度自處,深以放達為非道。」 永和初與子勃、戴顒同隱於剡山,卒葬於剡。清康熙《嵊縣誌》卷三《景跡志》載:「戴安道宅在剡源鄉,有戴溪後徙桃源鄉,鄉有戴村,村多戴姓,其遺氏也。又孝節鄉有別業,遺址今其地稱逵溪。」
![]()
元 張渥 雪夜訪戴圖 紙本 水墨 91.8x39.6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在常人眼裡的「怪人」王子猷,恰恰用他怪異的行為,為「唐詩之路」遺留了美麗的花瓣,也為剡溪平添了無限的人文魅力。這故事洋溢著文人隨心之所欲的「逸興」,似乎正契合唐代詩人的詩意。「子猷訪戴」典故被後世引用頗多,形成了多種典型,常見的有「子猷」「訪戴」「憶戴」「憶棹」「剡溪」「剡川」「剡客」「乘興」「子猷船」「訪戴船」「子猷興」「山陰雪」「剡溪遊」「剡溪雪」「剡溪船」「扁舟興」「雪夜舟」「剡溪乘興」「泛舟思戴」「子猷興盡」「山陰興盡」等。尤其在唐宋兩代,唐詩宋詞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且使用形式特別靈活。「子猷訪戴」典故體現了魏晉名士的曠達風度,同時也蘊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對於個人人生觀的形成和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這在「剡」字唐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下面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對「子猷訪戴」引典入詩作一簡要的分析。初唐詩歌是唐代詩歌走向興盛的準備階段。初唐指高祖武德元年(618)至玄宗先天元年(712)時期,約一百年。唐詩中,剡溪已被稱為「日夜入東溟」(方幹《和剡縣陳明府登縣樓》,《全唐詩》卷六五一)的仙溪,入剡一遊,竟成為人們最嚮往的風流雅事。在當時京城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就連武則天時期深鎖皇宮裡的一個宮女也寫過一首歌辭《離別難》。經筆者查考,初唐現存的「剡」字詩只有二首,一首為宋之問的《宿雲門寺》,他是將「剡中」首次寫入唐詩的第一人。另一首為武后宮人《離別難》,其中就有「剡川今已遠,魂夢暗相親」(《全唐詩》卷七九七)的詩句。此句引東晉王徽之雪夜訪戴入詩,借「剡川」來暗指丈夫囚禁處。據《四明叢書·四明詩幹》雲武后宮人為「剡川士人妻,配人掖廷」。
![]()
明 戴進 雪夜訪戴圖 立軸 設色絹本 保利2009秋拍 成交價201萬元
盛唐是唐代詩歌的極度繁榮時期。盛唐指玄宗開元元年(713)至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期間,約五十年。唐代詩人遊浙東名山必到剡中。剡中風景,以其秀美,使人一見不得不動心。凡到過剡中者,無不留連其間而情思綿綿。詩人們都懷著歡愉的心情,沿著謝靈運遊覽的路線,借著王子猷雪夜訪戴逵的雅興,到浙東尋幽覽古。盛唐時期來了李白、杜甫等13位詩人,留下了27首 「剡」字詩。詩中多借剡溪起興,表達訪友或對雪思友的情懷。特別是大詩人李白三入剡中,連作12首「剡」字詩,摘得「剡」字唐詩桂冠。李白「剡」字唐詩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多次引「王子猷雪夜訪戴」典故入詩,且沒有一次正面取其造門不前而返的情節。現將李白「剡」字唐詩用典內容取向分類列舉如下:(1)不涉及懷人訪友,僅取山陰夜雪和乘舟剡溪的景物環境與興致。如《東魯門泛舟二首》詩:「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全唐詩》卷一七九。)詩中使用雪夜訪戴典故,卻與思友之情無涉,只是寫景而已,表明泛舟東魯門的景物環境與情致意趣。意謂此次泛舟的風流瀟灑遠遠超過當年王子猷雪夜訪戴,意境更深入一層,更具風致韻味。《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詩:「忽思剡溪去,水石遠清妙。」(《全唐詩》卷一七一)此二句意為,忽然動念要到剡溪去遊,那兒水清石妙境色空遠,切合「子猷訪戴」典中的隨興特徵。(2)取由剡溪景物所激發的懷念友人的情感。如《秋山寄衛尉張卿及王徵君》詩:「雖然剡溪興,不異山陰時。」(《全唐詩》卷一七二)剡溪興,即「剡溪乘興」的省作,指隱居逸遊造訪故友的興致。這裡借「剡溪興」自述訪友的強烈願望,表明彼此相交之深。《淮海對雪贈傅靄》詩:「興從剡溪起,思繞梁園發。」(《全唐詩》卷一六八)這裡借典取由剡溪景物所激發的懷念友人的情感。寫因大雪而想起剡溪,想起雪中訪友。這是暗用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看到雪,就想到剡溪,這是以訪戴故事為契機的。這裡的「剡溪」,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地名,會使讀者引起許多聯想。(3)觸景生情,懷人訪友。主客雙方不是不見、未見,而是已經見面或欲求一見。如《敘舊贈江陽宰陸調》詩:「多酤新豐醁,滿載剡溪船。」(《全唐詩》卷一六九)此處是觸景生情,懷人訪友。王子猷是「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是獨自飲酒之後,忽然想到戴安道,「乘小船就之」,而李白則裝了滿船的酒,去和好友共醉。「剡溪船」在這裡已起著新的作用。《尋陽送弟昌峒鄱陽司馬作》詩:「尋陽非剡水,忽見子猷船。」(《全唐詩》卷一七七)此處用子猷訪戴事,表現族弟乘船來訪,敘述兄弟情,展現作者與族弟深厚的情感與分別兩地的相思之愁。(4)隱含典故。如《秋下荊門》詩:「自愛名山入剡中」(《全唐詩》卷一八一)一句,似乎隱隱含有「重走子猷訪戴路」之意,這是隔代文人常有的神交冥會,靈魂在那一刻如此輕靈,雪泥鴻爪間,古心與今意的無聲知遇,凡夫俗子豈能夢見?此外,曾赴剡溪考察茶事的《茶經》作者陸羽的《赴剡溪暮發曹江》(一作《會稽東小山》)詩:「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全唐詩》卷三O八),首句剡溪寒潮初漲,並籠照於月色中,其境一如王徽之雪夜訪戴故事。陸羽性倜儻,頗欣賞王徽之此種自由舒展之人生態度,因而對其逐東流逝去,懷有無限悵惘之情。
![]()
明 周文靖 雪夜訪戴圖 絹本 淡設色 161.5x93.9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另開)中唐詩歌是唐代詩歌的繼續繁榮時期。中唐自代宗大曆元年(766)到文宗太和九年(835)約七十年。中唐時期,入剡詩人特別多,來了中唐三傑(白居易、劉禹錫、韋應物)等39位,形成了詩人群體相互唱和的詩風,留下了74首「剡」字詩,是四個時期中陣容最大、「剡」字詩最多的一個階段。中唐詩人多以東晉高風入題,其事不必在剡,唯其風流,為人仰慕嚮往而已。如長於寫景、為「大曆十才子」之冠的錢起,留下了兩首「剡」字詩,一是《送褚大落第東歸》詩:「他日東流一乘興,知君為我掃荊扉。」(《全唐詩》卷二三六)乘興,用王子猷雪夜訪戴事。二是《山齋讀書寄時校書杜叟》詩:「憶戴差過剡,遊仙慣入壺。」(《全唐詩》卷二三八)憶戴,用雪夜訪戴典,謂思念故人。這裡用憶戴表現對友人的思念。因只限於思念而未過訪,故云「差過剡」。詩人戴叔倫更是多次將「子猷訪戴」典故引入詩中,直接以戴安道自比,切己姓氏,對乃祖的仰慕和崇拜溢於言表。《早行寄朱山人放》詩:「心知剡溪路,聊且寄前期。」(《全唐詩》卷二七三)剡溪路,即晉王徽之雪夜訪好友戴逵的路。《剡溪舟行》(一作《泛舟》)詩:「飄飄信流去,誤過子猷溪。」(《全唐詩》卷二七三)子猷溪,指剡溪。借指友人隱居處。此處暗寓其訪戴故事。《新年第二夜答處上人宿玉芝觀見寄》詩:「可愛剡溪僧,獨尋陶景舍。」(《全唐詩》卷二七四)暗用王子猷雪夜訪戴典,謂處上人象王徽之那樣乘興而遊,不過訪的不是戴舍,卻是陶舍。《答崔法曹賦四雪》詩:「已別剡溪逢雪去,雪山修道與師同。」(《全唐詩》卷二七四)剡溪逢雪,這裡以戴逵比擬崔法曹,謂楚僧訪崔未遇。以東晉名士王子猷雪夜訪戴逵故事,讚揚崔法曹之品性高潔,並比喻他們的關係,流風餘韻,綿延不絕。詩人韋應物《酬秦徵君徐少府春日見寄》詩:「那能有餘興,不作剡溪尋。」(《全唐詩》卷一九O)剡溪尋,這裡藉以自述希望二友來訪的心情。作有多首及剡詩的李端,有兩首詩用了「子猷訪戴」典故,一首是《雲陽觀寄袁稠》詩:「戴家溪北住,雪後去相尋。」(《全唐詩》卷二八五)戴家溪,剡溪的別稱。晉王子猷雪夜訪戴於此,故剡溪又名「戴溪」。另一首是《冬夜寄韓弇》詩:「興來空憶戴,不似剡溪時。」(《全唐詩》卷二八五)憶戴,指想念朋友。這裡用憶戴切冬夜思友。少從會稽嚴維學詩,號稱「章才子」的章八元有《歸桐廬舊居寄嚴長史》詩:「或在醉中逢夜雪,懷賢應向剡川遊。」(《全唐詩》卷二八一)此處自述有訪友之念,謂因思友而乘船尋訪。寫有許多嚮往浙東和遊浙東回憶詩的楊巨源有兩首詩用到這一典故。一是《送定法師歸蜀法師即紅樓院供奉廣宣上人兄弟》詩:「空性碧雲無處所,約公曾許剡溪遊。」(《全唐詩》卷三三三)意仿王子猷遊剡溪。二是《奉酬端公春雪見寄》詩:「興逸何妨尋剡客,唱高還肯寄巴人。」 (《全唐詩》卷三三三)剡客,指東晉戴逵,後泛指隱士。源自「子猷訪戴」典故。借用晉王徽之雪夜泛舟訪戴逵至門未入而返的故事,喻端公對自己的純真友情。大詩人白居易曾三次遊覽浙東,到過剡中,作有《泛春池》詩云:「白蘋湘渚曲,綠筱剡溪口。」(《全唐詩》卷四三一)並作《沃洲山禪院記》,提出「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這一盛讚剡中山水美景的經典。他也有用一首用到「子猷訪戴」的詩《贈江州李十使君員外十二韻》:「經過剡溪雪,尋覓武陵春。」(《全唐詩》卷四四三)剡溪雪,指朋友相訪或書信往來。任杭州刺史的姚合在罷職後曾遊越州會稽,且在越中有家,曾寓居浙東,作有多首及剡詩。他在《詠雪》詩中也引「子猷訪戴」典入詩:「其那知音不相見,剡溪乘興為君來。」(《全唐詩》卷四九八)剡溪乘興,此處用以詠雪。
![]()
明 夏葵 雪夜訪戴圖 立軸 絹本水墨 淡設色 195.6x88.6釐米 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藏
晚唐是唐代詩歌的變異時期。晚唐自文宗開成元年(836)至唐滅亡(907),約八十年。晚唐入剡的詩人有許渾、羅隱等26位,留下46首「剡」字詩。雖然中晚唐之際北方軍閥間戰亂頻仍,尤其是晚唐以後,農民起義波及剡中,導致這條旅遊熱線漸趨冷落,以致湮沒無聞,於是來剡中旅遊的詩人顯著減少。但比較而言,剡中還是比較安定平靜,山川景色優美動人,所以仍有不少詩人是對剡中風景歆羨而來旅遊的,留下不少「剡」字詩佳作。晚唐詩人也喜愛將「子猷訪戴」引典入詩。如以「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句聞名的許渾三次入浙東,遊覽過天姥山,留下題為《早發天台中巖寺度關嶺次天姥岑》詩(《全唐詩》卷五三三),在作有的7首「剡」字詩中有5首用到了「子猷訪戴」典。一是《再遊越中傷朱慶餘協律好直上人》詩:「王氏船猶在,蕭家寺已空。」(《全唐詩》卷五二九)王氏船,用王子猷雪夜訪戴故事,泛指訪友之船,此借指朱慶餘訪好直之船。二是《和畢員外雪中見寄》詩:「相思不相訪,煙月剡溪深。」(《全唐詩》卷五三O)這裡活用王徽之雪夜訪戴逵事,藉以映襯畢員外雪中思念自己的情懷,含有怪罪畢氏未來訪問之意。三是《泛舟尋鬱林寺道玄上人遇雨而返因寄》詩:「入夜花如雪,回舟憶剡溪。」(《全唐詩》卷五三一)作者泛舟訪道玄上人,遇雨而返,這裡以王子猷訪戴及門而返比擬自己的出訪。四是《對雪》詩:「剡溪一醉十年事,忽憶棹回天未明。」 (《全唐詩》卷五三三)作者對雪而回憶往事。這裡以「剡溪棹回」喻指十年前自己的雪夜訪友之舉。憶棹,借指憶戴,用王子猷雪夜訪戴逵典故。五是《宣城贈蕭兵曹》詩:「舟寒剡溪雪,衣破洛城塵。」(《全唐詩》卷五三七)剡溪雪,用王子猷雪夜訪戴逵。此外,詩人項斯有《寄剡溪友》詩:「山晚迥尋蕭寺宿,雪寒誰與戴家期。」(《剡錄》卷六)「雪寒」句,用王子猷雪夜訪戴逵典故。戴家,指戴逵家,故剡溪又名「戴溪」。曾住過剡中石城寺(今新昌大佛寺)的趙嘏作有《送剡客》詩:「扁舟幾處逢溪雪,長笛何人怨柳花。」(《全唐詩》卷五四九)「扁舟」句,暗用王子猷雪夜訪戴逵事。遍遊剡中名勝的李群玉作有《臘夜雪霽月彩交光開閣臨軒竟睡不得命家僕吹笙數曲獨引一壺奉寄江陵副使杜中丞》詩:「懷哉梁苑客,思作剡溪遊。」(《全唐詩》卷五六九)剡溪遊,這裡暗以王子猷自比,表示對杜中丞的思念,引雪夜故事,亦與題目相扣。隱居鏡湖,在剡溪上遊、今新昌江畔也有「東溪別業」的方幹,作有《路入剡中作》詩:「戴灣衝瀨片帆通,高枕微吟到剡中。」(《全唐詩》卷六五二)此二句意為,跨過河灣,衝過急流,孤舟一路暢行,我在船上無憂無慮的高臥,輕聲的吟著詩,一會兒就到了剡縣。戴灣即剡溪,因東晉名士王子猷雪夜訪戴逵故事而聞名。衝瀨,即言水流湍激。作者乘著小舟,由剡溪來到剡中,這也是唐朝詩人習慣所走的路線吧!與剡中有緣的羅隱作有兩首詩《趙能卿話剡之勝景》(一作《往年進士趙能卿嘗話金庭勝事見示敘》):「兩火一刀罹亂後,會須乘興雪中行」(《全唐詩》卷六五五),和《送裴饒歸會稽》詩:「笑殺山陰雪中客,等閒乘興又須回」(《全唐詩》卷六六三),都用「乘興」代指王子猷雪夜訪戴逵典。後詩二句是說羅隱趁著有興致,裘甫亂平之機,送裴饒回金庭。他笑王子猷到門不入,有希望與裴饒保持聯繫,互通信息之意。新昌吳氏始祖吳融作有《山居喜友人相訪》詩:「高於剡溪雪,一棹到門回。」(《全唐詩》卷六八六)剡溪雪,謂造訪故友路中的景致。這裡活用「訪戴」典,藉以襯託對友人雨中來訪的喜悅心情。此二句意為,你比晉時王徽之雪夜乘著一隻小船泛剡溪、去訪戴逵之情還要雲高情重,因為王徽之到了戴家門前,便興盡而返。然而,你是與我相見、談笑、對飲,並留宿的呀!因仰慕支遁嚮往剡東,唐末兵亂,由江西道林來剡中隱居的「唐三高僧」之一齊己,作有7首「剡」字詩,其中《荊渚病中因思匡廬遂成三百字寄梁先輩》詩:「依劉未是詠,訪戴寧忘諸。」(《全唐詩》卷八三九)依劉,亦稱依劉表。三國時王粲曾依荊州劉表。後因以代指投靠權貴。這裡以「依劉」為喻,表示無意依投幕府。訪戴,即王子猷雪夜訪戴典故。此二句意為,己既斷絕投靠權貴之念,亦無訪友之心。曾遊剡中的李鹹用作有《雪十二韻》詩:「吟闌餘興逸,還憶剡溪船。」(《全唐詩》卷六四五)用王子猷雪夜訪戴典故。剡溪船,指隱居逸遊,造訪故友。曾棲隱於今浙江新昌東南部之沃洲的棲白,作有《寄獨孤處士》詩:「何期歸太白,伴我雪中禪。」(《剡錄》卷四)雪中禪,用王子猷雪夜訪戴事。此句意為,不知什麼時候,可乘興去剡縣看看那些僧人朋友。曾遊歷剡中的徐夤作有兩首「剡」字詩,其中《夜》詩:「剡川雪滿子猷去,漢殿月生王母來。」(《全唐詩》卷七一O)「剡川」句,用王子猷雪夜訪戴事。此謂訪友乘興而往。
本文作者為《剡字唐詩集評》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