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介紹說,新昌,古稱剡東。我突然比較好奇,剡東是什麼範圍?從字面看,剡東即剡縣東部地區,這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不過仔細看宋代以前的記載,所謂剡東,往往跟峁山、石城寺相聯繫。
目前較早提到剡東的,應該是與峁山相聯繫。如《世說新語》云:「支公好鶴,住剡東峁山。」《高僧傳》中也有「晉剡東仰山竺法潛」,「潛雖復從運東西,而素懷不樂,乃啟還剡之仰山,遂其先志,於是逍遙林阜,以畢餘年。支遁遣使求買仰山之側沃洲小嶺,欲為幽棲之處,潛答云:……頃以道業靖濟,不耐塵俗,考室山澤,修德就閒。今在剡縣之仰山,率合同遊,論道說義,高棲皓然,遐邇有詠。」《高僧傳》卷4《晉剡葛峴山竺法崇》也記有「剡東仰山」。「仰山」即「峁山」,新昌有東峁山,在沃洲湖畔。唐許嵩《建康實錄》引《許玄度集》雲「遁字道林,常隱剡東山,不遊人事,好養鷹馬,而不乘放,人或譏之」,這裡「剡東山」應該即是剡東的峁山。可見,這裡的剡東就肯定是剡縣東部的意思了,只是表示一個位置。
此外,剡東也與石城寺連在一起。如宋代道原《景德傳燈錄》卷27天台山智顗禪師「二十一日到剡東石城寺百尺石像前不進,至二十四日,顧侍者曰:『觀音來迎,不久應去。』」。石城寺即現在的新昌大佛寺。《宋高僧傳》又有稱「沃洲石城寺」(卷六《唐處州法華寺智威傳》)、「剡溪石城寺」(卷八《唐睦州龍興寺慧朗傳》),唐孟浩然有詩《臘月八日於剡縣石城寺禮拜》,趙嘏有詩《早發剡中石城寺》。由此可見,剡東石城寺,應該就是剡縣東部的石城寺,剡東也只是表示一個位置。
新昌是後梁開平年間從剡縣析出,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其中提到「新昌縣,十三鄉。唐末,錢鏐割據錢塘時,以去溫州之道路悠遠,此地人物稍繁,且無館驛,乃析剡縣一十三鄉置新昌縣」,只是說剡縣十三鄉為新昌。到了《十國春秋》就變成了「又析東府剡縣十三鄉為新昌縣」。萬曆《新昌縣誌》提到「梁開平二年,吳越王錢鏐始析剡東鄙十三鄉,縣新昌,治石牛鎮。錢鏐以越為東都。」很明顯,新昌設立前是「剡東鄙」的十三鄉,剡東仍不是一個專有名詞。
從目前所看到的材料來說,剡東在宋以前並沒有作為一個專屬地名出現,他只是簡單的指剡縣東部,而且基本上與峁山、石城寺等與佛教高僧居住地相聯用。而且上述剡東的使用中,並沒有明確區域範圍,只是一個很模糊的方位表示。
順便說一下,在詠剡的詩歌中,無論是新昌的石城寺、沃洲等,往往與剡縣、剡溪、剡中等聯用。如朱放《剡山夜月》:「月在沃洲山上,人歸剡縣溪邊。漠漠黃花覆水,時時白鷺驚船。」李白《別儲邕之剡中》:「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竹色溪下綠,荷花鏡裡香。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溫庭筠《宿一公精舍》:「夜闌黃葉寺,瓶錫兩俱能。松下石橋路,雨中山殿燈。茶爐天姥客,棋席剡溪僧。還笑長門賦,高秋臥茂陵。」此等例子很多,不勝枚舉。
從這些詩人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新昌的石城寺、沃洲與剡溪、剡山等,都是一個整體。在新昌設立之前,剡就是指新昌和嵊縣。剡東只是剡縣(嵊縣+新昌)東部區域,但這個範圍是很模糊的,既應該有現在新昌範圍,也有現在嵊州的部分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