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玉yu),字文若,潁川郡穎陰人。原為袁紹的幕僚,初平二年(公元191),曹操作東郡太守時,他離開袁紹投歸曹操,曹操高興地說:「是我的子房(張良)啊!」當時荀彧二十九歲,從此就成為曹操手下的重要的謀士。他的決策常常在關鍵時刻使曹操轉敗為勝,轉危為安。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表奏獻帝,大封功臣,表文中在談到荀或的功勳時,特別指出了兩件事:一件是在官渡之戰時,曹操因為兵少糧盡,失去了信心,打算退回許都,荀彧主張堅決打下去。曹操聽信了他的話,終於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另外一件是:官渡之戰以後,曹操軍中缺糧,認為圖取河北不是那麼容易,想要南徵劉表;又是荀或阻止了他的南徵,主張繼續與袁氏作戰。曹操聽信了他的話,終於打敗了袁氏,平定了北方四州。表文中指出:「荀彧的兩個計策,以亡為存,以禍致福,謀略有特點,功勳不平常,是臣所不及的。」
荀攸多嘉謨奇計
荀攸,字公達,是荀彧的「從子」(侄兒),但比荀彧還大六歲。早年出任過黃門侍郎、任城」相等職。建安元年(公元196),曹操迎天子定都於許縣,用荀攸為汝南太守,隨即入朝為尚書。曹操和他交談之後,對荀彧和鍾繇說:「公達不是常人啊,我能夠和他商量事情,天下還有什麼可以憂慮的呢!」於是以荀攸為軍師,從此就和荀彧一樣,也成為曹操手下的重要謀士了。他也富於謀略,常常隨曹操徵戰,獻過不少嘉謨奇計,對於曹操的統一事業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權侄二人都做過尚書令,所以人稱「二荀令」。二人不僅智謀超人,而且品德高尚,為官清廉,為北方的士大夫所景仰。曹操有時把二人相提並論,說過:「說起二荀令的為人,愈處久了愈覺得可以信任,我沒世不忘。」又說,「荀令君(荀彧)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荀攸)之去惡,不去不止。」可見對他二人的評價是很高的。
荀彧的下場:飲藥而卒
荀彧雖然為曹操立下了卓越的功勳,卻沒有落個好下場。《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說:荀彧不同意曹操進位為魏公和受九錫,因而招致曹操不滿。在南徵途中,曹操命人送來空食盒,荀或即服毒而亡。這是符合史實的。
事情發生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十月,據《三國志,荀或傳》記載:這年司空軍祭酒董昭等人提議:曹操應該進位為魏國公,受九錫。九錫,是古代天子賜給大臣的最高禮遇,包括車馬、衛隊衣帽、樂器等共九種,其規格都與眾不同,以表示特殊的恩寵。
當然,問題不在於表面上的形式,這實際上是曹操進一步篡奪漢朝政權的一個信號。董昭和荀彧商議,荀或卻表示反對。他認為曹操興起義兵是為了「匡朝寧國」,秉持忠貞的誠心,篤守退讓的品格;君子愛人以德,不應該勸他這樣做。
看來到了這時候,荀彧還說曹操興起義兵是為了「匡朝寧國」,還說曹操對獻帝「秉持忠貞的誠心「,如果不是出於策略上的考慮而言不由衷,那就未免太書呆子氣了。曹操由此對荀彧很不滿意。正趕上曹操去南徵孫權,便派荀彧到譙縣去勞軍,又把他留在軍隊裡參丞相軍事。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以憂薨」(因憂愁而死),時年五十歲。
《三國志》的筆法,有避諱的地方:這「以憂薨」三個字,便寓有避諱的意思,有些話不便明說。荀彧為什麼會憂而致死呢?倒是《後漢書》的《荀彧傳》揭穿了這個隱秘,說是曹操送去空食盒,於是他便飲藥而卒。
《魏氏春秋》的記載也與此相同,看來《三國演義》便是本之於二書。曹操好出啞謎和隱語,送來空食器,是告訴荀或:「你不要再吃飯了。」這等於暗示教他死,所以荀或心領神會,便服毒自殺了。可嘆荀彧為曹操嘔心瀝血做了那麼多事,因為曹操權勢欲的膨脹,由此而益對人冷酷和刻薄寡恩,荀彧竟落了個這樣的下場!到了第二年,曹操便進位為魏公,接受了九錫。
荀攸是否憂憤而死
關於荀攸的下場,《三國演義》在第六十六回記述說:侍中王粲等議,欲尊曹操為魏王。荀攸說:「不可。丞相官至魏公,榮加九錫,位已極矣;今又進升王位,於理不可。」曹操聞之,怒日:「此人慾效荀或耶?」荀攸知之,憂憤成疾,臥病數十日而卒,亡年五十八歲。
按照《三國演義》這種說法,二荀令的下場大同小異,都是因為反對曹操稱尊號而未有善終,或飲藥而卒,或憂憤而死,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但這是不符合史實的。
荀攸死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比荀彧晚二年。據《三國志荀攸傳》記載:「攸從徵孫權,道苑,太祖(曹操)言則流涕。」表明他也是在從徵孫權行軍的道路上死的。
但本傳僅僅說他「道薨」,並沒有說他是憂憤而死,也沒有說他曾經反對過曹操進位為魏王;而且在他死後,曹操還「言則流涕」。另外,曹操在一道令文中還說:「孤(我)與荀公達週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足見曹操同荀攸的關係不同於荀彧,自始至終是毫無芥蒂的。
總之,儘管二荀令都為曹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二人的下場卻有所不同:荀彧因為觸犯了曹操,沒得好死;荀攸卻因病正常死亡。荀或和曹操的關係未能全始全終:荀攸卻與曹操始終是毫無芥蒂。其中的奧秘何在?曹操對荀攸的一番評論,給我們提供了答案:
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不誇耀自己的好處),無施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智可及,愚不可及(他的智慧別人可以趕得上,他的外表上的愚拙卻是別人趕不上的)。雖顏子(顏回)、寧武「不能過也。(《三國志荀攸傳》)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也就是鄭板橋所說的「難得糊塗」。他的「愚」、「怯」、「弱」的一面,給自己塗上了一層保護色,使他不至於鋒芒外露,從而避免了許多人際關係的糾葛,也使他和曹操的君臣關係不至於惡化。
曹操要進位為魏王,荀攸是否同意,我們不知道:但即或他不同意,也是要裝傻,不會像荀彧那樣公開反對的。可以說:荀或和荀攸相比,是「智可及,愚不可及」啊!不過,荀攸的性格的形成,實在是古代知識分子的一種無奈和悲哀!而荀或的下場,同樣是古代知識分子的無奈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