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薛鵬
青藏高原是全世界陽光最充足的區域之一,光伏發電潛力巨大。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末,西藏自治區電力總裝機容量達401.85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佔比接近九成。圖為那曲市雙湖縣的太陽能發電站。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河北省武安市把鋼鐵企業運輸結構調整作為大氣環境保護治理的重要抓手,對重點用車企業使用新能源重型載貨車代替柴油車,為城市低碳發展和節能減排做貢獻。圖為11月3日拍攝的武安市裕華鋼鐵有限公司停車場內的新能源重型載貨車。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近日,湖南、浙江、江西等省發布「有序用電」通知,甚至出現多年不見的「拉閘限電」現象。記者了解到,除工業生產和低溫導致電力需求大增外,多地電力供應緊張與小電廠關停和煤炭供應緊張有關。部分地區其實缺電情況並不明顯,這只是在實施碳排放強度與碳排放總量的「雙控」要求下進行的節能減排。
12月16日至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明年的重點任務進行部署,提出了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等具體要求。
部分地區「拉閘限電」的原因是什麼?「拉閘限電」與碳達峰、碳中和之間有什麼關係?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什麼成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任務之一?
1 部分地區「拉閘限電」,給居民生活和企業生產帶來一定影響
「感覺已經好些年沒限電了,今年啥情況?」這是近期全國一些地區居民的疑問。
浙江趙龍重工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混凝土攪拌運輸車、貨櫃半掛車等專用汽車的大型民營企業,在浙江義烏小有名氣。今年12月中旬以來,當地實施有序用電安排,一定程度上給企業生產帶來了影響。據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限電後,企業不得不採取錯峰、關閉部分高能耗設備、空調取暖設備和戶外大型廣告招牌等手段來確保生產用電。
趙龍重工遇到的問題並非孤例。浙江地區一些工廠也反映,收到緊急通知,要求12月15日起至12月31日採取停產等措施,政府機關也要求氣溫在3攝氏度以上不得開空調。
不止如此,湖南、江西等省也發布「有序用電」通知,甚至出現多年不見的「拉閘限電」。如江西省發改委發布通知,12月15日起,每日早晚高峰段實施可中斷負荷,並啟動有序用電工作;湖南省長沙市發改委官網消息顯示,12月8日起,全省啟動限電措施;湘潭市、嶽陽市等多地發布有序用電倡議,呼籲錯峰用電,減輕壓力。
2 多重因素疊加造成「拉閘限電」,能源「雙控」「減碳」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拉閘限電」現象的背後是什麼?
記者了解到,首先是由於居民取暖與工業需求激增致使用電負荷提升過快。中國電力技術市場協會儲能設備技術專委會秘書長郭雲高分析,今年多地氣溫陡降造成短時間內電量負荷提升過快,特別是南方取暖主要依靠空調和電暖氣等電熱設備,居民用電量大增。與此同時,下半年以來,大量海外製造業訂單轉移至國內,全社會工業用電強勢復甦,新增的用電需求也給電力供應造成了不小的額外壓力。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6677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5%。
此外,燃煤減少、水庫水位下降、風力發電受冰凍影響無法有效發電,加速關停3萬機組以下小電廠,部分省份可靠性機組容量不足,外來電力可靠性不足等等,也是造成「拉閘限電」的因素。針對「拉閘限電」與煤炭供應緊張有關等說法,國家發改委日前回應稱,目前煤炭市場供需總體是平衡的,今冬明春的煤炭供應是有保障的。
「可以說,一些地方出現電力供需失衡,是多重因素集中出現導致的疊加效應。」郭雲高告訴記者,其中也有地方主動調控負荷來應對能源「雙控」考核。
能源「雙控」是指控制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一般以5年為一個周期實施。「十三五」收官在即,完成能源「雙控」指標更加吃緊,這成為一些地方面臨的現實壓力。
相比能源「雙控」,「減煤」壓力同樣較大。「減煤」是指削減煤炭消費總量。據了解,浙江能源結構中煤炭的佔比仍然較大,特別是省內電力供應結構,煤電的發電量佔比近半。
「雙控」「減煤」旨在以限電為抓手,限制高耗能高汙染工廠生產,加強重點領域節能減排。這些都是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的內容。
據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部生態文明建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郭兆暉介紹,碳達峰就是指在某一個時點,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峰值,之後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2014年,我國正式設定了碳排放峰值的時間表,即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並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3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成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一項重點任務
「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要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明年的重點任務進行部署,並提出了具體要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碳達峰時間就是表明未來中國經濟不再走犧牲資源與環境的發展老路,要堅決切換到綠色高效、低碳循環的可持續賽道。」郭雲高告訴記者。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工業製造大國,第一貿易大國。快速發展的同時,以煤為主、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問題及能源效率不高的弊端日益突出,潛在的能源安全問題和引發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清潔低碳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目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佔世界總排放量的1/3,且我國當前尚處於工業化發展階段,能源的消耗量仍處於上升階段。因此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行業的減排至為關鍵,未來低碳能源的發展能否順利,將直接關係到目標的實現。
「碳達峰表面上是約束碳排放強度問題,而本質是能源轉型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事關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郭雲高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碳達峰時間就是要求加快能源結構轉型,擴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供給佔比,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耗佔比;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單位能耗的產出,降低單位用能的排放;降低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十四五」時期,向著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轉型,將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驅動力,進而引發各個領域的革命性變化。在郭兆暉看來,能源消費、生產過程、生活過程、廢棄物處理甚至數字經濟都會產生碳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涉及生產生活方方面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4 向世界宣示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彰顯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向世界宣示了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的重要講話中進一步指出,「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是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在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一直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團結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告訴記者。
2016年4月22日,中國在《巴黎協定》開放籤署首日即籤署協定,並於9月3日批准協定;作為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的主席國,中國推動二十國集團首次發表關於氣候變化問題的主席聲明,為推動籤署《巴黎協定》提供了政治支持;2017年,中國提前三年落實《巴黎協定》部分承諾,並提出新的碳減排目標,為全球氣候治理指明新的碳減排標準和方向。
來自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超額完成我國對外承諾到2020年的目標;可再生能源領域專利數、投資、裝機和發電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資連續五年超過1000億美元。
「與此同時也要認識到,經濟向綠色低碳發展,能源結構優化轉型,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這個過程並不容易,涉及方方面面,必須統籌國際國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以更大的雄心和行動落實。」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董戰峰說。
5 碳達峰、碳中和任務重、時間緊、涉及面廣,實現過程挑戰多,但經過嚴格測算,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
「華龍一號」,我國研發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11月27日凌晨,「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向電網輸送出第一度電。據中核集團福清核電副總經理侯英東介紹,「華龍一號」的每臺機組每年預計發電近100億度,相當於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發生重大變革,清潔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3.4%,比2012年提高8.9個百分點。能源的綠色發展對碳排放強度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國將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採取有力措施,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費方式轉變。」12月21日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勾畫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路線圖」,提出了包括堅持和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管理,加快實施綜合能效提升等節能工程,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交易市場等在內的一系列舉措。
「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開局之年,碳達峰、碳中和任務重、時間緊、涉及面廣。」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曉潔看來,相比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前七項任務,碳達峰、碳中和是中長期國家戰略目標,實現過程中的挑戰將會更多。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顯示,煤炭仍是保障能源供應的基礎能源,2019年煤炭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57.7%。這樣的能源結構,無疑增加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難度。「單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約30%,能源結構優化任務艱巨。」劉曉潔說。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大大縮短。同時,由於我國東中西部發展程度不一致,各地各行業的碳排放情況實際不同,碳達峰、碳中和涉及面廣,統籌協調也存在難度。
「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將倒逼能源行業和工業、交通部門實現轉型,這些轉型需要藉助於企業轉型才能實現,且需要在未來三十年內完成。因此,很多企業也將面臨巨大挑戰,需要快速響應起來,務實推動能源轉型。」劉曉潔說。
儘管挑戰不小,但在郭兆暉看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背後有著嚴密的邏輯,經過了各方面的嚴格測算,符合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實際。
此外,碳達峰和碳中和將帶來新的產業、新的增長點和新的投資,實現經濟、能源、環境、氣候的可持續發展。「伴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將激發更多活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願景實現。」郭兆暉說。